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俊  吴钢  谢强 《微循环学杂志》2010,20(2):32-33,36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经肺静脉消融后房颤复发与血清脑利钠肽(BNP)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68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0例)消融前血清BNP浓度,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接受72hHolter监测以观察房颤复发。结果:消融前阵发性房颤组血清BNP浓度低持续性房颤组(81.40±15.20pg/mlvs142.5±32.60pg/ml,P0.05),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房颤10例(20.9%),其血清BNP浓度较未复发者增高(144.30±20.41pg/mlvs68.5±25.30pg/ml,P0.05).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9例(45.00%)复发房颤,其血清BNP浓度(193.35±30.25pg/ml)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及阵发性房颤复发者。结论:房颤患者消融术前血清BNP浓度同肺静脉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关;血清BNP浓度可能对提高房颤消融成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房颤患者窦性节律恢复对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且心功能正常患者电转复前后BNP变化,探讨BNP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68名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电转复前后血浆BNP变化,并以34名正常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结果:房颤患者在成功的电转复后24h,血浆BNP水平明显地降低。30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水平由转复前的(96±42)pg/ml降至(28±21)pg/ml;持续性房颤患者,则有28人转复为窦性节律,血浆BNP水平由转复前的(73±38)pg/ml降至(38±25)pg/ml。结论:在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房颤影响血浆BNP的分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患者血浆ET、BNP的含量变化。方法 :应用IRMA法测定 4 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房颤患者和 8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无房颤患者血浆ET、BNP含量 ,并以 5 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房颤组血浆ET、BNP含量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组 (p <0 0 0 1)。结论 :深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BNP的含量变化 ,对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更为常见。本文比较了老年人中,单纯高血压病人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病人的血脑钠肽(BNP)水平及常见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以了解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阵发陛房颤与其血BNP变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血脑钠肽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来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92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并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经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倍他乐克等)2周-3周后,再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两次测定值,并与患者症状改善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血浆BNP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趋势上升很快,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5.9%。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是中风和死亡,在65岁以上的中风患者中,近30%的病例因房颤引起。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男性房颤患者5年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5倍,女性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9倍。因此,近年来有关房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成为心血管病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联合血H- FABP(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及Nexilin水平检测在评估重症心衰患者预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并进行1年随访研究;按照随访结局将所有患者分为随访心功能不良组和随访心功能良好组。每位受试者取10mL静脉血样本及5mL尿液样本;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均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心功能评估的指标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肺动脉楔压及中心静脉压。结果本研究共获得符合要求的受试者175例。其中随访预后心功能不良者85例,预后心功能良好者90例;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心功能不良患者进入研究队列时与治疗后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与心功能评估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输出量与尿BNP、血BNP、Nexilin水平呈统计学负相关(P<0.05);心脏指数、射血分数与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呈统计学负相关(P <0.05);并联诊断结果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0.803~0.958,串联诊断结果曲线下面积为0.609,95%CI:0.523~0.701。结论尿BNP、血BNP、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的上升对重症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尿BNP联合血H- FABP及Nexilin水平检测在评估重症心衰患者预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中的价值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8.
探讨心房颤动与脑钠肽(BNP)之间的关系。选择心房颤动患者30名,正常对照组30例,留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BNP。心房颤动组血浆BN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房颤消除后,BNP水平显著下降(P&lt;0.05)。BNP不仅是反映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与心房颤动亦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缬沙坦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功能指标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PRA、AngⅡ、BNP及hs-CP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RA、AngⅡ、BNP及hs-CP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EVF、LEVDD及LEV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EVF高于对照组,LEVDD与LEVS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抑制房颤发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BNP水平在老年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呼吸困难的老年患者共96例,选择对照组46例,用荧光免疫法快速测定BNP水平.结果:对明确诊断的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43例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41.32±431.22)pg/ml和(158.43±96.26)pg/ml;对照组46例,其血浆BNP水平为(51.26±19.16)pg/ml.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与对照组及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比较,其血浆BNP水平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测定对老年性呼吸困难的快速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对老年心衰患者应用B1抑制剂倍他乐克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清脑钠肽(BNP)监测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估效果及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老年心衰患者73例作为实验组观察对象,另选取同期来院的健康体检者80例,对比观察其与心衰患者之间BNP水平差别;同时使用B1抑制剂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各心功能等级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倍他乐克治疗后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BNP水平对心衰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指示作用,通过对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效果的检测能够对其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高琛  赵艳丽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637-1639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P波指数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组(n=46)和合并组(n=43),并按年龄、性别匹配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P波指数,包括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P波电轴;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D-二聚体(d dimer,DD)含量.结果:合并组及房颤组患者P波时限、PTFV1、BNP水平、D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合并组高于房颤组(P<0.05);三组间的P波电轴无明显差异(P>0.05);ROC结果显示:P波时限、PTFV1预测PAF患者发生AIS的AUC分别为0.704、0.794,95%CI分别为0.592~0815、0.703~0.886,截断值为114.60 ms、33.35 mm·ms-1.结论:P波时限延长、PTFV1升高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观察发现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新发房颤率或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对我科200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60岁冠心病患者连续追踪,其中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发生房颤率或既往有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不服用他汀类。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率或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且预防复发的有益效应可能比房颤的一级预防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108例心力衰竭(HF)患者的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ttretic peptlde,BNP),探讨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浆脑利钠肽浓度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LVSD)及舒张内径(LVED)、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47例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左室收缩及舒张内径、左房内径。结果547例患者BNP值均数为(558.5±838.08)pg/ml。有305例做了心超检查,其中测EF值304例,作E、A峰比较214例,窦性心律388例,房颤者154例。病情恶化29例,好转512例。LGBNP(BNP值以10为底的对数值)与EF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左室收缩及舒张内径、左房内径、心功能显著相关;在房颤和窦性心律的病人中LGBNP相关不显著。在病情好转及恶化的病人中LGBNP相关显著。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及心脏结构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测定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以及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心衰组,同期慢性阻塞性(COPD)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作为肺心病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各组的血浆BNP,比较各组BNP及血气指标。结果心衰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肺心病组和对照组,且肺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肺心病组BNP与PCO2、PH及PO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及NT-proBNP和尿酸水平。方法:选取连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心衰患者90例,根据患者LVEF将患者分为LVEF≤35%组(45例)和LVEF>35%组(4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异常情况及血清NT-pro BNP和尿酸水平。结果:LVEF≤35%组患者发生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心率加快,心房颤动,血清NT-pro BNP和UA升高的发生率高于LVEF>35%组(P<0.05)。结论:LVEF≤35%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激发心肌重构,发生QRS波时限延长,心率加快及房颤。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美国盐湖城内陆医学中心心脏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房颤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如果不在建议的最佳服用剂量范围,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房颤患者罹患痴呆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脑部小而多的血凝块或脑部出血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临床诊断资料,对房颤诊断中极易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接诊的房颤患者中选取64例,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诊断为风心病等房颤,2例患者为特发性房颤在初次诊断时,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在房颤发作时再测,确诊为特发性房颤;36例患者为冠心病房颤,其中10例属于持续性房颤,另26例属于阵发性房颤;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其中3例患者出现持续性房颤;结论在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中,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检测结果,同时注意分析患者病史,以免出现误诊,导致治疗最佳时间被耽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痛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方法 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妾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矣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 风心痛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类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