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陈纪林徐义枢孙继良赵秀文于全俊吴元陈在嘉斑块破裂诱发局部非闭塞性血栓形成虽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诱因[1~3],但并非惟一因素。本研究通过对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10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  相似文献   

2.
运动负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例健康受试者和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运动前静息时,两组t-PA活性无显著差异,而PAI-1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0.96±0.45IU/ml对1.89±0.68IU/ml,P<0.01),PAI-1活性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12.0%对31.9%),使其PAI-1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8.20±2.28AU/ml对4.21±0.68AU/ml,P<0.01).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论是静息,还是在运动负荷激发后,均存在着纤溶活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心绞痛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及纤溶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 3 0例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纤溶酶 2 0 0U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 ,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用 10天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Fib、D 二聚体 (D D)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 I)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86% ,血浆Fib含量及PAI I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D D含量及t PA活性明显增高(P <0 .0 1) ,心电图NST及∑S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纤溶酶抗心绞痛通过降纤溶栓调节纤溶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均取早晨空腹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和PAI-1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其血浆中vWF的含量。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2±0.11IU/ml∶0.4±0.09IU/ml,P<0.05),而PAI-1活性则较对照组增高(0.9±0.32AU/ml∶0.53±0.30AU/ml,P<0.05),vW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565±80.5)%∶(80±55.6)%,P<0.001];(2)PAI-1活性与vWF的含量呈正相关;(3)PAI-1活性、vWF含量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受损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PAI- 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 1)活性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32例冠心病患者PAI - 1、tPA活性。结果  (1)冠心病组血浆PAI- 1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2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不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后发现 :①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PAI - 1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5 ) ;②稳定性心绞痛组的PAI- 1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tPA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及冠心病亚组的纤溶活性减低主要与PAI - 1活性水平增高有关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90%是由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1]。而血栓形成与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其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对调节纤溶活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为此,本研究对18例AMI患者的纤溶活性做了初步观察。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发病24小时内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18例,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56.2 ±10.5)岁,男14例,女4例,正常对照组18例,均经体检。ECG等证实无心肺肝等疾病者,男15例,女3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本研究测定了50例健康老年人和8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D、Fg含量及PT、APTT,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纤溶及抗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SCI患者53例(SCI组)和健康体检者55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活性(PLM: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D-二聚体(D-D)含量、_2α-纤溶酶抑制剂(α_2-P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结果 SC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36±4.30)mg/L vs (10.26±2.61)mg/L,P<0.01],SCI组PLM:A、t-PA和D-D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84±10.23)% vs (68.74±18.41)%,(0.11±0.01)U/ml vs (0.49±0.12)U/mL(0.36±0.14)mg/L vs (0.68±0.16)mg/L,P<0.01)],SCI组PLG: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α_2-PI活性和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128.46±23.75)% vs (96.36±19.34)%,(0.86±0.22)AU/ml vs (0.48±0.10)AU/ml.P<0.01]。结论炎症过程和纤溶及抗纤溶系统的功能失调与SCl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5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溶酶200 U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天1 次,连用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静脉与主动脉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 (PRA)差值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差值 ,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 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冠状静脉和主动脉血液中PRA和AngⅡ的浓度 ,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差值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间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上述二种差值均较对照组高 (P <0 0 1或P <0 0 5)。结论 心脏局部存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在冠心病患者该系统明显激活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对心绞痛患的康复作用。方法:48例心绞痛患被随机分为A,B两组,所有病例均接受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A组患同时进行运动训练,隔日1次,运动靶心率为该病人运动试验能达到的最大心率的75%-85%,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B组患采取自然生活。结果:随访1年,A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缺血性心电图,心功能改善方面均优于B组(P<0.05)。A组运动期间未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结论:运动康复对心绞痛患安全有效,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在 1周的时间内经 2次运动试验 ,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 10 %的 5 4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入选 ,每天给予单一的 β 受体阻滞剂或长效硝酸酯类治疗的同时给予氨氯地平 5mg ,每日 1次 ,连用 8周。 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 (P <0 .0 1) ,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 1mm的时间均明显延长 (P <0 .0 1) ,其中有 18例患者 (33.34% )试验后不再有ST段下降 1mm ,而对心率 血压乘积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氨氯地平应用 8周后 ,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且硝酸甘油消耗量明显降低。治疗 8周内 ,出现不良反应 5例 (9.2 5 % ) ,但症状轻 ,无需停药。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肝肾功能无改变。结论 :氨氯地平 5mg每天 1次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能增加运动耐量 ,且安全有效 ,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14.
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4,自引:4,他引:100  
目的 试验目的为评价曲美他嗪(TMZ)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抗心绞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在1周的时间内经2次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10%的138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入选试验。给予TMZ20mg,每天3次联合单一的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脂类治疗12周。131例患完成试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提高(P〈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卧位型心绞痛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卧位型心绞痛20例,混合型心绞痛12例,劳力型心绞痛10例.采用Swan-Ganz导管检查及容量负荷试验.结合无创检查中心脏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指标,判断心功能状态.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①卧位型心绞痛者容量负荷前后平均肺动脉压、肺楔嵌压(PWP)均较其他类型心绞痛者高(P<0.01),负荷后卧位型心绞痛者平均肺动脉压、PWP升高,心脏指数下降,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6例容量负荷前PWP正常的卧位型心绞痛者,负荷后PWP明显升高≥18mmHg。③与有创检查中PWP相比.无创检查中心脏表面积、左室舒张末径明显增大,射血分数值显著下降,是判定收缩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而心脏表面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射血分数值正常而E/A<1,高峰充盈率降低且肺淤血征阳性亦存在舒张功能障碍。结论卧位型心绞痛的发生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以舒张功能障碍者多见。  相似文献   

16.
3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运动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38例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对等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19例),康复治疗组(Ⅱ组,19例),Ⅱ组除常规治疗外增加低运动强度的运动康复程序。结果:Ⅱ组住院日显著缩短,仅为Ⅰ组的一半,体力、回归工作也显著优于Ⅰ组。结论:康复运动可提高对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8例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5,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和对照组(n=43,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记录缺血相关事件。结果:在治疗的最初6个月内两组间TIB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TIB显著低于对照组[(63.6±4.8)mm/min对(75.2±6.4)mm/min,P<0.001],缺血相关事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9.2%对32.6%,P<0.005)。结论: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明显降低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劳力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 (Dob)负荷试验对劳力型心绞痛 QT离散度 (QTd)和校正 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用心电图观察劳力型心绞痛组 (42例 )和非冠心病组 (2 5例 )静息与 Dob负荷作用达终止指标时QTd及 QTcd变化。结果 :组间比较 ,劳力型心绞痛组 QTd及 QTcd静息时略延长 ,但无显著性差异 (均 P >0 .0 5 ) ,达终止指标时 QTd及 QTcd明显延长 (均 P <0 .0 1) ;劳力型心绞痛组组内负荷试验前后比较 QTd及QTcd明显延长 (均 P <0 .0 1)。结论 :劳力型心绞痛在静息时即存在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 ,Dob负荷作用下 ,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性更加明显 ,是判断冠状动脉功能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心绞痛(AP)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测定77例心绞痛患者cTnT浓度,同时进行心肌磷酸肌酸激酶(CK)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测定。结果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无1例血清cTnT异常升高,而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11例血清cTnT异常升高,其中6人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结论cTnT预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阳性预期值为54.5%,阴性预期值为100%。而CK—MB则相应为28.6%和80%,均低于血清cTnT。故在筛选UAP高危病人时,可通过血清cTnT增高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