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性乳头蠕形螨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女性乳头单纯蠕形螨感染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收集166例乳腺癌乳房切除标本的乳头,做半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蠕形螨的感染率为68.07%(113/166),各年龄组差别不大。蠕形螨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是皮脂腺增生或萎缩,真皮浅层周围炎细胞浸润,乳管毛囊扩张、基底细胞增生。结论:蠕形螨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皮脂腺的萎缩和基底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女性乳头单纯蠕形螨感染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收集166例乳腺癌乳房切除标本的乳头,做半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蠕形螨的感染率为68.07%(113/166),各年龄组差别不大.蠕形螨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是皮脂腺增生或萎缩,真皮浅层周围炎细胞浸润,乳管毛囊扩张、基底细胞增生. 结论蠕形螨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皮脂腺的萎缩和基底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3.
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患者外耳道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尸检(63具)和活检(12人)外耳道瘙痒症患者的外耳道皮肤。结果:人体蠕形螨主要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虫体少见,未见螨穿透毛囊侵入真皮层,组织学改变表现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真皮乳头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细胞间轻度水肿等。结论:人体蠕形螨是外下道瘙痒症重要致病原,其影响因素主要与感染度和人体素质(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高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樊海宁,李生轶,王虎蠕形螨又称毛囊虫,是人和哺乳动物皮肤的一种永久性小型寄生螨。虫体可钻入毛囊、皮脂腺内,不断增生和繁殖,对宿主的毛囊和皮脂腺有一定破坏作用,出现人体皮脂腺炎症、痤疮等,或引起皮炎...  相似文献   

5.
人蠕形螨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蠕形螨是人和动物体上一种小型永久性皮肤寄生螨,也是一种条件致病性寄生虫。人体主要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folliculorum)和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两种。分别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内,以皮脂和细胞为营养,是人体皮肤组织常见的寄生虫。多见于面部出现各种皮炎、丘疹,甚至酒渣鼻等。近年来,国内各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蠕形螨是一种小型永久性的皮肤寄生螨类,多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毛囊及皮脂腺内,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寄生虫,蠕形螨具有流行广泛、病变轻微、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等特点。笔者对福州市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进行观察,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人体蠕形螨防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蠕形螨是一种小型永久性的皮肤寄生螨类,多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毛囊及皮脂腺内.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1].蠕形螨是一种致病寄生虫,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感染普遍[2].关于人体蠕形螨国内外作了大量的防治研究,现将蠕形螨防治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为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种左右。寄生在人体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前者多寄生于人体的皮肤毛囊内,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内,可引起蠕形螨皮肤病,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毛囊虫皮炎”,由于两种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  相似文献   

9.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为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种左右。寄生在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前者多寄生于人体的皮肤毛囊内,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内,可引起蠕形螨皮肤病,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毛囊虫皮炎”。由于2种螨的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好发部位以面部、鼻、颊、额部多见,  相似文献   

10.
寄生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两种,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人体蠕形螨感染率颇高,国外报道为27%~100%。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观察人体蠕形螨在集体生活中的流行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415名男女大学生,年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感染蠕形螨的比格犬进行诊疗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方法直接涂片法进行显微镜检查,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1)临床观察:患病犬四肢、眼周、下腹部等部位皮肤出现红点,患部脱毛,四肢皮肤变厚起皱褶;(2)血液常规检查:基本正常;(3)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量犬蠕形螨小型虫体和虫卵;(4)病理组织学观察:毛囊内见大量犬蠕形螨虫体和虫卵,皮脂腺和汗腺结构正常,均未见螨体寄生。毛囊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多灶性肉芽肿形成,肉芽肿呈椭圆形;(5)治疗方案:采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加强环境控制,疗效显著。结论犬蠕形螨引起的肉芽肿可划分为免疫性肉芽肿;小型虫体感染后可能不会破坏皮脂腺,皮脂腺是否感染虫体可能与虫体种类或感染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大鼠皮肤较薄,透明层缺乏,皮脂腺发育良好。6月龄时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毛囊增粗,生长旺盛,毛囊深入皮下脂肪层。24月龄时,大鼠皮脂腺及汗腺萎缩,表皮变薄,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变细。结论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新生和幼年期的皮肤和毛囊中角蛋白14的mRNA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方法 生后第1至49天Wistar大鼠分为32组,测定毛发周期,并用放射标记的原位杂交方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对皮肤和毛囊石蜡切片上角蛋白14mRNA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大鼠的第1毛发周期明显短于第2周期,和小鼠同期相比也有差别;角蛋白14mRNA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基上层和毛囊上部外根鞘等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及皮脂腺细胞等,其他区域及细胞无角蛋白14mRNA阳性信号检见。结论 大鼠新生和幼年期皮肤和毛囊中角蛋白14mRNA的表达与在成人和人胚胎皮肤中的规律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uPA/uPAR在人胚胎毛囊隆突区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胚胎毛囊干细胞所在部位隆突区形态及uPA/uPAR表达.方法 通过HE染色,确定毛囊隆突区的部位及大小;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毛囊干细胞的隆突区部位uPA/uPAR的表达.结果 在球形毛钉期,毛囊隆突区最为明显;位于毛囊隆突区的干细胞有uPA/uPAR的表达.结论 球形毛钉期是研究人毛囊干细胞的较佳期;uPA/uPAR的表达与毛囊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细胞间信号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5.
Itisbelievedthatacneisamultifactorialdisease,anditsclinicalexpressiondependsontheinteractionofseveralfactors:(1)increasedprodu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早期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昆明系小鼠出生前后皮肤及其毛囊的形态发育。结果(1)孕龄16 d胎鼠的皮肤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深褶皱,但在生后3 d~5 d不仅皱褶的数量减少,而且凹陷变浅;(2)胎鼠孕龄16 d至19 d,其皮肤的表皮、真皮及皮肤总厚度呈现平稳增厚。但是,出生后,其表皮、真皮和皮肤总厚度急剧降低;在生后第1天至第9天,表皮呈现平稳增厚,而真皮则在生后快速厚度,第7天达到最高值(1861.50μm);(3)孕龄16 d的胎鼠皮肤中可观察到初级毛囊,至生后第7天其密度呈现平稳增长;与其相比,次级毛囊从18 d胎鼠开始出现,其密度增长非常迅速,出生后第7天达到1257.14/mm;毛囊的总密度与次级毛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出生第7天后,由于毛囊的数量急剧增加,无法观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变化规律;(4)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长度与深度变化在出生前后的相对缓慢,与其相比在第3天以后至第7天呈现迅速变化趋势。结论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生长性发育发生在胎儿晚期和生后的早期,而其周期性变化可能从出生后的第9天以后开始出现;在孕期16 d至生后第7天可能是检测毛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17.
阿拉腾楚鲁  刘志芳 《医学综述》2009,15(15):2306-2308
人体蠕形螨是专性寄生在人体毛囊和皮脂腺的一种永久性寄生螨,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2种,主要寄生在人体面部。虫体对机体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和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性及伴随细菌感染等原因,可以引起相应部位的皮肤病变,从而对患者的面容和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就人体面部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致病机制、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毛乳头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变化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毛乳头结构在毛发生长周期中的变化及其对毛发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整形手术后取下的头皮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成游离的毛囊,在Williams E培养基中培养;通过横断毛囊和完整毛囊的培养来观察毛囊的生长状况和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毛囊的毛乳头结构变化.结果 分离后的完整毛囊在Williams E培养基中平均可继续生长12 d,平均生长速度为每天0.2~0.3 mm;静止期或生长初期毛囊的毛乳头呈圆形贴在毛球底部,快速生长的毛囊毛乳头变长呈锥形,结构疏松,与毛根紧密相接,当毛囊进入衰退期直至停止生长后毛乳头萎缩变小,并与毛根逐渐分离.在低位横断毛囊,毛囊可再生毛球并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减慢;在高位横断毛囊,毛囊不能继续生长.结论 毛乳头在毛发生长周期中不断变化,生长期毛乳头体积增大,与毛母质联系紧密,它在毛囊的生长和生长周期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内诱导毛囊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了解毛乳头细胞在体内诱导毛囊形成和调控毛囊生长发育的能力,为毛囊细胞移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共同移植到无胸腺裸鼠体内,在不同时相取材进行组织切片。H—E、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在体内相互作用,首先形成不规则的混合细胞团、逐渐发展到排列规则、最终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并且在移植腔上方的裸鼠皮肤内形成了毛囊结构。这些结构表达毛囊特有的角蛋白。结论 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在裸鼠体内能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同时也能诱导裸鼠角质形成细胞、形成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20.
毛囊细胞移植诱导裸鼠毛囊样结构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毛囊细胞移植诱导裸鼠毛发再生和毛囊重建情况.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和裸鼠移植技术,将培养的毛囊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和头皮真皮成纤维细胞按比例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移植到裸鼠皮下,观察毛囊形成情况.结果:在毛囊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后移植到裸鼠皮下后可见毛囊样结构形成,而毛囊真皮鞘细胞和头皮成纤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则不能诱导裸鼠毛囊样结构形成.结论:低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后在体内可诱导毛囊样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