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HSC处于静止状态,当致肝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时,激活的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及损伤的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HSC,使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激活的HSC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促进HSC增殖,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并在肝内沉积,导致肝纤维化[1-2]。因此,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3-7],那么阻断HSC活化并促进活化HSC的凋亡对逆转肝纤维化具有实用价值。研究发现,逆转素( reversine )能够让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回复到脱分化的状态,已证实re-versine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HSC增殖的作用[8],但reversine抑制HSC增殖及促进HSC凋亡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HSC凋亡的信号途径中,有关于Bax、Bcl-2、Caspase-3、TNF-α、NF-κB、TIMP-1与HSC凋亡的关系以及reversine的研究进展作相关综述,以期为研究reversine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因素导致肝内细胞发生持续、反复的坏死或炎症刺激,机体发生的修复反应,以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为特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持续进展可导致肝内正常组织结构改建形成肝硬化并出现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预后极差。由于体内存在纤维降解过程,故肝纤维化逆转可以避免病情进展至肝硬化。研究表明靶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可能抑制HSC活化、增殖及ECM的合成,使肝纤维化进程受阻。siRNA介导的CTGF基因沉默为肝纤维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许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都被证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1],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大量活化增殖、细胞外基质( 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沉积等。在转基因小鼠中,单一的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仅起着轻微的调节作用[2]。许多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然而单一的靶向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令人不满意[3]。这些事实表明肝纤维化机制的本质仍未揭露。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主要活性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在肝纤维化的进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能够刺激HSC活化、增殖,促进胶原合成,这一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密切相关[4],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子或单一信号通路,不能体现出有机体内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本文就TGF-β1和Ang Ⅱ在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各种损肝因素(包括HBV )持续刺激肝星状细胞,大量合成弥漫性细胞外基质( ECM ),在肝内沉积,导致肝小叶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1]。肝纤维化存在于嗜肝病毒、乙醇、代谢异常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引起的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大多数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2]。肝纤维化在早期具有可逆性,因此肝纤维化早期的诊断和肝脏炎症的控制对于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3]。现代医学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药物,而中医药的疗效已逐步得到临床证实,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现就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同时也是必经之路。其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CM)的大量沉积。在正常的肝脏组织中,ECM 的最主要来源是肝星状细胞( HSC)。肝纤维化的形成,一方面是HSC的活化及向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致使ECM的大量合成;另一方面是ECM的降解减少。研究表明[1],肝纤维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被逆转。引起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生级逆转机制的探讨,多条信号通路参与HSC的激活。本文将对纤维化相关信号通道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肝纤维化(HF)发生的中心事件是,由各种慢性肝损伤引起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从而大量合成各种细胞外基质(ECM)沉积于肝脏,最终导致了HF。在HF恢复期存在广泛性的HSC凋亡。作者就近年来有关HSC凋亡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CM.因此认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其他如肝静脉区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源性肌成纤维细胞也是某些肝纤维化初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作为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存在于一切慢性肝病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所有肝纤维化病变的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肝纤维化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c,ECM)主要来源于HSC,它能在炎症、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缺氧、肝损伤等刺激下分泌一些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9.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刺激的损伤后修复反应,其特点是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引起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肝纤维化的发生通常是由慢性肝病引起,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研究,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1]。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有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失衡,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脏中过度堆积;肝星状细  相似文献   

10.
李继强  曾民德 《上海医学》1996,19(5):273-275
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检测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李继强,曾民德,范建高,邱德凯,李蓉蓉,杨川华,周永健,王自鸣,李恩灵,江绍基肝纤维化是各种细胞外基质成分(ECM)在肝内异常增生和过度沉积所致,主要由肝活组织检查而确诊[1,...  相似文献   

11.
秦勇  王重民  慕为民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38-1039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不良后果,其病理生理基础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ECM过度沉积所致。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合成ECM的主要来源,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HSC激活的调控。因此研究各种细胞因子对HSC的作用,对揭示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其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细胞因子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移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移行的机制和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新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运用改良的Boyden腔系统,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正常Disse间隙的微环境及肝纤维化时的相关改变,以HSC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明胶酶谱和凝胶免疫印迹等实验方法,研究肝纤维化时致纤维化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促进HSC移行的机制。结果肝纤维化时增高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均可以刺激活化的HSC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而MMP-2通过降解胶原又可以促进HSC的移行(4.9倍);HSC的移行是由其表面的整合素α1和以所α2,不同致纤维化生长因子诱导HSC移行时依赖着不同的整合素的介导;由HSC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对HSC自身的行为有反馈调节作用,间质类基质可促进HSC的移行(3.2倍),而基底膜样的基质则可抑制HSC的移行(1.2倍)。结论肝纤维化时Disse间隙微环境的改变导致了HSC的移行,其机制与促进HSC高表达MMP-2相关;肝纤维化时HSC的移行由整合素α1和以所α2;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HSC的移行行为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冬虫夏草(虫草)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然而其抗肝纤维化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经动物实验证实,虫草能使纤维化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成份明显减少,可能与其抑制储脂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功能有关[1]。作者观察虫草对人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合成ECM的功能影...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的失衡.ECM主要来源于肝星形细胞(HSC),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 MFB),后者可大量合成ECM,而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HF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具有活化HSC,促进肝脏胶原基因表达,促进ECM合成等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致HF的细胞因子之一[1-2].  相似文献   

15.
肝星形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促进HSC活化、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主要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对HSC的作用非常重要。深入研究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可进一步阐述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肝脏损害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受到抑制,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现代研究已证实,多种途径致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导致ECM过度沉淀的中间环节。而胶原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截止目前,人体内已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主要病理改变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降解相对不足。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 atecell,HSC)是ECM的主要来源,也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许妍  田名扬 《上海医学》1998,21(8):461-462
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胶原Ⅳ测定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许妍田名扬唐海龙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同途径,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成份在肝内过量沉积[1]。肝纤维化的诊断仍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可靠,但由于肝穿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所取标...  相似文献   

19.
肾纤维化是在各种致病因子如炎症、损伤等作用下,肾间质细胞及细胞间质增多,尤其是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而造成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堆积导致肾小球硬化、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内血管硬化。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终共同通道。目前认为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正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硬皮病(SSc)病因不清,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并沉积于皮肤及肺部,导致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目前认为,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受体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GFβ通过与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mads信号通路,上调细胞外基质的基因转录和翻译,诱导SSc病变;并在多种辅助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疾病发生。探索针对SSc中TGFβ通路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在纤维化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