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李玲燕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12):1255-1257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后导致心脏的输出血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若不改进饮食作息习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86例,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24 h内,出院日,出院后1、3、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并跟踪收集186例患者的再入院率,分析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着心功能分级从Ⅰ级到Ⅳ级,患者的NT-proBNP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经过入院治疗后,在出院当日的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24 h内水平;各组出院后1、3、6个月之间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的再入院率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心力衰竭等级分组中,同一时间的入院率随着心力衰竭级别的上升而升高,各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与再入院率呈正相关.结论 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抑郁程度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72例CHF 合并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测评,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下,患者抑郁程度与再入院率的关系。结果NYHA II、III级CHF患者抑郁程度与半年内再入院次数呈正相关,抑郁是CHF 患者是导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可增加患者住院次数。结论抑郁程度高的CHF患者半年内再入院率明显增加,抑郁可加重CHF进程。在CHF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患者抵制抑郁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改善CHF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1次性的出院指导,观察组住院期间加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出院后延续院内健康指导,1年后观察2组患者遵医行为及再入院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再入院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院内外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给予社区护理干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半年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更佳;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半年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提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左室肥厚及其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6 6例心衰患者按心功能分为 A组 (心功能 级 ) 36例 ,B组 (心功能 级、 级 ) 30例 ,作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超声心动图 ,并按 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A、B两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分别 5 8.6%、86 .7% (P<0 .0 1) ,B组比 A组有较高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 ,以及明显增大的 L VMI。结论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 ,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 ,左室肥厚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ABPM监测、左室肥厚测定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动态血压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晓萍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3):17-18
[目的 ]观察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及其与心动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老年 CHF患者 6 5例 ,按心功能分为 A组 (心功能 级 ) 35例 ,B组 (心功能 、 级 ) 30例 ,作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分析各组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 [结果 ]A、B两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分别为 5 4 .2 % ,90 % (P<0 .0 1)。 [结论 ]老年 CHF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 ,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动态血压监测对 CHF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昼夜动态血压变化,探讨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按其心功能分级分为1组(心功能Ⅱ级)、2组(心功能Ⅲ)、3组(心功能Ⅳ),各30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每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结果心力衰竭越重,收缩压、舒张压均值呈下降趋势(3组〈2组〈1组),而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低血压发生率逐渐升高,1组17例(56.67%)、2组26例(86.67%)、3组28例(93.33%),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加重其平均血压下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低血压的发生率逐步升高,对其血压的动态监控有助于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57例CHF患者按心功能的受损程度(NYHA分组)分为A组(17例,心功能Ⅱ组)、B组(19例、心功能Ⅲ级)和C组(21例,心功能Ⅳ级);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D组(16例,扩张型心肌病)和E组(41例,非扩张型心肌病);全部患者行24h动态血压(24h ABP)检查,比较A,B,C三组及D、C两组之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率(nsBPR)及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率(24h sBPV)的差异。结果 C组的平均收缩压较A组和B组略低,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的平均收缩压显著低于E组(P〈0.05)。A,B,C3组的nsBPR减弱或消失,分别占58.8%,88.3%和95.2%,A组与B,C,组的平均收缩压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心衰组69例与中年心衰组49例(各组内按心功能Ⅱ、Ⅲ级分为A、B两组),并设老年对照组(老年非心衰组)5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最低、最高、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及心率,计算昼夜节律百分率.结果 (1)老年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91.30%)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及中年心衰组(分别为71.42%和63.26%,P<0.01和0.005),其中节律消失发生率(39.13%)明显高于中年心衰组(18.36%,P<0.05);节律存在(8.69%)则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及中年心衰组(分别为28.57%与36.73%,P<0.01和0.005).(2)老年心衰A、B组与中年心衰A、B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9.74%和93.33%对66.67%和53.85%,P<0.01和0.05),但老年与中年心衰患者A、B两组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年龄增大及靶器官损害有密切关系,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作为评价老年心衰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一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出运动高血压,并结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其在老年高血压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修正Bruce方案行症状限制性次极量运动试验,共检出45例老年运动高血压患者,并行ABPM。结果 45例老年患者静息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运动峰值血压高达(211.98±9.37) mmHg/(101.50±12.86) mmHg (1 mmHg=0.133 kPa),其中ABMP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有14例;与ABMP正常者相比,前者ABMP各项参数均显著高于后者(P<0.001)。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在基层医院老年病人心力衰竭病因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但三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1):1151-1152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明确诊断前后的住院时间、频率、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动态血压监测,12例病人明确诊断后,经有效控制血压,心衰很快得以控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频率明显降低.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心力衰竭病因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8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准确分级并记录,同时选取同期83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予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ABPM),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均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增高,并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与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与EH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2,T2DM)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2例EH合并T2DM患者、26例EH患者、22例对照组的HRV和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SDNN(P〈0.01)和HF(P〈0.05)下降,LF(P〈0.05)和LF/HF(P〈0.05)增加。与EH组比较,EH合并T2DM组SDNN州(P〈0.01)和HF(P〈0.05)下降,LF/HF(P〈0.01)增加,且EH合并T2DM组24hSBP(P〈0.05)、dSBP(P〈0.01)和dDBP(P〈0.05)均高于EH组。结论EH患者存在着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异常,糖代谢异常可加重EH的HRV和BPV的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入试验。将6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逐渐加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对照组33例,维持常规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压、心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因CHF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均可耐受合适剂量的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都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因CHF再入院率,治疗组为22.9%,对照组为39.4%。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CHF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肌重塑,降低患者因CHF的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心率变异性 (HRV)时域和频域分析法 ,研究 30例正常人、36例不同病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特性。结果表明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时域指标 ,明显低于正常人。频域分析显示正常人心率变异功率谱密度 (PSD) ,日间以低频成分占优势 ,夜间睡眠时则高频成分占主导 ,低频成分昼夜变化不明显。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率变异性PSD与正常人相比 ,显示低频和高频成分均明显降低 ,且高频成分的下降尤其显著 ,这表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支配心脏的迷走与交感神经均受损 ,且以迷走神经受损更为严重。这可能意味着患者日后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在心电图提示u波倒置者中行动态血压监测是否有助于检出高血压。方《丧选取心电图检查提示u波倒置的患者54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U波倒置与24h平均血压、13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24h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者分别为16例(29.6%)和38例(70.4%),夜间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者分别为12例(22.2%)和42例(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正常与不正常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波倒置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发现未知的高血压患者及已知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欠佳者,以指导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