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ICAM—1,VCAM—1,CD62p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粘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21例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ICAM-1、VCAM-1、CD62p的改变。结果 (1)各种急性脑缺血患者ICAM-1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脑血全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CD62p升高,P〈0.05;脑血栓形成VCAM  相似文献   

2.
ABC-ELISA法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三种自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ABC-ELISA法检测了97例MG病人血清内三种抗体:AchRab、Pr-Mab、CAEab。结果发现:(1)全身型AchRab、pr-Mab阳性率明显高于眼肌型(P<0.01);AchRab与Pr-MabP/N值呈线性正相关(r=0.797P<0.01)。(2)合并胸腺异常者CAEab阳性率为84.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组病人AchRab与CAEabP/N值呈显著正相关,Pr-Mab与CAEabP/N值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12和r=0.598P<0.01)。(3)8例病人作了治疗前后抗体检测。激素治疗后或切除异常胸腺后,抗体滴度多数下降或有转阴趋势。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和脑血管病发病与治疗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脑血管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结果: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1);Ⅲ伴有高血压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较正常血压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IC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加完全福氏佐剂(CFA)免疫大鼠,建立EAN模型;同时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注入大鼠体内后再诱导EAN;观察自然病程组、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的发病情况与病理特点;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发病程度EAN动物血清中sICAM-1的浓度。结果抗体注射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低于自然病程组;自然病程组sICAM-1的浓度高于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EAN发病程度与sICAM-1的浓度呈正比。结论sICAM-1与EAN的发病关系密切,sICAM-1的测定是观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有用的指标;抗ICAM-1抗体能够减轻或预防EAN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沙土鼠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血时RBC-C3bRR下降不明显(P〉0.05),再灌注时明显下降(P〈0.001);(2)缺血和再灌注时RBC-ICR均升高(P〈0.001);3.提前用NM可提高再灌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核酸分子斑点杂交技术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10分钟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0分钟,C-fosmR-NA即增加(P<0.05)。缺血后再灌注45分钟C-fosmRNA达到峰值(P<0.01),150分钟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脑缺血后再灌注可诱导脑组织C-fos原癌基因一过性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IL-1和抗Mac-1(CD11b/CD18)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利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IL-1和抗Mac-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IL-1可加强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抗Mac-1抗体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有抑制作用。结论IL-1可以通过加强粒细胞的粘附而致伤组织,抗粘附分子抗体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组织内皮素-1(ET-1)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丹参对它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缺血组(缺血24h)和再灌注组(缺血1.5h再灌注24h)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的脑区(P<0.01,P<0.05),经丹参治疗后缺血或再灌注鼠缺血侧皮层及尾壳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NS)对照组(P<0.05,P<0.01),但仍比健侧脑区显著增高。本实验表明,缺血和再灌注均可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进一步加重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丹参对缺血诱导的ET-1基因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IL—1和抗Mac—1抗体对脑缺血粒细胞粘附作用的实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IL-1和抗Mac-1(CD11b/CD18)抗体在脑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IL-1和抗Mac-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IL-1可加强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抗Mac-1抗体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有抑制作用。结论 IL-1可以通过加强粒细胞的粘附而致伤组织,抗粘附分子抗体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粘附分子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N模型;同时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抗注入大鼠后再诱导EAN。观察自然病程组、抗体注射组及对照组动物的临床病理。用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4+、CD8+T细胞分布以及粘附分子CD54、CD11a、CD62在CD4+及CD8+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抗体注射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低于自然病程组;组织中粘附分子在CD4+细胞上的表达及CD4+/CD8+自然病程组高于抗体注射组;CD54、CD11a在CD4+细胞上的表达高于CD8+细胞。结论CD4+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CD4+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对效应T细胞进入病变组织起主导作用;抗ICAM-1抗体能够预防EAN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太极通天液在急性脑缺血后的抗细胞间粘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 4组 ,即正常对照组 ,伪手术组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组 (脑缺血组 )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组加太极通天液组 (脑缺血组加太极通天液 ) ,每组为 8只大鼠。分离培养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Cerebral capillary vessel endothelial cell,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ism nuclearleucocyte,PMN)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 ,观察各组 CCEC和 PMN间粘附力特性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 -再灌注后各时间点 CCEC和 PMN的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伪手术组 (P<0 .0 1) ;加太极通天液后 ,CCEC和 PMN的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下降 (P<0 .0 5或 P<0 .0 1)。结论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 ,太极通天液可抑制 CCEC和 PMN的粘附 ,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PMN)与血管内皮细胞 (EC)黏附性的变化规律 ,探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 1单克隆抗体 (ICAM 1mAb)对其影响。方法 用细胞计数法检测 3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后 1周以内、2 1天时PMN与经 (或不经 )ICAM 1mAb处理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株ECV 30 4的黏附率。结果(1)脑梗死患者PMN与ECV 30 4的黏附率在 1周以内明显增高 ,到第 2 1天时显著下降 ;(2 )ICAM 1mAb可以明显降低 1周以内脑梗死患者PMN与ECV 30 4的黏附 (P <0 .0 1) ,而 2 1天时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MN与ECV 30 4黏附则影响较小 (P <0 .0 5 )。结论  (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MN与EC黏附增强 ,到恢复期时基本正常 ;(2 )ICAM 1参与介导脑梗死急性期PMN与EC的黏附 ,ICAM 1mAb可部分阻断PMN与EC黏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表达规律 ,及其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线拴闭塞 /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常温组分别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小时、8小时、2 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断头取脑 ;假手术组及亚低温组于脑缺血 3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断头取脑 ,行ICAM 1免疫组化及组织HE染色 ,测定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⑴脑缺血再灌注后 2小时 ,脑缺血的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 1出现增高趋势 ,并于 2 4小时达到高峰 ,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⑵脑缺血再灌注 8小时出现白细胞浸润 ,且浸润高峰也在 2 4小时 (P <0 0 1 ) ;⑶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r =0 .82 7,P <0 0 1 ) ;⑷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ICAM 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 (P <0 0 1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 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加速白细胞的浸润 ,提示ICAM 1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亚低温的干预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M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镁离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M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 I C A M1) 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S D大鼠分为3 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大脑中动脉缺血2 h 再灌注2 h 、12 h、24 h 、48 h 、72 h 、7 d、14 d 后,分别进行 I C A M1 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 H E染色。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I C A M1 免疫反应开始逐渐增加,再灌注48 h 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 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脑缺血区中性白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 I C A M1 表达同步。丹参组,再灌注48 h 后, I C A M1 免疫阳性血管数及中性白细胞的浸润比同时间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 I C A M1 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丹参能降低 I C A M1 的表达,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的表达和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变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CAM 1表达 ,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减轻白细胞粘附和脑组织损伤。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增高 ,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起到一定的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升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白细胞可以导致缺血细胞损伤,内皮细胞上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有利于白细胞迁移至组织。本研究目的是对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后脑内ICAM-1 蛋白在组织中表达和含量进行检测。方法 通过对成年雄性CD-1 小鼠使用血管腔内尼龙线栓塞术,造成0、3、6、12、24、48 和72 h 的持续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程度由激光多普勒流量仪确定,缺血脑组织ICAM-1 的阳性表达由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印迹来定量。结果 在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小鼠缺血脑半球的表面脑血流量减少到基准值的9% ~15% 。各组间大脑中动脉栓塞过程中的脑血流量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技术显示,缺血中心区和末影区都见ICAM-1 阳性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从缺血中心到缺血边缘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 出现增高的趋势。免疫沉淀和Western 印迹分析结果表明,缺血区ICAM-1的表达在大脑中动脉栓塞后3 h 增高,6~12 h 达到高峰,并持续到72 h。结论 研究表明,在持续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小鼠中检测到ICAM-1 表达明显升高,因为在持续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ICAM-1 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加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胸(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血管闭塞(4VO)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测定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GM1;处理组(10mg/kg,缺血5min腹腔注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生理盐水(NS)处理组鼠脑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EAA),钙调素(Calmodulin,CaM),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组织EA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而CaM、MDA则显著性升高(P<0.01),GM1处理组海马EAA、CaM、MDA含量同假术术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M1能阻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AA的过度释放和/或重摄取障碍,细胞内外钙平衡紊乱,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等病理生理过程,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32只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和缺血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移植后7d和14d行脑灌注固定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结果缺血移植组各时点的凋亡细胞数均少于缺血对照组(P<0.01),缺血移植14d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移植7d组(P<0.01),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P<0.05)。缺血移植组Bcl-2表达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P<0.01)。缺血移植组Bax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mteinases,MMP-9)表达及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的干预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0只,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odel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动物模型,治疗组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NRG-1β 5μl干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F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脑组织MMP-9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组织细胞凋亡和MMP-9表达.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对照组皮质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逐渐增加,分别为1.78±0.15、5.78±0.51、10.35±0.77、21.50±1.19和32.00±1.78;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也逐渐增加,分别为1.46±0.21、4.12±0.54、7.33±0.71、16.54±1.63和19.03±1.44(t=9.31~37.78,P<0.01);对照组MMP-9蛋白表达逐渐增加(t=7.73~27.75,P<0.01).应用NRG-1β后,皮质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明显减少,分别为1.66±0.11、4.80±0.61、5.63±0.56、9.75±1.22和13.54±1.26;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数量自缺血0、0.5、1.0、1.5和2.0 h也明显减少,分别为1.34±0.14、3.35±0.32、4.55±0.50、7.63±1.41和10.46±0.98(t=2.74~18.93,P<0.05);MMP-9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相应脑区显著降低(t=3.85-12.09,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t=4.645~13.043,P<0.01).结论 脑缺血后MMP-9表达增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NRG-1β可能通过下调MMP-9的表达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诱发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