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13例成人初诊ITP患者分为HP检测组52例(检测组)、HP未检测组61例(未检测组),^14C呼气试验对检测组52例进行HP检测后分为HP(+)组、HP(-)组。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进行ITP治疗(1mg·kg^-1·d^-1,顿服),检测组中HP(+)患者同时给予抗HP治疗(三联方案,阿莫西林0.5g,bid;奥美拉唑20mg,bid;克林霉素0.5g,bid)。检测不同时点患者血小板计数、CD8淋巴细胞,治疗6个月后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11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80%,未检测组为55.74%,检测组为88.46%(P〈0.05)。检测组中,HP(-)和HP(+)在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和HP(+)的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未检测组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比较亦升高,但明显低于检测组(P〈0.05);6个月复发率增高(P〈0.05)。检测组中,HP(+)组治疗前CD8比例增高比率大于HP(-)组,治疗后CD8比例恢复率亦大于HP(-)组。未检测组CD8比例增高率及CD8比例恢复率与检测组总体无差别(P〉0.05)。结论HP阳性在ITP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对于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可以显著提高ITP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二者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ITP伴HP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HP的根除率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HP感染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HP根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儿童原发ITP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儿进行HP的根治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儿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冯玉虎  黄明  张夏  郑顶运  许凌云 《安徽医学》2012,33(8):1009-1011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治术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HP感染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60例符合ITP诊断标准患者为ITP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ITP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例(糖皮质激素+HP根治术);单独用药组3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用药4周后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复发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①ITP组Hp感染率为73.3%,而对照组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用药组行HP根治术后,血小板均数为(76.25±26.17)×109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独用药组血小板均数(50.65±13.39)×109L-1,较治疗前提高(P0.05)。③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86.7%,单独用药组有效率为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P根治术能显著改善伴HP感染的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延缓复发率,对ITP的治疗效果显著,HP根治术可能成为治疗ITP的另一非免疫抑制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法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方法对合并Hp感染的19例RITP患者给予除Hp疗法,并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计数及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水平。结果①显效2例,良效3例,进步5例,无效9例,有效率52.6%。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LT数上升,PA-IgG下降(P<0.05~0.01)。结论根除Hp疗法对部分合并Hp感染的RITP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许多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被人们逐渐认识,临床证实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经清除该茵治疗后,胃淋巴瘤治愈了。近些年研究发现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研制出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以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产生反应,说明抗幽门螺杆菌抗体与血小板有交叉抗原性。研究证实对HP阳性的ITP患者进行抗HP治疗,能改善ITP疗效。为进一步探讨ITP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多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普遍认为其发病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遗传易感性、基因表达异常、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在人群中易感,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最近研究发现Hp也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ITP的发生相关。Hp诱发ITP的机制涉及Hp毒力因子、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诱导血小板聚集与活化、树突状细胞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平衡紊乱、地域与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就Hp感染诱发ITP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ITP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韩洁  蒙长虹  杨慧  韩静  赵志清  王秀兰  庞保东 《西部医学》2009,21(12):2125-212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观察根除HP治疗儿童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7例ITP患儿进行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将确诊HP感染的6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免疫加根除HP治疗,而对照组只采用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和临床效果。结果267例ITP患儿中有HP感染60例(22.5%),研究组的30例中,成功根除HP26例(86.7%)。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比较显示,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效果比较显示研究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中,HP的感染率为22.5%,采用HP根除治疗的根除率为86.7%,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ITP患儿的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总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ITP 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s)结合后,使得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RES)被大量破坏,而形成出血症状。急性 ITP 有80%以上的患者能够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绝对值、CD3+、CD4+、CD8+、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分别为(0.83±0.16)vs(1.74±0.36)、(71.71±1.07)% vs(72.69±1.35)%、(41.78±0.71)% vs(42.46±1.20)%、(29.67±0.97)% vs(28.56±1.75)%、(8.76±0.56)% vs(9.39±1.26)%、(1.42±0.07)vs(1.49±0.13),CD8+T淋巴细胞比例治疗后显著降低,其余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改变,破坏自身免疫,与病情相关,可指导临床治疗,并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的感染情况、Hp感染与ITP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针对Hp感染的ITP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根治性H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ITP患者57例及正常对照30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抗Hp抗体IgG(Hp-IgG)检测确定是否合并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根治性Hp治疗和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血小板数、T细胞亚群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ITP患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和阴性组平均年龄、骨髓巨核细胞数、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对抗HP治疗适应证、方案等问题的认知状况,分析其原因和提出解决办法。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先调查四家二级医院内科医师对抗HP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方案等问题的认知情况,再从各医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抽查2006年1月-2007年12月所有抗HP治疗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处方,并满足:①有胃镜检查资料、HP检测或病理检测资料;②开据处方的内科医师是本次调查对象;③不计治疗时间长短,均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④处方中使用有两种或以上抗生素。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内科医师217名,有157名对HP治疗的适应证(报警症状等方面)回答不全(72.2%),有172名临床医师对HP治疗的方案不能完全回答(79.4%),对如何避免或克服HP耐药性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有188名(86.5%),比值比分别为2.59、3.85、6.41。有81.6%的内科医师未经过消化内科正规轮转(177/217)。符合调查要求的患者处方共2374例,应属于治疗范畴有894例,占总例数37.6%。2157例进行了不规范治疗(90.8%),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1143例选择三联治疗方案(48.2%)。1231例选择四联治疗方案(51.8%),2245例配伍了多种药物(94.5%),这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我国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对抗HP的治疗适应证和方案等问题的认知状况十分混乱,治疗中随意配伍其它药物和对如何避免或克服HP耐药性等问题不能准确问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抗体与ITP病情间的关系,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40例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9+CD5+)水平。结果 ITP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30例,抗GPIbα抗体阳性26例,其中25%患者仅为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15%患者仅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50%患者为双抗体阳性,10%患者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对照组均为阴性。单抗体阳性组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双抗体阴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单抗体阳性组和双抗体阴性组(P<0.05)。IT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CD3+CD8+比例减低,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抗体阳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与ITP的病情有一定关系;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T、B淋巴细胞可能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PAIg,PAIgG,PAIgA和PAIgM检测。 结果: 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 PAIgG水平分别为(34.54±14.54)%,(28.98±14.77)%明显高于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21.12±10.88)%,(16.60±7.83)% (均P<0.001)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21.15±16.15)%,(14.89±9.57)% (均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 结论: 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小儿反复性腹痛的关系 ,为小儿反复性腹痛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福建兰波生物制剂厂生产的HP抗体药盒 ,用金标法测定 2 31例反复性腹痛患儿HP IgM ,HP IgG ,8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 :反复性腹痛患儿HP IgM阳性率 6 6 .2 3% ,HP IgG阳性率为 6 1.0 4 % ;对照组HP IgM阳性率为 4 2 .5 % ,HP IgG阳性率为 38.92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结论 :小儿反复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探讨有效、安全、经济的IVIg用量。方法回顾分析某院儿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不同剂量IVIg治疗的新诊断儿童ITP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IVIg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小剂量(1.0g/kg)组、中剂量(1.5 g/kg)组、传统剂量(2.0 g/kg)组,分5 d应用。结果共入组病人98例,小、中、传统剂量组分别为30、35、33例。三组总反应率分别为96.67%、97.14%、100%( P=0.996),血小板(PLT )升至3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3、2.9 d(P=0.35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完全反应率分别为86.67%、88.57%、8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结论减低剂量(1.0 g/kg或1.5 g/kg )IV Ig与传统剂量(2.0 g/kg)IVIg比较,疗效相当、不增加慢性转化的风险,且更为经济节约,可被用来治疗新诊断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