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在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Q波心梗(NQMI)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心肌特异性的收缩蛋白,如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cTnT)是否有预后价值。方法 系列测定78例不稳定冠心病(20例NQMI和58例UA)患者血清cTnT浓度,观察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结果 cTnT阳性组37例(20例NQMI和17例UA),住院期间发生9例心梗或死亡(NQMI组2例死亡和3例再梗,UA阳性2例死亡和2例心梗);阴性组(41例UA)仅有1例于PTCA术后发生NQMI。阳性组住院期间心梗或死亡比阴性组高(24.3%vs2.4%,P<0.05),在BraunwaldⅢ级的48例UA(阳性15例、阴性33例)中为26.7%和3.0%(P<0.05);cTnT阳性的UA预后NQMI相同(P>0.05)。结论 在不稳定冠心病中,无论是否伴心肌酶的升高,检出cTnT是一个强有力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2000年ACC/AHA和ESC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心肌梗死指南(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脏学院 (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 (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对不稳定心绞痛 /非ST抬高心肌梗死制定指南 ,共分五个部分 ,本刊拟分期刊登 相似文献
3.
血清肌蛋白酶(Mb)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I)的重要指标。但众所周知,Mb和CK—MB并非心肌细胞的特有。近年来,一种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AMI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超过了CK—MB, 相似文献
4.
第二部分 不稳定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抗栓治疗 见表 6~ 8。 表 6 ACC/AHA推荐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推荐证据水平Ⅰ级 : 1.抗血小板治疗必须立即开始 ,首选阿司匹林 ,长期应用。 A 2 .由于过敏或胃肠道不能耐受时 ,可选用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抵克力得 )。 B 3 .阿司匹林或ADP受体拮抗剂基础上联合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B 4.对持续心肌缺血或有其他高危因素及准备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 ,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肝素和GPⅡb/Ⅲa受体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在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Q波心梗(NQMI)患者的血兴中检测到心肌特异性的收缩蛋白,如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 cTnT)是否有预后价值。方法 系列测定78例不稳定冠心病(20例NQMI和58例UA)患者血清cTnT浓度,观察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结果 cTnT阳性组37例(20例NQMI和17例UA),住院期间发生9例心梗或死亡(NQ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红蛋白(Mb)检测在不稳定心绞痛(U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4例UA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12h、24h、48h、10d各采血1次用免疫荧光法测定cTnI、Mb、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结果:近期(30d)cTnI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cTnI联合Mb是评估UA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是UA患者近期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诊断和治疗中,患者接受越早,预后越好,心早确立UAP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很大的意义。方法:目前用于诊断AMI和UAP的血清学指标在AM和UAP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cTnT,它具有特异性高、心肌中含量高、心肌损伤后释放入血早,在血中维持阳性的时间长等优点,故是早期诊断AMI和UAP的良好指标,另外,cTnT可用于评估UAP患者的预后:cTnT阳性之UAP患者预后较差,且cTnT值越高,预后越差。结果:肌钙蛋白(tropouin,Tn)是与心肌和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大量释放入血,可使血液可肌钙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结论:因此经可作为心肌损伤的一种特异指标,特别是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电图表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4 0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4组 :无ST T变化组、T波倒置组、ST段压低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给予强化药物和介入治疗。观察各组随访期 ( >1年 )内不良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入院 )的发生情况。结果 4 0 0例患者中 ,无ST T变化组 194例 ( 4 8.5 % ) ,T波倒置组 6 3例 ( 15 .7% ) ,ST段压低组 12 9例 ( 32 .2 % )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 14例 ( 3.5 % )。在平均 ( 17± 4 )个月 ( 12~ 2 2个月 )的随访中 ,ST段压低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0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 (OR =0 .86 9,95 %CI :0 .82 1~ 0 .92 1,P =0 .0 0 1)、ST段压低 (OR =4 .6 4 8,95 %CI:1.0 39~ 2 0 .796 ,P =0 .0 4 4 4 )和年龄 (OR =1.12 5 ,95 %CI :1.0 2 0~1.2 39,P =0 .0 181)为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长期生存有关的预测因素。在ST段压低组中 ,ST段压低程度≥0 .2mm(P =0 .0 0 1)和存在ST段动态变化 (P =0 .0 36 )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心电图表现可指导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 ,ST段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ST段的压低程度和动态变化的监测可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进一步危险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医疗和院前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UA)和无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诊并最终转送至本院的UA和NQ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常规组给予吸氧、完善心电监护后,立即转诊至本院进一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血管疾病社区医疗以及现场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阻滞剂类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等院前急救后,转诊至本院进一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静息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常规组,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发生率、就诊费用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疗和院前治疗可提高UA和NQMI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及心功能水平,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中,生化标记物的检测一直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尤其是CK-MB,被认为是判断心肌损伤和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自从发现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心肌损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之后。即肌钙蛋白(Tn)作为新的金标准取代了CK-MB。我们将cTNT定量检测与血清CK-MB检测比较,分析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直接支架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评价直接支架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应用的成功率、病变选择特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9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直接支架植入组 (3 2例 )和球囊预扩后植入支架组 (常规支架植入组 ,60例 ) ,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靶血管造影特征、操作成功及并发症。结果 直接支架组年龄较常规支架治疗组小 (5 3 14± 9 18vs64 2 8± 12 3 6,P <0 0 1) ,靶血管A型和B1型病变占病变率明显高于常规支架治疗组 (P <0 0 1) ,操作时间直接支架组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 (P <0 0 1) ,操作成功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A型及B1型病变为主的急性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选择直接支架植入术治疗 ,操作时间短 ,而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常规支架治疗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连续诊治且随访资料齐全的UA患者98例,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及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按TIMI危险评分的7个变量进行计分,将患者分成不同的危险层次。分析患者危险评分值对住院期与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评分增加而呈进行性增高,无复合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随评分值增加而明显缩短。结论:TIMI危险评分用于UA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操作方便、实用、有效,且具有对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量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