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3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简称ICVD)发病时间临床分析。ICVD发病存在明显的24h节律性变化,其高发时间段为6Am-12Am约中总例数的61%,尤以起床后1-2h内最高,占40.1%,与病前危险因素(高血压、房颤,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无明显相关,结合文献对高发时间段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4例ICVD患者血浆白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sCD40L)的水平;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部动脉血管硬化程度,并与非ICVD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浆IL-6、MMP-8及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VD组血浆IL-6、MMP-8、sCD40L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血浆IL-6、MMP-8、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结论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进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采其静脉血测定LPA含量,观察分析LPA含量增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人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ischemiccerebraldisease,AICD)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以避免脑缺血损害加重,抢救受缺血损害而尚未死亡的脑细胞,以改善缺血脑组织的功能,防止损害的扩展和复发。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 ,随着对脑血管病发生机制及治疗的深入研究 ,脑血管病的疗效有了很大改善。细胞因子 (Cytokines,CKs)的发现为脑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 (CNS)也具有免疫功能 ,脑血管病过程中免疫机制的参与已有较多报道 ,以下就近年来CKs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中枢神经系统CKs的来源CKs是指活化细胞产生和分泌的 ,能影响其它细胞或分泌细胞自身生长、分化和增殖的一类水溶性多肽糖蛋白[1] ,CKs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含量极微 ,但在各种因素刺激下表达增…  相似文献   

6.
血清瘦素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测定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瘦素水平。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40例女性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正常体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肥胖组较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P<0.001),血清瘦素水平与BMI相关(r=0.832、r=0.857.P<0.01),与TG、TC、HDL-C、HDL-C无关。结论:女性血清瘦素与BMI成正相关,与肥胖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0例ICV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脑梗死44例)患者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尿酸含量检测。结果有2处、≥3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尿酸浓度[(342.7±86)pmol/L、(398.7±58)pmol/L]明显高于只有1处和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328.3±92)pmol/L、(289.5±83)pmol/L](P<0.05,P<0.01)。只有1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尿酸浓度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程度越重的患者其血清尿酸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3例典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CT灌注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局部脑血流和脑侧支循环代偿的评价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转归特点,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的建立及程度,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中的作用。结果:根据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时相、程度,将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分为脑血管侧支代偿循环的"短时效用"和"长时效用"。脑侧支循环代偿的不同效用,对实施个体化的溶栓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应注重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价的理念,有效的去驾驭"脑血管侧支循环"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4组,分别比较各组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针对各组中高血压病进行分级统计,比较相同级别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人群之间的控制率是否有不同.结果 以急性脑梗死或TIA入院的高血压患者518例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9%、47.5%和25.2%.269例高血压知晓者中,按受教育层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4组,各组总体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均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控制率比较,小学和初中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均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受教育组中,分别按高血压病分级法将患者分级,相同高血压分级患者,各组间总体的控制率有差异;在高血压病1级组中,各文化层次不同组产生的不同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旧十分滞后.需要提高针对低文化层次的患者宣教监督管理,来提高血压病的治疗率与控制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动态变化 ,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动态变化的意义及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 将 4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3 9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 1、7、1 4d做血清 VEGF含量测定 ,并且对患者进行梗死面积测定。从而比较 VEGF含量与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VEGF含量在 1、7、1 4d皆高于正常人 ,发病第 7天 VEGF含量最高 ,并且一直持续到发病后 1 4d仍高于正常人。 VEGF含量与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 VEGF含量明显增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面积与 VEGF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对2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名正常人进行了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病人的脑脊液AVP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AVP可能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分为 3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9例 )、脑梗死急性期 (74例 )和脑梗死恢复期 (5 9例 ) ,正常对照组 38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 ;同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病灶体积计算。采用 SPSS软件分析。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恢复期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 (P<0 .0 1) ;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 ;血清 Hcy水平与病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 (r=0 .4 5 ,P<0 .0 5 )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与血清 Hcy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结论 高 Hcy血症可能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报告国产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105例AICVD的临床研究,设对照组61例,疗效采用量表和5级标准分别评定。结果显示:尼莫地平组2周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尼莫地平组亚组分析表明AICVD后36小时内用药疗效显著优于36小时后用药者。尼莫地平有降压作用,此作用与剂量和滴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患者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例,脑梗死(CI)58例」和36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 对照组降低,CI急秘一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测定45例ICVD患者(观察组)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8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病1周内血清IL-8水平较发病1周后血清IL-8水平高(P〈0.05);大面积脑梗死者较小面积脑梗死者高(P〈0.05)。结论 IL-8的变化与脑缺血的病程及缺血面积大小有关,与前者呈负相关,与后者呈正相关。脑缺血损伤引起IL-8的表达,而IL-8水平的升高又加重脑损伤的程序。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梗死数目可分为无梗死、单发梗死和多发 梗死。单发梗死主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类,多发梗死则根据血管的供血范围进行分类。 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的不同梗死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55例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表明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ET-1增高更显著。ET-1含量的变化与病情相一致,与不同的梗塞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3-05我院诊治的120例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在药物治疗前12h及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细胞因子,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18、hs-CRP、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产生显著变化,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4.2%。结论通过药物治疗,显著改变了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血清S-100β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判断及病情预测尚缺乏简便易行的实验室诊断,使脑卒中管理受到限制。该文对S-100β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资料和方法选取2004-09—2005-07作者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58例为病例组,均经头颅CT或MR扫描确诊。对照组50例来自健康查体中心。两组间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均于入院当时及入院后第1、2、3、4、6、10天留取静脉血2 mL,对照组于早晨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水平,试剂盒由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所提供,严格按说明书…  相似文献   

20.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于2006-01~2007-03对红花注射液(亚宝药业生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