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猫骨髓分离培养、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行骨穿,梯度密度离心获取猫骨髓基质细胞,以“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克隆形成细胞球(或称“神经球”),这些细胞球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胶质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胶质源性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原表达。结论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分化成神经胶质样和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成鼠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成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行为和分化情况。方法利用EGF、FGF-b等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分化诱导,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细胞克隆团,具有增殖能力,并可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分化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转化为神经干细胞 (NSCs)进而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法 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或表皮生长因子 (EGF)加 b FGF或 b FGF、EGF加全反式维甲酸 (ATRA)的培养液培养 BMSCs,进行显微镜观察 ,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I型胶原 (collagen )和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经诱导物诱导 72 h后 ,fibronectin和 collagen I免疫阳性细胞减少。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增多。 7d后 ,其又减少。同时 NSE和 GFAP免疫阳性细胞增多。细胞分化后 ,NSE阳性细胞最多占细胞总数的 2 4 .76 %±2 .72 % ,同时 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36 .5 8%± 3.2 6 %。结论  EGF、b FGF、ATRA及适宜的培养液可使BMSCs定向 ,转化为 NSCs,进而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神经十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神经于细胞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于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移植的于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组织细胞,实验予进一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继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7-02/09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动物:选择5只普通级SD大鼠,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消化,传至第4代,用含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 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观察:原代细胞接种1 d后开始贴壁增殖,3 d后多数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10 d后90%细胞融合,以长梭形为主,突起粗大,形成网状、片状;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7 d左右达到融合。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第4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7 d,成球的细胞脱离瓶底,悬浮在细胞液中。将细胞离心弃上清,换成血清分化液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围很快发出突起,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骨髓源性细胞球表达巢蛋白,呈棕黄色,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球分化的细胞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半乳糖脑苷脂均呈阳性。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在体外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细胞共培养方式和免疫化学染色方法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的影响。实验发现 ,体外培养的中脑神经干细胞在与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 7d后 ,在神经干细胞后代中神经元比例可达 38.6 %± 10 .8% ,明显高于自然分化组 2 0 % ,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可明显提高神经干细胞后代中神经元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存在两种干细胞,一种是造血干细胞,一种是骨髓基质细胞(BMSCs),BMSCs具备干细胞的性质。骨髓基质系统中,不同的终末分化细胞的细胞表型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的反分化和跨化。在使用一定的诱导剂后,BMSCs能够表现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同时可以表达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基因芯片分析也揭示了BMSCs的这种潜能,同时发现造血系统的形成和神经系统形成之间存在着共性。这些研究均揭示了BMSCs的神经分化潜能,为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开启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8.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许旺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 MSCs)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 (Schwann cell,SC)的可行性 ,奠定组织工程学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的理论基础。方法 采取 Ficoll-paque梯度离心骨髓 ,分离 h MSCs,经过纯化、扩增培养 ,并证实其细胞来源 ;之后采用 BHA、RA及 Forskolin、b FGF、PDGF、HRG顺次诱导、培养 ,经免疫组化鉴定S-10 0、GFAP的表达状况。结果 经过预诱导剂及诱导剂的先后作用 ,h MSCs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胞体呈长梭形 ,两极有丝状突起形成 ,经免疫组化的证实 ,S-10 0、GFA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6.2 % )和 (67%± 4.5% )。结论  h MSCs经诱导后 ,细胞形态、体积大小均发生明显改变 ,S-10 0、GFAP染色呈阳性 ,符合许旺细胞形态和功能特征 ,证实 h MSCs可以作为种子细胞转化为许旺细胞 ,促进周围神经疾病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人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为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从健康人肋骨分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hMSCs)体外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在第二代细胞培养的第5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表达,同时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在第二代hMSCs培养的第5天nestin明显表达。扫描电镜检查显示细胞突起间相互连接,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透射电镜显示细胞生长分裂活跃。结论 利用人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塑料特性,短期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后,即具有神经前体细胞的表面标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的合适实验条件,并探讨其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出BMSC,而后通过贴壁培养法培养及纯化,观察其生长特性;对纯化后的BMSC使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传4代后,纯度最高,可达(95.23±3.06)%;其诱导分化7 d后,(75.43±7.63)%的细胞表现为-βTubulinⅢ阳性的神经元样细胞,(33.01±6.73)%的细胞则为GFAP阳性的胶质细胞。结论B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经bFGF和EGF诱导后可大量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 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 < 0.05)。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向神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利用自体血清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记物。3~5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进行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T-PCR检测Netin和NSEmRNA在诱导前后的表达。结果利用自体血清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主要呈长或宽扁的梭形,在体外传代扩增速度较快,多数细胞为CD44、CDl05阳性,CD34、CD45阴性。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神经元样改变,NSE阳性细胞数为58.62%±3.68%,Nestin mRNA表达水平于3d达高峰,随后减少,NSEmRNA于5~7d达高峰,并可持续数日。结论可利用自体血清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一步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有望用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雪旺细胞各阶段的标志物表达情况。方法分别提取、分离和纯化Wistar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为待诱导细胞。诱导试剂为2-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heregulin-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弗司扣林。控制诱导试剂加入的种类,使细胞处于不同的诱导阶段,将其分为5组分别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p75、s-100和GFAP的表达情况。第1组未加入任何诱导试剂。第2组经过2-巯基乙醇诱导。第3组经过2-巯基乙醇诱导后,再加入全反式维甲酸。第4组在第3组基础上,再同时加入heregulin-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弗司扣林。第5组是将第4组细胞移入普通培养基培养7d后进行检测。结果第1 ̄3组标志物p75、s-100、GFAP表达率均为阴性,第4组p75(59.0±4.1)%、s-100(62.0±5.4)%和GFAP(56.0±3.2)%,第5组p75(34.0±5.2)%、s-100(23.0±2.5)%和GFAP(32.0±4.8)%。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序贯加入诱导因子后可分化为类雪旺细胞,但类雪旺细胞表达雪旺细胞的标志物不具有...  相似文献   

15.
背景:成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要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就必须建立成熟、简便、有效的分离培养扩增体系。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培养方法,并观察诱导其向成脂肪、成骨及软骨细胞分化结果。 方法: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免疫荧光法鉴定表面抗原CD34、CD44和CD105的表达。不同诱导培养基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油红O、茜素红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情况。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增殖能力和生长特性明显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表面抗原CD44、CD105强阳性,CD34阴性;经过诱导培养,油红O、茜素红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均为阳性,证明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细胞具有更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并具有向脂肪,骨和软骨等组织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干细胞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神经干细胞可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干细胞,前者包括早期胚胎细胞和胎儿神经组织细胞,由于从胚胎获取干细胞面l临伦理学的束缚,从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将是未来临床应用更具可行性的途径。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包括存在于成年神经组织中的干细胞和从其他组织中分化得到的干细胞,其中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目前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t has been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neural cell microenvironment has the ability to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to the neural cells.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culture system of human BMSCs and neural cells, and to observe effects of this co-culture system on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MSCs into neural cell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performed at the Center Labora-tory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6 to December 2007. MATERIALS: Neural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human fetal brain tissue. BMSCs were harvested from fe-male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autonom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BMSCs in the co-culture group consisted of BMSCs and third passage neural cells. BMSC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olely cultured in vitro. MAIN OUTCOME MEASURES: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BMSCs were observed, and expression of the neuronal specific marker,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was analyz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fter 4–5-day co-culture. RESULTS: The number of neural cells in the co-culture group increased and the cells spread on the culture bottle surface. Radial dendrite formed and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NSE-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also detected. The positive ratio of NSE-positive cells reached (32.7±11.5)%, wi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neuronal cells. Human BMSCs did not express N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microenvironment provided by neurons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BMSCs into neu-ronal-like cells. Key Word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ell differentiation;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