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分布。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68株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SHV、TEM、CTX-M、OXA-10、VEB和PER等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68株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6株产OXA-10群ESBLs,检出率为38.23%(26/68);其中1株既产OXA-10群ESBLs又产TEM型广谱β-内酰胺酶;其余基因型未检出。经序列测定为OXA-10-like基因和TEM-1基因。结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的ESBLs主要为OXA-10群,且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验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用K—B法检测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2001年3月-2002年10月临床分离241株PA中,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共83株,检出率为34.4%,其中高产AmpC酶28株(11.6%),产ESBLs69株(28.6%),ESBLs与高产AmpC酶均阳性21株(8.7%),非AmpC酶、非ESBLs 7株(2.9%)。83株产酶PA主要分离自痰液(56株,67.5%)和烧伤创面分泌物(23株,27.7%)。易感人群以重症肺炎(34例,41.0%)、烧伤(23例,27.7 %)和肿瘤患者(10例,12.0%)为主。产酶株呈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8%,对受试的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9.4%~86.7%;除亚胺培南外,产酶株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X2≥16.1,P<0.005)。结论:我院PA临床株产ESBLs为主(约28.6%),其次是持续高产AmpC酶(约11.6%)。产酶株主要分离自重症肺炎、烧伤和肿瘤患者,其耐药率高,治疗用药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在感染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的GN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双纸片增效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实验法检测AmpC酶;应用Whonet5.4、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113份阳性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14株为14.9%,其中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最高为78.0%,以呼吸内科、老年病科及ICU病房检出率为主,分别为22.6%、19.4%、18.5%。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AmpC酶+ESBLs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81株、56株、56株,其中ICU产酶率最高,其次为呼吸内科及老年病科,产酶率分别占79.3%、71.8%、70.5%。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分别为15.3%、19.7%、25.8%。结论产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严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率。 相似文献
4.
绿脓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目的:检测绿脓假单胞菌(P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分布。方法:采集本院2001年3月--12月临床分离PA株,用三维试验法进行表型检测。对表型阳性菌株,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质粒的酶基因型别,检测较常见的SHV、PER及OXA-2型,对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126株中,43株产ESBLs(34.1%)表型阳性。耐药酶基因型分别为PER-1型有14株,占32.6%;未检出SHV和OXA-2型阳性株。结论:我院产ESBLs的PA临床分离株耐药质粒携带的酶基因主要检出了PER型。 相似文献
5.
张妍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0):98-9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尤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代表。为了解我院ES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以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有效控制ESBLs的传播和流行,我们对82株肺炎克雷伯菌(K.Pn)做了ESBLs的检测,并分析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双纸片增效试验进行ESBLs检测,使用χ2检验比较PA产ES-BLs菌株与未产ESBLs菌株在耐药性之间的差别。结果对109株PA进行检测,其中22株产ES-BLs,检出率为20.2%。产ESBLsPA组与未产ESBLsPA组均对泰能、多粘菌素E敏感,对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P>0.05);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等在内的8种抗生素,产ESBLsPA组耐药率明显高于未产ESBLsPA组(P<0.05或P<0.01)。结论产ESBLsPA对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并且部分产ESBLsPA菌株还常常联合其他酶造成混合耐药,使PA多重耐药状况更加严重。微生物工作者应加强PA产酶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双纸片扩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铜绿假单胞菌,掌握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药敏试验用(K-B)扩散法,采用NCCLS推荐的双纸片确认法检测ESBLs。结果:6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5株产生ESBLs,检出率22.02%。结论:双纸片扩散法能够用于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极强,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β-内酰胺金属酶阳性率。方法采用K-B法检测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IPM EDTA与CAZ EDTA抑菌环直径之差判断金属酶阳必性率。结果356株铜绿假单胞菌有86株对IPM耐药。有155株对CAZ耐药,82株同时对CAZ与IPM耐药,从中共检测出1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对大多数抗生素形成耐药。结论金属酶对氨曲南和多粘菌素B稳定,可作为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通过密切监视产金属酶菌株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分布及流行特性,为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5年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选取每年同一时间段的临床连续分离株共169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VEB、PER、GES、TLA、IBC、CTX-M、OXA等β-内酰胺酶基因和AmpC酶基因。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痰标本),占75.7%;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曲松耐药情况严重,耐药率分别为91.9%和91.7%;对其他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他啶46.7%、亚胺培南38.2%、左旋氧氟沙星30.2%、环丙沙星28.3%、阿米卡星5.0%。16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TEM、CTX-M、OXA和GES型β-内酰胺酶菌株84株(49.7%);质粒介导AmpC酶23株(13.6%)。PFGE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仅3株具有同源性,呈散发流行。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率高,呈多重耐药且散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的存在类型。方法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K-B法做药敏试验,从1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且产ESBLs的菌株,用PCR检测ESBLs基因。结果17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8.9%,而对其余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30.3%~88.6%;20株多重耐药的菌株中,CARB基因阳性3株(15%),20株OprD2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CARB基因国内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送检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检验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分离的不重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按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与K-B纸片扩散法确认产ESBLs菌株,并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从各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478株,其中产ESBLs菌株284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碳青霉烯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合和头孢类药物出现较强的抗菌作用。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合和头孢类药物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本院的分离率,分布及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给临床提供相关数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试验菌株为2004年我院分离的大肠埃菌。分离培养按照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进行。菌株鉴定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抗生素敏感度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标准实施。ESBLs检测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确证实验。结果:2004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31.3%,主要分布在尿,痰,分泌物标本中.对15种抗生素中的9种抗生素耐药率在70%以上。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比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低,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是一种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改良三维法 ,检测了 14 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并对其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 0 0 1~ 2 0 0 3年期间从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为受试菌 ,大肠埃希菌ATCC2 5 92 2为三维试验指示菌。质控菌株有肺炎克雷伯菌ATCC70 0 6 0 3(SHV 18) ,大肠埃希菌DH5a产酶工程株 3株 :包括TEM 1、SHV 1和ACT 1(质粒型AmpC酶 ) ,阴沟肠杆菌 0 2 9(野生型AmpC) ,阴沟肠杆菌 0 2 9M(持续高产型AmpC) ,阴沟肠杆菌1194EC(高度诱…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产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Pa)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0株多重耐药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PM,VIM,DHA,oprD2)。结果20株中oprD2基因均缺失,3株CARB阳性,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多重耐药Pa的耐药性可能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检出的CARB基因在国内少见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分离KPN的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产ESBLs菌株采用双纸片协同实验测定并经CLSI确证试验确认.结果 13年中KPN和产ESBLs KPN的分离率为18.7%和75.3%,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ESBLs菌株.除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对产ESBLs KPN敏感率高外,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结论医院应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监控,防止多药耐药菌的传播.碳青霉烯类是治疗产ESBLs KPN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系统检测广谱β-内酰胺酶和药敏试验。结果276株菌株中共检测出产ESBLs细菌141株,检出率为51.08%,产ESBLs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耐药性较低。结论应及时检测产ESBLs菌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是目前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 ,临床上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广泛使用 ,使得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给临床治疗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更好地控制产ESBLs菌的传播、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我们对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6月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产ESBLs情况及耐药性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 菌株来源 :收集本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6月住院及门诊病人的尿、痰、血、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菌株 :大肠埃希菌 2 4 6株、肺炎克雷伯菌 4 6株、产酸克雷伯菌 12株 ,共30 4株。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 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下呼吸道感染产超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法及双纸片协同法,对从手工分离到的144株革兰阴性杆菌作ESBLs检测,比较亚胺培南(IPM)等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44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菌66株占总数的45.8%,其中大肠埃希菌26株(39.4%),肺炎克雷伯菌40株(60.6%)分别进行药敏试验显示亚胺培南对产ESBLs菌有较好抗菌作用(耐药率为0%),而氨苄西西林(AMP)达100%.复方新诺明(SXT)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产与非产ESBLs菌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菌产ESBLs,有增高趋势,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