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液病患者I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IF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IFD的诊断分层为确诊IFD、临床诊断IFD、拟诊IFD及未确定IFD。临床诊疗中确诊病例比较少见,我们医院最近诊治1例确诊IFD患者,并采取有效目标治疗方案,成功达到IFD完全缓解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氟康唑一级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氟康唑一级预防IFD的79例患者,评估其疗效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31(3~60)个月,79例患者在移植后1年内有14例(17. 72%)发生IFD,中位发生时间为+53d(+8~+268 d)。移植后1、3及12个月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 27%、10. 10%和17. 72%。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氟康唑一级预防后IFD突破的高危因素。结论:氟康唑是allo-HSCT患者IFD一级预防的有效药物,合并GVH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氟康唑一级预防后IFD突破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氟康唑一级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氟康唑一级预防IFD的79例患者,评估其疗效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31(3~60)个月,79例患者在移植后1年内有14例(17. 72%)发生IFD,中位发生时间为+53d(+8~+268 d)。移植后1、3及12个月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 27%、10. 10%和17. 72%。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氟康唑一级预防后IFD突破的高危因素。结论:氟康唑是allo-HSCT患者IFD一级预防的有效药物,合并GVHD、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氟康唑一级预防后IFD突破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病伴肺部侵袭性真菌病(IFD)病史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其肺部IFD的复发、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4例肺部IFD病史的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移植前经抗真菌治疗10例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移植中均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调查移植后肺部IFD的复发、疗效,IFD相关病死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植方式、移植前IFD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含抗胸腺球蛋白(ATG)和不含ATG]、供受关系、急性GVHD(aGVHD)及WBC重建对移植后肺部IFD转归的影响。结果移植后肺部IFD的复发率为71.4%(10/14),移植前10例CR患者6例复发,4例PR患者全部复发;其复发时间分别为移植后3个月内7例,4~6个月内3例;10例复发患者中9例接受抗真菌治疗后4例获CR,2例PR,3例无效(NR),总有效率为6/9;移植后IFD相关病死率为35.7%(5/14);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预防肺部IFD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2);经Logisitic回归分析未发现与移植后肺部IFD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肺部IFD病史不是allo-HSCT的绝对禁忌证;有肺部IFD病史的患者,其移植后IFD复发率及相关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真菌病(IFD)好发于严重免疫低下患者,而血液病患者往往首当其冲,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血液恶性肿瘤接受高强度化疗者,是IFD的高危人群,病原菌以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念珠菌,而隐球菌、接合菌、肺孢子菌、赛多孢等少见真菌感染也时有报道[1].IFD极其危重,但因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真菌培养等传统诊断方法耗时较长,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够,而能够帮助确诊的组织病理活检也因病情危重,难以广泛开展,故IFD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常见感染并发症。随着现代恶性血液病治疗手段的发展,I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多数患者难以获得确诊IFD,且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也受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限制,CT扫描受检查频度及人为因素的限制,IFD也常常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生率、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326例行HSC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6例行HSCT的患者中39例发生了IFD,发生率为11.9%。确诊9例,临床诊断21例,拟诊9例。39例IFD中,念珠菌病7例,霉菌病32例。HLA相合同胞、无关相合或相关不合及自体HSCT的IFD发生率分别为11.1%(26/234),18.5%(10/54)和7.9%(3/38)。30例出现IFD患者有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IFD发生的中位时间78(17~198)d,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39例中,存活21例,死亡18例,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9例患者6例存活。结论IFD是HSCT后的主要死亡原因,无关供者和相关不合的HSCT的IFD发生率明显升高,有GVHD患者发生IFD机会明显增加,联合抗真菌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初级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所有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初诊AML患者206例(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入院后接受静脉抗真菌或诱导化疗前1个月发生IFD、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龄>65岁),其中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47例(泊沙康唑组),使用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61例(伏立康唑组),未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98例(对照组)。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诱导化疗期间IFD的发生率及泊沙康唑口服悬液、伏立康唑片的药物安全性。结果(1)泊沙康唑组出现5例(10.6%)IFD,均为拟诊病例;伏立康唑组出现11例(18.0%)IFD,其中拟诊7例,临床诊断3例,确诊1例;对照组出现35例(35.7%)IFD,其中拟诊19例,临床诊断11例,确诊5例。泊沙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IFD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泊沙康唑组IFD的发生率低于伏立康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泊沙康唑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伏立康唑组[12.8%(6/47)比32.8%(20/61),P<0.05]。结论(1)AML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或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可以明显减少IFD的发生率;(2)AML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和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IFD的疗效相当,但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老年AL患者IFD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高危因素、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筛选25例接受系统治疗的老年AL患者,共治疗80例次,人均IFD发生率与同期非老年A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1/25)vs 28.67%(43/150),P>0.05〕,但每疗程IFD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非老年AL患者〔16.25%(13/80)vs 7.41%(56/756),P=0.010〕。诱导治疗阶段IFD发生率高于巩固治疗阶段〔37.04%(10/27)vs5.66%(3/53),P=0.001〕。前期应用广谱抗生素(92.3%)及粒细胞缺乏(84.6%)是主要危险因素。初始治疗有效率为61.54%,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IFD的老年AL患者较非老年IFD组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4.5个月vs 17.5个月,P=0.002)。结论老年AL患者IFD发生率高且对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危险性增加,致死率增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梳理了肝衰竭合并IFD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肝衰竭合并IFD的诊断、中医对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等内容。肝衰竭患者凝血机制差,获取病理确诊较为困难,详细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临床特征、及时进行血液/体液微生物学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病死率正逐年增加,IFD是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之一。IFI)原称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疾病一开始即侵犯深部组织器官或病变从局部开始进一步发展,侵犯深部脏器、组织形成感染灶,甚至引起真菌性败血症。恶性血液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加之大剂量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高危因素的存在,使血液病患者更易继发IFD。近年来随着高危患者的增多,临床医师对IFD的认识不断提高,诊断方法越来越多,但早期诊断仍较为困难,从而影响早期治疗。IFD进展快,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死率增高,使之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从血液病患者继发IFD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卡泊芬净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老年病房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IF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共有29例患者接受卡泊芬净治疗,且均为80岁以上高龄患者.除1例于用药当天死亡外,2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痊愈13例(46.4%),显效6例(21.4%),进步3例(10.8%),无效6例(21.4%),总有效率为67.8%.13例痊愈者中,12例为念珠菌菌血症患者,1例为拟诊肺白念珠菌病患者.无效6例患者中,2例为念珠菌菌血症患者,1例为拟诊肺念珠菌病患者,3例为疑诊肺IFD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考虑为与用药有关的肝功能受损. 结论 卡泊芬净是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半乳甘露聚糖(GM)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纳入50例怀疑IFD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5例非IFD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GM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肺泡灌洗液GM实验对IFD患者的诊断价值。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比较不同临床指标对于GM实验的影响。结果疑似组,拟诊组和确诊组患者肺泡灌洗液GM平均值均高于血清GM平均值(0.31±0.09 ng/ml,0.46±0.12 ng/ml,0.49±0.07 ng/ml vs.0.24±0.08 ng/ml,0.44±0.22 ng/ml,0.48±0.20 ng/ml)。阳性率方面,疑似组,拟诊组和确诊组患者肺泡灌洗液GM阳性率均高于血清GM阳性率(17.5%,33.3%,66.7%vs.3.2%,18.5%,33.3%)。ROC曲线分析示确诊组患者,确诊组+拟诊组患者以及所有患者AUC分别为0.76,0.69和0.60。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与肺泡灌洗液GM实验阳性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肺泡灌洗液GM实验有助于对IF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足量足疗程的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IFD的总有效率为67.2%,其中预防治疗31例中24例(77.4%)有效,经验治疗24例中13例(54.2%)有效,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2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恶心呕吐,均不影响治疗。结论:足量足疗程的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IFD患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机体的一种感染状态,临床表现包括三个类型: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即侵袭性真菌病(IFD).IFD是IFI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近20余年来,随着疾病谱及治疗模式的变化,IF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1].而恶性血液病患者常因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因素,更成为罹患IFI最主要的人群.现就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现状和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血浆G试验和血清GM试验用于IFD诊断的特征信息,通过Meta分析拟合SROC曲线,合并诊断效应量,比较G试验和GM试验对IFD的诊断效能。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3篇文献,累计患者2 226例,其中IFD患者613例,非IFD患者1 613例。G试验和GM单独检测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74和0.65,合并特异度为0.85和0.86,合并的阳性似然比为4.13和5.36,合并的阴性似然比为0.35和0.39,合并诊断价值比为14.07和13.06,S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7和0.8522。G试验和GM试验并联和串联检测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88和0.77,合并特异度为0.71和0.81,合并的阳性似然比为3.28和7.35,合并的阴性似然比为0.15和0.25,合并诊断价值比为17.73和64.32,SROC曲线面积为0.8777和0.9490。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对IFD具有诊断价值,单独检测时两者诊断能力相似,G试验敏感度更高,GM试验特异度稍高;联合检测时对IFD的诊断能力较单独检测高,并联时敏感度更高,串联时特异度较高,二者联合应用可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在2005年首次制定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并先后经历多次修订。近年来, 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使得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病学、IFD诊治策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IFD的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基于这些变化,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美国抗感染学会(IDSA)指南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指南对我国原有IFD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本版诊治原则对流行病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及危险因素,为IFD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行放疗的34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诊断、合并良性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及诊治情况,疑似出现侵袭性真菌病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血清学、微生物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5例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发生IFD29例次,其中确诊6例次,临床诊断11例次,拟诊12例次,总体发生率为8.4%。平均IFD发生时间为放疗开始后(36.8±25.41)d。共真菌15例次(其中念珠菌10例次,曲霉菌5例次),标本分别来源于外周血或骨髓5例,痰或呼吸道灌洗液9例,活组织标本1例。在未明确病原体的病例中,有1例GM试验阳性,G试验阳性、GM试验阴性1例,未检出隐球菌及肺孢子菌感染者。肺癌、合并基础疾病、出现重度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IFD发生高危因素(P值分别为0.039、0.005、0.001、0.047)。结论 IFD临床诊断困难,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恶性肿瘤放疗后疑似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病(IFD)是影响重症肝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早期诊断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临床最常见的4种IFDs是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以及肺孢子菌肺炎,在重症肝病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重视并发IFD的可能,尤其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发现、及时诊断、恰当治疗,对改善危重症肝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肝衰竭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并发局部或全身的侵袭性真菌病(IFD),继发其他脏器的损伤,从而导致肝损伤的进一步加重,使其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进程,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成为临床处理中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并发IFD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近年来关于肝衰竭并发IFD的一些共识和争议,阐述其研究的意义及前景,旨在提高肝衰竭并发IF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