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和P物质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动态观察3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P物质(SP)含量,其结果表明:(1)急性期血浆ET-1、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急性期血浆ET-1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SP含量显著低于恢复期。(3)急性期血浆ET-1含量与SP含量呈正相关。结果提示ET-1、SP共同参与和影响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ET-1、SP含量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塞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1含量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内皮素(ET)在脑出血(CH)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系统地测定观察了57例CH患者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2.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3.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小时内即开始升高,1~3天达高峰,之后维护在较高水平直至14天,半月后开始下降,1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以上结果说明ET参与了CH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观察了71例脑出血(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1~3d达高峰.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14d,半月后开始下降,1个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精神分鲜明症患者血浆25例和脑脊液36例P物质(SP)含量,结果表明,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血浆和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物质含量与服药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50例HCH、30例高血压(HTN)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NC)空腹血浆ET-1的水平.结果 HCH组及HTN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C组(分别P<0.01、P<0.05); HCH组血浆ET-1水平高于HTN组 (P<0.05); HCH组血浆ET-1与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未见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 ET-1可能为HTN及HCH的共同危险因素,并参与和影响了HCH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出血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脑出血的病理过程中大量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血管活性肽-内皮素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脑出血周围脑组织缺血损害的病理学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脑出血组24只,用大鼠自体静脉血制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23只。分别于脑出血后4h,8h,12h,24h,72h,及7d取血,进行选定指标的外周血测定。按照上述时间对于不同实验组动物的外周血进行血清内皮素测定。取8h的血清测定值,两组测定值比较。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专用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在脑出血的6个时间中,4项实验指标均呈现渐升渐降的变化特征,且都在8h血样中达到高峰值,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内皮素在脑出血的早期8h呈现高峰值,提示我们脑出血后脑内ET过度表达可能是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和继发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ET也可以作为估计预后的一种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并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IL-10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1周及≥3周者血浆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3周者血浆IL-10含量显著高于病程<1周者(P<0.05),病情重者血浆IL-10含量显著高于轻者(P<0.05).结论IL-10参与了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测定血浆IL-10含量可反映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大鼠急性脑缺血血浆及脑组织NO,ET1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及假手术对照组血浆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的测定,并观察脑缺血局部脑血流量及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局部脑血流量降低,病理学改变加重,血浆中NO呈下降趋势,ET1水平明显升高;脑组织NO合成酶活性升高,NO及ET1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21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第1d,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即显著升高(P<0.05),第4d达高峰,持续约10d后开始降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PHE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增高,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对其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心肌酶谱及纤维蛋白原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收集我院住院就诊的47例脑出血患者为病例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Roche-P800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谱,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肌酶谱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心肌酶谱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酶谱和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升高对合并心肌受损有早期预测价值,联合监测心肌酶谱和纤维蛋白原可为临床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脂质水平与脑出血(CH)的关系。方法对117例CH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CH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DBIL/IBIL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或P〈0.05),胆固醇(TC)、直接胆红素(DBIL)较对照组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DL—C降低可作为CH的危险因素,TG和DBIL/TBIL比值与CH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脂质水平与脑出血(CH)的关系。方法对117例CH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CH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DBIL IBIL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或P<0.05),胆固醇(TC)、直接胆红素(DBIL)较对照组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DL-C降低可作为CH的危险因素,TG和DBIL TBIL比值与CH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浆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6例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和NT的含量。结果:血浆NPY和NT水平在发病24小时内即显著上升,4~7天或1~3天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仍在较高水平。重型患者NP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中、重型患者NT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结论:NPY和NT参与了脑出血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动态测定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探讨NPY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6例脑出血,30例SAH患者及28例健康人血浆NPY的含量。结果:CH和SAH患者血浆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24小时内即显著升高,4~7天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CH组仍维持较高水平。重型CH患者NP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大面积出血组高于小面积出血组。SAH患者伴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ID)组明显高于不伴DID组。结论:NPY可能在CH及SAH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36例,与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46.7%(P〈0.05),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尼莫地平早期使用对减少和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梗死均又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CT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CT与预后。方法 对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70岁组、发病时血压急骤升高、中-重度昏迷、血肿量>50ml,CT显示Ⅲ、Ⅳ脑室受累、环池、四叠体池改变且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死率均高(P<0.001),血肿量>90ml及全脑室铸型者病死率均为100%。性别、合并糖尿病、出血部位、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发病时头痛、血压急骤升高、意识状态、Ⅲ、Ⅳ脑室受累、环池改变及血肿量与预后有关,最佳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脑出血应激状态下血浆内皮素-1(ET-1)变化规律的研究,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对30例脑出血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浆ET-1水平在发病24h、48h、72h及第7d、14d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脑出血非高血糖组及正常人组比较。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组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期1-3d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ET-1与血糖、血压呈直线正相关;ET-1水平越高,则预后越差。结论 脑出血患者血浆ET-1水平升高与应激反应有关,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