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 Q 波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之间,约有16%的患者可很快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根据 ACC/AHA 有关 UAP 与 NSTEMI 的治疗指南指出,不稳定心绞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临床表现:①初发心绞痛:新近发生的按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分级在Ⅲ级或以上者;②恶化心绞痛:曾经诊断的心绞痛,近来出现发作次数增多,每次发作时间延长或引起心绞痛发作阈值降低导致 CCS 分级增加1级或达到 CCS 分级Ⅳ级或以上者;③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在休息时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常在20mm 以上。该类患者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病变的稳定程度,因此尽早筛选出高危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对改善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已成为当今社会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无Q波心肌梗死(MI)及有Q波心肌梗死。UA提示了稳定的冠脉病变已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即病人面临进展为MI或死亡的危险。UA通常是指:(1)首次出现的心绞痛:在最近4~8周内出现的首次缺血性胸痛,至少为加拿大心绞痛分级Ⅲ级;(2)逐渐加重的心绞痛:即心绞痛发作较前更频繁、更严重或时间更长,或对硝酸甘油不敏感;(3)休息时心绞痛:即休息时出现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曾有人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处于IP状态。而此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产生良性影响。本文收集了9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梗死面积、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或无心绞痛史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25例,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两组进行临床对比:I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史,Ⅱ组梗死前无心绞痛史。结果:两组病例心定(均为NYHA标准Ⅲ~Ⅳ级)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休克的发生率为25.44%,比I组11.71%高,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住院死亡率为14.04%,比I组5.41%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史的患者其休克和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前无心绞痛史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前的缺血刺激,对梗死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若突然出现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较长,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症状者,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一旦出现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DCA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心绞痛发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将7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5例心肌梗死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采用PDCA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心绞痛发作次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PDCA护理可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振华  万卫党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4):I0001-I0001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发作时心前区出现阵发性闷痛、压榨痛,有时疼痛向肩及背部放射,发作时大汗淋漓,疼痛难忍。多数人经过适当休息或药物治疗,病情会缓解或终止发作,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并向纵深发展,也就是导致心肌梗死。所以有人说心绞痛是心梗的前奏非常恰如其分。因此,及时正确有效地终止心绞痛是抢救心绞痛病人的生命并制止出现合并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进展至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临床工作者,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给予有效的治疗,才能够做到有效地控制心绞痛的发作,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冠心病临床死亡率。我院近二十年来,开展了利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这一项临床观察工作,即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索钠抗凝治疗,在控制心绞痛治疗工作中,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达9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亦明显不同于非糖尿病病人,笔者就此进行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按六版教材为准,AMI的诊断条件为符合下列二项以上者:①持续而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以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为发作时的主要表现;②系列心电图检查显示有AMI的典型改变及演变过程者;③清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相似文献   

10.
邢学新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42-142
2005~2007年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均符合t979年WHO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与分型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45~75岁。②每周心绞痛发作2次以上。③静息心电图有明显ST~T、T波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④年龄〉75岁,近期有出血性疾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活动性溃疡、肺结核、恶性高血压的患者不列入观察记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病程2天~20年;对照组60例,  相似文献   

11.
程德红 《中原医刊》2005,32(12):40-41
不稳定心绞痛表现为静息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目前已趋向于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随着对UA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认识,已证实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加血栓形成而导致UA,表明了这类患者临床上的不稳定性,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UA发作时,常有心电图ST-T改变,绝大多数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但也有少数病例表现为原异常ST—T的“正常化”,易使诊断延误或在治疗上造成心肌缺血“恢复”的假象和安全感。因此,充分认识这一点,对U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22例UA发作时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杨春万  古志辉  邓斌  冯新武 《广东医学》2001,22(11):1062-106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与溶栓治疗和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早期心绞痛的68例患者,分析溶栓治疗组与未溶栓组早期心绞痛发生率的异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有和无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异同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溶栓治疗组早期心绞痛发生率为36.1%,未溶栓组则为17.1%;有早期心绞痛发生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较对照组病变更严重且多累及2支以上血管;有早期心绞痛发作组4周内病死率较无心绞痛发生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溶栓治疗发生早期心绞痛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但相关血管严重残余狭窄有关。发生早期心绞痛患者冠状血管病变较无心绞痛发生者更严重和更广泛,有早期心绞痛发生的4周内病死率较无心绞痛发生者低,但极易发生再梗死。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艺玲 《广西医学》2003,25(11):2313-2315
梗死后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反复发作的心绞痛〔1〕,表明缺血但尚未坏死的心肌存在或新的缺血发作。梗死后心绞痛是非常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形式 ,易发生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展或近期发生再次梗死 ,存在有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现谈谈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32例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住院病人 ,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 2 9例 ,女 3例 ,年龄 36~ 82岁 ,平均 6 4 4岁。经静脉溶栓者 6例。有糖尿病史者 18例 ,高血压病史 2 1例 ,…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 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我们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23例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 2000年 3月~2004年 3月符合冠心病心绞痛入选标准患者 216例。且按照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 制定的心绞痛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 123例, 其中男 71例, 女 52例, 年龄 (54 6±6 7 ) 岁, CCS分级为 ( 3 2±0 5 ) 级;对照组 93例, 其中男 49例, 女 44…  相似文献   

15.
刘维平 《海南医学》2005,16(7):83-8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症候群,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病情不稳定,易发展为AMI,危及患者生命,故有效控制UA的频繁发作非常重要。UA急性期静脉应用肝素和/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减少.AMI和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但因其并发症较多而影响其作用,低分子肝素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较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剂量效应预测性。我院在UA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子肝素联合葛根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梗死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防止梗死面积扩展或发生再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率。方法分析AMI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PIA的发生率、发作诱因及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结果PIA发生率为20.9%。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心功能状态及高血压有关。结论多支病变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及并发高血压者,PIA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陈科丹  徐耕  单江 《浙江医学》2005,27(3):215-216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通过对96例AMI患者的预适应观察,以初步探讨IP对心肌梗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玉霞 《中原医刊》2007,34(6):80-8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次·d),连续14d。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有效率94%,对照组2例进展为AMI,有效率71%,而主要副作用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本观察了148例急肚心肌梗死(AMI)患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引AMI心肌酶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力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极易引起心绞痛发作,严重者甚至猝死,因此,必须处理好便秘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