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正> 1996年5月~1997年8月,我们采用患侧硬膜外注药麻醉45例,麻醉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ASA Ⅰ~Ⅱ级。男56例,女34例;年龄8~60岁,平均32岁。阑尾手术2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8例,髋关节手术6例,股骨干骨折手术12例,膝关节手术11例,胫骨骨折手术8例,腹股沟斜疝手术27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5例。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安定0.2mg/kg,入室后采用HP 78352—C型多功能监测仪,常规监测BP、P、SPO_2。实验组病人患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出现硬膜下阻滞效应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近年来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手术或封闭治疗出现2例硬膜下麻醉效应,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性,14岁,36公斤,ASAⅠ级。因急性阑尾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测血压16 /10kpa ,SPO2 98% ,取左侧卧位T12 -L1间隙穿刺,负压显著,头向置管3  相似文献   

3.
杨虎  李昭晖 《农垦医学》2006,28(2):160-16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既往无椎体病变,术前诊断:①前列腺增生;②膀胱结石;③右侧腹股沟斜疝。膜外麻醉下进行耻骨上膀胱取石术、前列腺摘除术及斜疝修补术。硬膜外穿刺点在L2-3间隙,头向置管顺利(4cm),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合剂。术中麻醉平面达T8,麻醉效果好,术中顺利。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9岁,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疝修补术.术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感觉及运动异常.麻醉穿刺点选择T12~L1,直入法头向置管,穿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尖叫伴右下肢抽动,自述右下肢剧烈的电击样疼痛,硬膜外腔置管4 cm,以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完善,手术时间约90 min,共用药24 ml.考虑有神经根损伤,术后自硬膜外导管注入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 0.1 mg+泼尼松龙50 mg+0.5%布比卡因5 ml+生理盐水共10 ml.  相似文献   

5.
陈才 《广西医学》2003,25(4):616-617
小儿在连硬麻醉下行各种手术 ,经常因不合作、恐惧与手术的牵连反应 ,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我院麻醉科多年来小儿手术在硬膜外阻滞下 ,辅助氯胺酮来防止手术时的牵拉反应及减少恐惧感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与结果1 .1 一般资料 :选择 ASA ~ 级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的腹部手术病人 60例 ,男 45例 ,女 1 5例 ,年龄 6~ 1 5岁 ,体重 1 8~ 5 0 kg。手术种类为阑尾炎、腹股沟斜疝、睾丸鞘膜积液。随机分为观察组 ( 30例 )与对照组 ( 30例 ) ,两组间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无明显差异。1 .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  相似文献   

6.
14病历报告患者女,28岁,以陈旧性宫外孕收治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和头痛史,血压12/8kPa,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麻醉取T12~L1间隙侧入达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0cm,推注2.0%利多卡因(含1/40肾上腺素)12.0ml,手术历时1h,麻醉全过程平稳,术后4h诉伤口疼痛,肌注哌替啶50mg后缓解;术后6h诉头昏、恶心,肌注安定10mg,其后10min,患者诉剧烈头痛,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但无躁动,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血压25/20kPa,呼吸40/min,脉搏130/min,用利血平1.0mg肌往后,…  相似文献   

7.
以往认为,单侧硬膜外阻滞缺少可控性,临床应用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自2006年3月—2007年12月,我们利用体位和穿刺针方向的改变行单侧硬膜外阻滞12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ASAI~II级,拟采用硬膜外阻滞行单侧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0例。I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15~72岁,中位年龄48.6岁。其中上肢手术4例,乳腺癌根治5例,单纯阑尾切除术26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40例,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8例,下肢骨科手术37例。II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17~72岁,中位年龄50.4岁。其中上肢手术3例,乳腺癌根治3例,单纯阑尾切除术28例,腹股沟斜疝修补38例,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7例,下肢骨科手术4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麻醉方法I组患者行单侧硬膜外阻滞。操作前首先建立静脉补液通道,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患者取患侧在下卧位,按手术区神经支配选择相应的椎间隙,行直入法硬膜外穿刺,进入硬膜外腔后,将穿刺针斜面向患侧旋转20~30°,置管3~4cm,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ml,5min后如无中毒反应和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选择性单侧置管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侧方置管)和B组(常规置管)。A、B两组病人均取患侧卧位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A组将穿刺针口斜面向患侧(术侧)旋转30°~35°,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4 cm,B组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导管,比较两组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A组麻醉阻滞效果、VA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romage运动阻滞3级者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1级者B组多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侧方置管法在老年低位手术麻醉中有较好的麻醉和运动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辉  张国艳 《新疆医学》2011,41(10):13-15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结合喉罩(LMA)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年龄(4l岁~65岁),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喉罩组(L组,n=30)和全麻气管插管组(T组,n=30),L组:选择T8~9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5mi观察无全脊麻反应后,向头端放置硬膜外导管3~4cm,硬膜外麻醉采用l%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等量混合液。麻醉诱导:两组病人均静脉依次注入咪唑安定0.05~0.1mg/Kg、芬太尼3μg/kg和依托咪酯0.3mg/Kg,吸氧去氮3min后,L组病人盲探置入喉罩,气囊注空气20~30ml,经听诊确认喉罩位置正确、通气满意、无漏气音后,接麻醉机行机控呼吸;T组行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麻醉维持:L组以丙泊酚2~4mg(Kg.h)持续泵注,于气腹前给予阿曲库铵0.5mg/Kg,依需要向硬膜外推注局麻药混合液,术中如自主呼吸恢复即保留自主呼吸。T组以丙泊酚4~6mg(Kg.h)持续泵注,并吸入1~2%七氟烷,术中根据需要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用量。术终处理:于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丙泊酚和吸入七氟烷,术毕常规行肌松拮抗。当病人恢复吞咽反射,自主呼吸恢复,不吸氧Sp02保持在95%以上,即拔出气管内插管或喉罩。结果:①HR、MAP变化:插管(罩)期和拔管(罩)期T组明显升高(P〈0.05),L组无明显变化(P〉0.05)。②两组PETCO2、PaCO2、Pmax、Pmean依麻醉、气腹影响其变化一致,两组间比较各时点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所有病人SpO2均在98%以上。③两组的全麻用药量比较T组明显多于L组(P〈0.05),苏醒时间L组早于T组(P〈0.05)。④手术医师对两组麻醉满意度100%。结论:本研究显示,连续硬膜外麻醉结合喉罩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很少并发症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36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小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分别采用硬膜外复合氯胺酮麻醉(A组)、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B组)和单纯全身麻醉(C组)。持续监护小儿HR、MAP、SpO2、PETCO2,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比较,并行组间比较,记录主要药物用量,评估麻醉效果,记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气腹前后HR、MAP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HR、MAP明显升高(P<0.05),3组病人PETCO2气腹后较气腹前升高,且B组和C组升高较A组更明显(P<0.05),3组病人SpO2变化不明显。3组病人PETCO2气腹结束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的时间相似。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结论硬膜外复合氯胺酮麻醉能为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且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单次硬膜外麻醉在新式剖宫产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炳全  刘英 《广西医学》2000,22(4):858-859
我院自1997年11月份开始采用单次硬膜外麻醉的方法,用于新式剖宫产手术,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将麻醉处理和经验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期行新式剖宫产术68例,ASAI级随机分为2组。A组为单次硬膜外麻醉组,B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年龄最大34岁,最小21岁。1.2 方法:均无麻醉禁忌症,术前30分钟常规给予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肌注。穿刺点选择L2~3,采用阻力消失法或负压吸入法,判断硬膜外针确实进入硬膜外腔,局麻药均选用广州市桥制药厂出(批号为970115)2%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A组病人在确…  相似文献   

12.
成俊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061-1062
目的观察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在会阴、肛周手术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ASAⅠ ̄Ⅲ级的患者,在L3 ̄4或L4 ̄5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和硬膜外麻醉管理,药物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或盐酸氯普鲁卡因,试验量3 ̄5ml,初次量总和在8 ̄15ml,术中监测生命体征。结果麻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达100%,麻醉效果良好,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生理干扰小,并发症少。兼能实施术后硬膜外连续镇痛,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应激反应。结论连续低位硬膜外腔麻醉可常规应用于会阴、肛周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一点法单次加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肌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 280例子宫肌瘤手术病人分为实验组(1 280例)和常规组(1 000例)。实验组:L2-3穿刺成功后将硬膜外穿刺针斜面旋至尾向并注药,之后旋转穿刺针斜面至头向并置入硬膜外导管平卧后按常规注药;常规组L4-5穿刺成功后,再行T11-12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分次注药。结果麻醉起效时间:实验组为(6.4±1.4)m in,常规组为(8.6±1.7)m in,差异显著(P<0.05);首次注药到阻滞平面能满足手术需要时间:实验组(10.4±2.7)m in,常规组(18.8±3.4)m in,差异非常显著(P<0.01);阻滞脊神经节段:实验组(8.3±1.8)个,常规组(6.4±0.8)个,差异非常显著(P<0.01);麻醉满意率:实验组98.6%,常规组为92.4%,差异显著(P<0.05)。各种麻醉并发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一点法单次加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肌瘤手术的效果优于常规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4.
周心德  张立君 《海南医学》2008,19(2):96-96,132
目的 比较妇科手术应用单管和双管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腹子宫切除手术病人60例、年龄36-58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选择L1-2穿刺向头侧置管5cm,根据试验剂量4ml后病人的不同反应,再注入2%利多卡因11~16ml,初量15ml~20ml.B组30例,双管:选择T12~L1向头侧置管4cm,注药程序同A组,初量共注人2%利多卡因12~15ml;L2-3穿刺向尾侧置管4cm,注入1.5%利多卡因4~12ml.两组均于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0.75ug/kg.观察记录:麻醉区域、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利多卡因用量:A组17.3ml±1.1ml(347mg±22.7mg),B组20.4ml±1.8ml(381.6mg±32.8mg),两组比较B组用量明显高于A组(P>0.05).麻醉区域(上界)B组略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两组血压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B组下降比A组更明显(R<0.05),A组11.8%、B组13.2%术中使用升压药.呼吸抑制及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B组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采用1点法,只要适当增加局麻药用量,便可取得与两点法相同的麻醉效果.且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管易损伤硬膜外血管 ,导管也易误入血管内 ,不仅造成麻醉失败 ,还会导致局麻药中毒。为此 ,我们对 6 3例连续硬膜外麻醉病人于置管前注入试验量和常规操作置管后注药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 146例 ,其中男性 12 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3~ 6 1岁 ,ASA 1~ 2级。术前无凝血障碍和未接受抗凝治疗。以 16~ 18号硬膜外穿刺针在T12 ~L4 穿刺 ,观察组为 6 3例 ,在穿刺成功后置管前先经穿刺针注入 1 6 %~ 2 0 %利多卡因 5ml (含肾上腺素1∶2 0万 ) ,然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选择性硬膜外阻滞行上,下肢手术,乳癌根治术,疝修补及阑尾切除术等共118例,41例(34.7%)获完全性单侧麻醉而对侧感觉和运动均正常,30例(25.4%)麻醉作用绝大部分局限于患侧,但对侧也出现小范围平面,另33例(27.96%)手术开始时为单侧。手术结束后复试平面为双侧,作用不全9例,失败5例,单侧麻醉成功的关键是穿刺针位置要达到硬膜外后腔的一侧,而导管一定要置入一侧侧腔或前腔。采用患侧朝下,从健侧进针的侧入法,可获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由于基层医院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单一使用氯胺酮或持续硬膜外麻醉,其用药剂量较大,安全性相对较差。术中患儿极度不合作,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费用增加,造成手术不能正常开展。本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持续硬膜外麻醉,以探讨一种更为安全、更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方法,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小儿腹股沟斜疝1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4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5岁。平均年龄7岁。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患儿均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2mg/kg,入室后于臀肌注氯胺酮4-5mg/kg,待建立静…  相似文献   

18.
单华 《黑龙江医学》2005,29(9):720-720
1病历摘要例1:男,12岁。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患儿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ASAⅠ级,患儿配合,于L1~2棘突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4cm,回吸无血后缓慢注入试验量1.4%利多卡因2mL,患儿无不良主诉,5min后测试无平面,回吸无血,追加全量过程中患儿突然意识消失,全身抽搐,头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态,口唇发绀。立即停药,面罩加压吸氧,静注咪唑安定5mg,2~3min后患者症状缓解,此时硬膜外导管回吸有鲜血流出,确定硬膜外导管入血管,给予0.9%生理盐水冲洗后,回吸仍有鲜血流出,拔除导管改为离解麻醉,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完全清醒,无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小儿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总结腹股沟斜疝、肠套叠等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麻前肌注东莨菪碱10μg/kg,氯胺酮5 mg/kg行基础麻醉,入睡后选择L2~3间隙穿刺成功后,1次注入0.25%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混合液。B组给予0.25%丁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麻醉平面维持在T10以下。结果A组成功率100%;B组成功率95%,失效3例。A组无低血压、心率减慢、恶心呕吐等副反应;B组出现3例低血压。结论罗哌卡因于小儿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方法.方法:选择3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穿刺方法:选择T11~12或T12~1和L3~4两点间隙,面罩吸氧.静注1/2哌氟合剂(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2.5mg)辅助麻醉.监测HR、BP、SPO2、ECG.结果:除1例硬膜外麻醉效果不佳改气管内全麻,其它病人全部在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监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选用硬膜外麻醉,在面罩吸氧和静脉辅助麻醉下效果满意,术中平稳,达到手术要求,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