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但临床应用频次不及桂枝汤、小柴胡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对栀子豉汤及其加减临床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方证对应对于提高经方的疗效意义深远。《伤寒论》《金匮要略》言简理奥,后学者用之不易,药王孙思邈亦引张湛之言感叹经方之难用。栀子豉汤为经方之一,然后世对于该方及其类方的运用和研究不多。导师张立山教授,上溯仲景,擅用经方,察色按脉,临证处方,用思精细。现结合张师门诊医案,总结张师学术经验,从临床角度探析栀子豉汤类方。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5.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6.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心中懊恼、烦、热和不得眠等症的主方,后世对其发展应用治疗诸多病症,且疗效颇佳。"方-证要素对应"是在"方证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于探究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同时更加强调"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配伍组方药物的靶向更加明确。用"方-证要素对应"理论对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进行剖析,探究其演化规律,以扩大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 "药对"是根据一定法则配伍的一对药,亦即是中医方剂中最简单的复方.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对"方面亦堪称典范,《伤寒论》中有一些方剂本身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和干姜附子汤等;而另一些方剂如:桂枝汤则可以看成是"桂枝一芍药"、"桂枝一甘草"、"芍药一甘草"和"生姜一大枣"这样几个"药对"的组合.因此,《伤寒论》运  相似文献   

8.
栀子豉汤属于经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药组成,本方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不得眠之良方.心身疾病中所包括的疾病如抑郁症、不寐、焦虑症、郁证所表现的症状如心烦、失眠、胸中烦热等症状经过辨证,可以使用栀子豉汤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栀子豉汤的理论基础及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方向明 《新中医》2014,46(5):226-227
<正>栀子豉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由栀子14个(擘),香豉4个(绵裹)二味药组成。栀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以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既能宜散表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配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之良方。仲景广泛用之治疗"虚烦"、"少气"、"呕吐"、"胸中窒"、"心中结痛"及阴阳病、酒黄疸等等。栀子豉汤的应用可谓广泛。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杨家骥老师临证中将栀子豉汤应用范围拓宽,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症,收到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马大正 《河南中医》2006,26(4):14-16
经方药简力宏,用治于妇科杂病,功效卓然。兹举验案5则,供同仁参考。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方剂,白虎汤是《伤寒论》治疗“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的方剂。胡某,35岁,2005年9月2日就诊。月经7月28日  相似文献   

11.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有清宣郁热的功效,叶天士认为栀子豉汤气味俱薄,属于上焦药,可清透上焦热结、开宣肺气、清肝理胃止痛、清利湿热畅气机等功效。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把该方广泛应用于肿胀、痞证、风温、温热、暑、湿、呕吐、肠闭、肺闭、疸、燥、肝火、疟、胃脘痛、腹痛、诸痛等多种疾病中,对临床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14.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15.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方后均注有“得吐者,止后服”。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认识颇不一致。笔者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探讨其得吐机理,旨在澄清疑惑,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结论。一、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类方得吐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17.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要方.本实验建立HPLC测定了茵陈蒿汤、茵陈、茵陈与栀子、茵陈与大黄配伍的水煎液中绿原酸的含量,以探讨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为探讨中医传统方剂配伍变化,探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栀子豉汤证在仲景书中凡八见。一是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的第78、79、80、83条,“阳明病篇”的第226、231条,“厥明病篇”的374条;二是在《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44条。这8条原文,表面上看,前7条为外感病而设,后1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8条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78条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SQL Server软件对古代治疗疫病方剂中的栀子豉汤类方进行关联分析,探讨关联规则参数设置在类方药物配伍、药-症关联分析中的作用。方法在"古方疫病数据库"中检索包含栀子、淡豆豉的方剂,并将标准化后的症状、药物数据导入SQL Server 2005软件形成关联规则,并通过调整参数,寻找参数设置与产生规则之间的规律。结果通过调整参数可有效挖掘多种不同的药物间和药-症间规则:支持度的设置有助发现常用配伍,置信度的调整有助挖掘特异性的药物、药-症规则;支持度高的项集所在的规则,其重要性反而降低。结论综合关联规则的支持度、置信度、重要性,并结合药、症的实际意义,可对类方中药物配伍和药-症关联开展有效挖掘。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柴胡汤类方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而来,都包含柴胡、黄芩药对。柴胡、黄芩药对是柴胡汤类方的核心药物,在柴胡汤类方中起和解少阳的主导作用。柴胡汤类方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功效。应用柴胡汤类方辨治肝癌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柴胡汤类方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