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4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患者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P 〈0.05);发热、热程、抗感染起始时间3个项目在伴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组与无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组之间的例数差异明显(P 〈0.05);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发热、热程、抗感染起始时间是伴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持续发热可能是引起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之一,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减少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消化道系统损害分为消化道系统损害组(n=35)、非消化道系统损害组(n=97)。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发热病程、病程、大环内酯类药物开始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开始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WBC)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因素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生35例消化道系统损害,发生率26.52%(35/1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重、病程、糖皮质激素开始使用时间、ESR、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发热病程、大环内酯类药物开始使用时间、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时间<3 d、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125例,其中将40例符合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作为重症组,其余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普通组。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温、热程、胸腔积液、肺部CT或X线病变部位、WBC总数、ESR、CRP及发病7天后开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时间等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与年龄,发病持续时间,ESR、CRP、病变部位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ESR、CRP、病变部位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病7天后使用)时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ESR、CRP、病变部位和发病7天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的治疗和预防心肌损害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272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治疗期间根据患儿是否合并心肌损害分为病例组(62例)和对照组(210例),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WBC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发热持续时间(>7 d)、高热、大环酯类药物启用时间(≤7 d)、合并症比例高于对照组,LDH、CK、CK-MB、CRP、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CRP、RDW为独立危险因素,大环酯类药物启用时间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持续高热、CRP、RDW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使用大环酯类药物,及时预警、预防心肌损害发生,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8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组(n=46例)和轻症组(n=102例),对患儿性别、年龄、体温、热程、病变部位、大片状病变类型、大环内酯类应用时间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WBC)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热程、大环内酯类应用时间、CRP、ESR、WBC及体温≥38.5℃、下叶病变、大片状病变所占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应用时间、CRP水平、ESR水平及下叶病变、大片状病变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大环内酯类应用时间延迟、CRP水平、ESR水平及下叶病变、大片状病变是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危险因素,对合并这些因素的患儿需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6.
刘璐  董淮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83-138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分析,以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92例KD患儿,其中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无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进行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等的检测和分析。按照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筛选出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2例KD患儿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8例(52.2%)。观察组CRP、ESR、PCT、IgG以及C3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性别、发热时间、Hb、ESR、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5~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发热时间≥7d(OR=3.229,P<0.01)、Hb<100g/L(OR=2.114, 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OR=3.356, P<0.01)、丙种球蛋白无反应(OR=3.655, P<0.01)。结论KD的诱因之一可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患儿的CRP、ESR、PCT、IgG以及C3呈正相关。发热时间≥7d、血红蛋白<100g/L、支原体感染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是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张明娟 《吉林医学》2014,(24):5345-5346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8例儿童MP肺炎并发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肺外并发症108例,发生率为46.35%,表现在全身各系统均有分布,其中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累居多,分别占合并肺外并发症MP肺炎患儿的42.59%和41.67%。CRP、ESR、肺实变影及发病7 d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合并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若临床发现CRP、ESR水平升高,且肺部有大片实质变影,应考虑为合并肺外并发症,因此,可及早给予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以免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儿193例,其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和恢复期支原体IgG抗体有4倍以上变化,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93例中95例(49.2%)发生肺外脏器或系统损害,其中以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多见。有肺外并发症组发热时间长于无肺外并发症组,X线胸片显示大片阴影例数多于无肺外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8,χ2=12.816,P<0.05)。全部病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肺外并发症,临床上应注意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儿肺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重症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0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20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依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85例)和重症组(120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合并肺外表现、住院时间、入院时病程)和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RP、ESR、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免疫球蛋白(Ig)E],并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组患儿合并肺外表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轻症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轻症组;实验室指标中CRP、ESR、PCT、D-二聚体、铁蛋白、LDH和血清IgE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CRP、LDH、D-二聚体、血清IgE是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CRP、LDH、D-二聚体及血清IgE水平显著增高,且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MPP)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该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42例MPP感染并伴有肺外并发症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另47例MPP感染但无并发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另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观察组患儿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发热、咳嗽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中排前3位的肺外并发症分别为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以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多见,发热时间长、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是其主要临床特点,阿奇霉素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检测对支原体肺炎(MPP)婴幼儿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89例1~3岁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小板计数分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组(A组,76例,血小板计数400×109/L)和血小板计数正常组[B组,313例,血小板计数(100~400)×109/L],比较两组发热时间、最高体温、咳嗽时间、肺部啰音时间、住院时间、喘息发生率、肺外并发症发生率和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分析血小板计数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B组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最高体温、肺外并发症和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率、CRP、PCT、ESR、多重病原体感染率和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9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与发热时间(r=0.158)、最高体温(r=0.171)、住院时间(r=0.284)、CRP(r=0.642)、ESR(r=0.533)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检测对于支原体肺炎婴幼儿病情评估和重症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儿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伴肺外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伴肺外损伤病例表现为循环系统损伤21例,消化系统损伤41例,神经系统损伤1例,泌尿系统损伤4例,皮肤损害损伤1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齐霉素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应加深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致肺外损害的认识,以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在数字随机性原则下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治疗的180例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对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对象,将另外未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100例患儿作为参照组观察对象。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影响要素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中呕吐16例、恶心20例,(45.00%),腹痛8例、腹泻5例,(16.25%),肝脾肿大7例(8.75%)、急性肝炎4例(5.00%)、急性胆囊炎3例(3.75%)、急性胰腺炎6例(7.50%),症状总发生率86.25%;且观察组患儿发热人数36例,明显多于参照组,病程(13.2±1.2)d、总热程(7.4±1.5)d、使用抗生素的起始时间为(5.3±1.3)d均长于参照组,临床结果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影响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主要因素包括发热、热程和使用抗生素的起始时间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6年2月收治的65例合并有肺外病变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情况,了解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药物。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常合并肺外病变,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明显。治疗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治疗,全部患儿均治愈。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44-44,47
目的研究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1年全年以肺炎诊断收住我院儿科的支原体肺炎26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转归及预后等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肺外并发症者100例。其中心血管系统19例,消化系统34例,泌尿系统15例,皮肤损害14例,其他18例。患儿均使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262例患儿经治疗后好转或治愈出院。结论支原体肺炎不同年龄组儿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胸片改变及肺外并发症,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症的特点,总结治疗体会,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特点,总结患儿肺外并发症表现,评估患儿治疗转归。结果:60例患儿中,57例(95.0%)患儿持续发热伴有刺激性咳嗽;胸片存在明显改变,但无特异性;25例(43.3%)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血液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皮肤黏膜损害等;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检测呈阳性;所有患儿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尚未发现耐药情况;有肺外并发症的患儿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在支原体肺炎痊愈后,肺外并发症均痊愈。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胸片情况和其他病原体导致的肺炎无明显差异,可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予以确诊,肺外并发症表现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并发症对症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MP感染并发肺外表现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MP感染并发肺外损害病例表现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损害.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医师应增加对MP感染所致肺外表现的认识,以降低误、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4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组(观察组)4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53例。分析比较2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治疗与转归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2组患儿年龄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肺部啰音持续时间、重症肺炎发生率、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白细胞升高率(36.6%、13.2%)、胸腔积液发生率(9.8%、0.0%)、肺实变发生率(2.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9.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热时间、C反应蛋白、血沉和降钙素原升高率、肺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更容易合并EB病毒感染;与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相比,合并EB病毒感染者肺部啰音持续时间更长,更易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肝功能损害和淋巴结肿大,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住院时间更长,必要时可加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锦州市妇婴医院临床诊断为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住院患儿36例。结果:36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病程≥5天,CRP升高,MP—Ab滴度≥1:160,影象学显示大叶性肺炎或并发肺不张和胸腔积液,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所有患儿均予三代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抗感染治疗,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21例治愈出院,11例好转后签字出院,4例转往上级医院行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结论: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病情重、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多,胸片改变明显,吸收慢。早期正确的联合抗感染、静注免疫球蛋白等抗炎症反应治疗和适时予以支气管镜灌洗有助于改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的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儿科收治的200例肺炎患儿,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观察组,非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胸片、MP-IgM,比较分析临床症状、肺部X线表现、肺外表现,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结果观察组患儿气喘、心肌酶增高、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增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d后仍发热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X线表现以肺门阴影增浓为主,对照组则以小斑片状阴影为主;观察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X线肺门阴影增浓,早期规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对及时控制临床症状、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