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龄儿童麻疹疫苗效力和接种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安徽省学龄儿童麻疹爆发原因和预防麻疹爆发,运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学龄儿童麻疹疫苗(MV)的效力.在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爆发中,选6~15岁的学生患者为对象,其同年出生、同班或邻居而又未患过麻疹的学生为对照.共调查了156例麻疹患者,309名对照.以预防接种卡/证MV记录统计,学龄儿童中1剂次MV效力估计为65%,95%的可信区间(CI)为38%~81%;2剂次MV效力估计为78%,95%CI为43%~92%;≥1剂次MV效力估计为69%,95%CI为45%~83%.学龄儿童性别、居住地和年龄对MV效力有影响,男性、农村及≥10岁学生MV效力较低.学龄儿童≥1剂次MV估计接种率<70%,2剂次MV接种率<50%.学龄儿童中较低的MV效力和/或较低的MV接种率是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和维持高水平2剂次MV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爆发的关键,在学龄儿童中应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2000~2001年麻疹爆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为探讨安徽省麻疹爆发的原因,将麻疹控制在较低水平,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麻疹疫苗(MV)的效力.2000~2001年安徽省麻疹爆发病例数平均占病例总数的62%,爆发病例主要集中在7~14岁儿童,其构成占70%以上.调查156例麻疹,309名对照,MV的效力为68%(95%可信区间为50%~86%).发生麻疹爆发到报告疫情时间为6~49d.中小学生中MV效力较低和疫情报告不及时是发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1次MV接种工作.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原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原因 ,采用 1∶2配比的病例对照方法对中小学生麻疹疫苗 (MV)效力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近年来中小学生MV接种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MV效力为 74 % ,95 %可信区间为4 7%~ 88% ;小学生MV效力明显高于中学生 ,分别为 82 %和 6 8% ;1999~ 2 0 0 1年学龄儿童的估算接种率分别为75 4 %、75 6 %和 5 5 7%。较低的MV效力和接种率是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方法对国内1998年3月~2007年3月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有关MV效力的研究文献,根据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7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均为MV效力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MV效力为82.9%[95%可信区间(CI)66.5%~91.7%],低年龄儿童MV效力为85.2%(95%CI:65.2%~93.7%),高年龄儿童MV效力为65.7%(95%CI:42.3%~79.6%)。结论MV效力低于理论的95%,提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流行,应提高和维持高水平的MV初免和复种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德惠市0~3岁儿童麻疹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德惠市麻疹流行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计算麻疹疫苗(MV)效力(VE),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传播因素分析。结果MV接种率为97.3%,VE为85%,说明MV仍是有效的保护因素;病例与对照相比,医院就诊比值比(OR)=6.7[95%可信区间(CI)=2.6~17];≥2家医院就诊OR=9.7(95%CI=2.6~38),高于到1家医院就诊OR=5.4(95%CI=1.9~16)。到医院就诊≥5dOR=15.6(95%CI=4.5~59),远高于就诊2~4dOR=4.5(95%CI=1.2~18)。而就诊1d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R=1.4,95%CI=0.2~8)。与麻疹病人接触OR=5.0(95%CI=1.4~20)。医院暴露和与病人接触是此次麻疹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提高MV效力、加强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防止医院内感染是控制麻疹爆发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沂市在校儿童麻疹暴发的原因和预防麻疹暴发的措施。方法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学龄儿童的麻疹疫苗的效力。在经实验室确诊的暴发病例中,选6~15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其同年出生、同班或邻居而又未患过麻疹的学生为对照,共调查156例麻疹患者,309名对照。以预防接种卡证麻疹疫苗记录统计。结果学龄儿童中1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65%,95%的可信区间(CI)为38%~81%;2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78%,95%CI为43%~92%;≥1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69%,95%CI为45%~83%。男性、农村及≥10岁的学龄儿童麻疹疫苗效力较低。学龄儿童≥1剂次麻疹疫苗估计接种率<70%,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50%。结论学龄儿童中较低的麻疹疫苗效力和较低的麻疹疫苗接种率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和维持高水平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暴发的关键,应在学龄儿童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7.
麻疹爆发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解河南省麻疹疫苗 (MV)免疫效力 ,进而探讨麻疹爆发的原因 ,选择 2 0 0 2年 5起有代表性的麻疹爆发 ,进行 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 ,共调查 10 1对。分别根据不同的免疫史来源 ,计算配比与非配比下的MV效力。结果显示 :病例组的MV接种率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配比后得出的MV效力高于不配比得出的结果。仅凭预防接种记录 ,不考虑家长回忆得出的MV效力为 71 9% ;将家长回忆作为免疫史判断依据得出的MV效力为 89 4 % ,不同免疫史判断标准得出的MV效力均偏低。因此 ,MV效力不够高和免疫接种率偏低是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巢湖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腮腺炎疫苗效力,为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巢湖市2005~2009年网络直报的流腮个案信息。选择2008~2009年聚集性发病的病例,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腮腺炎疫苗效力。结果巢湖市2005~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620例,年平均发病率7.52/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10~14岁和5~9岁病例分别占43.83%和36.48%,主要为在校中、小学生。男、女性别比为2.40:1。调查95例病例与190例对照,接种疫苗后≥5年发病的占56.00%,5~9岁病例距接种疫苗时间≥5年的占58.33%,10~14岁病例距接种疫苗时间≥5年77.78%。流腮疫苗效力(VE)为66%(95%可信区间为25%~85%)。结论较低的流腮VE和接种率是发病的原因。应制定控制规划,开展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疾病监测工作,制定合理、规范、科学的2剂次免疫程序,适时开展15岁以下的儿童的强化免疫,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沂市在校儿童麻疹暴发的原因和预防麻疹暴发的措施。方法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学龄儿童的麻疹疫苗的效力。在经实验室确诊的暴发病例中,选6~15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其同年出生、同班或邻居而又未患过麻疹的学生为对照,共调查156例麻疹患者,309名对照。以预防接种卡证麻疹疫苗记录统计。结果学龄儿童中1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65%,95%的可信区间(CI)为38%~81%;2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78%,95%CI为43%~92%;≥1剂次麻疹疫苗效力估计为69%,95%CI为45%~83%。男性、农村及≥10岁的学龄儿童麻疹疫苗效力较低。学龄儿童≥1剂次麻疹疫苗估计接种率〈70%,2荆次麻疹疫苗接种率〈50%。结论学龄儿童中较低的麻疹疫苗效力和较低的麻疹疫苗接种率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和维持高水平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暴发的关键,应在学龄儿童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消除麻疹阶段济宁市婴儿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婴儿麻疹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检测母亲及不同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婴儿麻疹占全市麻疹发病总数的构成比为33.63%,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从4月龄~开始发病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6~8月龄,占发病总数的50.46%;≥8月龄婴儿病例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69.12%.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的增长呈趋势性下降,6月龄和8月龄抗体阳性率分别只有17.02%和6.38%,抗体GMT分别为1∶3.72和1∶1.53.医疗机构暴露、流动人口儿童是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适龄婴儿及时接种MV是保护因素.结论 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消失过早、MV接种不及时和社会环境中的高危因素是婴儿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降低婴儿麻疹发病,应采取保持高水平的首针MV接种及时率及接种率、减少婴儿暴露机会、给育龄期妇女接种MV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的麻疹IgG抗体水平 ,可分析其发病原因。在 2 0 0 0年对 184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的病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法测定了麻疹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显示 :在这些病例的发病早期 ,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 90 76 % ,GMT为 1∶10 37 4 7;其中 <8月龄者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均最低。出疹与采血间隔天数长 ,IgG抗体阳性率和GMT高。相同的采血时间 ,IgG抗体GMT以免疫史不详者最高 ,零剂次免疫者高于 1剂次免疫者。提示未进行麻疹疫苗免疫和麻疹疫苗初免失败是发生麻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麻疹疫苗初免1针后抗体阳转率水平与麻疹疫苗初免和加强接种2针后的抗体阳转率水平,评价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和复种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把某计免门诊343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资料和合肥市3818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该计免门诊儿童以及合肥市总体儿童在接种2针麻疹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均高于接种1针麻疹疫苗后的抗体阳转率,(X2分别为8.86和14.59,P均小于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麻疹疫苗复种能明显提高抗体阳转率。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在麻疹疫苗 (MV)使用前 (1949~ 196 5年 ) ,麻疹报告发病率一直在 5 0 0 / 10万左右 ,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流行曲线呈隔年一次高峰。自普遍使用MV后 (196 6~ 1978年 ) ,麻疹发病率降至 10 0 / 10万 ,流行曲线仍是隔年一小流行的周期。在实施计划免疫的初期 (1978~ 1984年 ) ,麻疹发病率持续下降 ,打破了隔年一个流行高峰的规律。 1985年后使用冻干MV ,免疫程序与全国统一 ,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 ,1999年报告发病率为 0 5 2 / 10万 ,为历史最低水平。麻疹的地区分布无特殊规律。使用MV后 ,麻疹发病主要在 3~ 5月 ,以 2 5岁以下人群为主 ,呈现向大年龄组后移的现象。 1997~ 1999年麻疹发病以中小学生最多 ,约占 40 % ;其次是散居儿童 ,占 2 0 %。今后应继续加强冷链建设 ,提高疫苗接种率 ,认真做好麻疹疫情的主动监测和实验室监测 ,及时隔离传染源 ,彻底处理疫点和疫区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强化免疫 ,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麻疹可疑病例IgM抗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EA),对1998年麻疹可疑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特异性IgM测定.结果麻疹IgM抗体阳性的患者构成比在1-6岁和7-14岁的比率高(31.6%、53.9%),麻疹IgM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免疫史的仅占28.9%.说明目前我省麻疹的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同时重视病例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监测,才能有效、全面地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郭津惠  张本旭  王洁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267-2268
目的评价市级麻疹网络实验室在加速控制麻疹中的作用。方法对德州市1999—2005年麻疹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德州市1999—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麻疹941例,实验室检测血清标本934例,实验室诊断率平均为99.26%,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56.64%,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16.49%。血清标本及时送检率、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分别为99.68%、100.00%。质控标本复检符合率与考核血清符合率均100.00%。送检的52份咽拭子标本经省CDC分离出5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结论市级麻疹网络实验室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在麻疹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0年河南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并总结全省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状况。方法对全省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3.72/100万,较2009年下降75.70%,为历史最低水平。驻马店、南阳、信阳、洛阳、商丘5个地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8.71%。年龄别发病率以<1岁组最高(74.34/10万),其次是1岁组、2岁组、3岁组和4岁组。全省2010年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0.94/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 h内完整调查率89.08%,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75.67%,血清学检测结果 7日内报告率78.55%,麻疹爆发13起,其血清学确诊比例91.67%,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起数占8.33%。结论全省消除麻疹取得显著进展,应继续做好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和重点地区集中查漏补种,切实提高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做好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对2005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麻疹发病率(6.61/10万)较前5年平均水平(1.39/10万)上升了375.54%,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份,各地区流动人口比例与麻疹发病率成正比关系;发病年龄高峰为8月龄~7岁组儿童(占72.13%)和15岁以上人群(占26.23%);本地与流动人口中的15岁以下儿童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9,P<0.001);未达麻疹疫苗初免接种年龄(8月龄)中的人群发病占总发病数的29.51%,已达初免年龄的发病人群中无免疫接种史者达65.12%.结论 提示可能有发生麻疹流行的可能,且在流动人群中发生大范围的麻疹暴发疫情可能性较大,应尽快加强对孕龄期妇女、流动儿童、入学新生、民工青壮年等人群的麻疹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免疫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18.
用圆形分布法探讨疫苗干预对麻疹发病季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麻疹流行的季节性规律及麻疹疫苗的干预对其流行高峰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湖南省1951~1999年麻疹发病高峰日的变迁情况并对疫苗干预的不同时期的流行高峰日进行比较.[结果]从1951至1999年,划分的各个时期均存在麻疹发病高峰期,高峰日逐阶段后移达两个月江结论]疫苗干预可使麻疹发病高峰日后移,但不改变每年出现发病高峰季节的流行规律;圆形分布分析单峰型有周期性的疾病季节高峰特征,具有计算简单、描述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6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免疫监测报告系统对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为25.76/10万,发病以流动人口为高;特区外发病率高于特区内;69.3%的病例集中在4~8月份;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52.20%)和15岁以上(36.58%)年龄组为主;在≥8月龄的确诊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有4.87%;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模式。结论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较高,提高人口免疫接种率,是深圳市消除麻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及运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探讨实验室监测在加速控制麻疹中的作用。方法对山东省1999~2003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6 104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2 355份,阳性率35.58%;风疹IgM抗体阳性1 832份,阳性率30.01%。实验室检测指标中,血清标本及时采集率、及时送检率、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等均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98%。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从送检的336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麻疹野病毒23株,风疹野病毒9株,经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表明H1基因型为山东省流行的优势毒株。结论山东省已建立了省、市级CDC麻疹/风疹快速鉴别诊断和病原学监测实验室网络,并且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