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补法是中医在治疗各科疾病中的主要方法,亦为"八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从中医病因病机及医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正> 一切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由正、邪双方斗争力量的消长而决定的。正盛则疾病逐渐消退而治愈,邪胜则病情继续发展、加重,甚至死亡。中医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正邪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治愈方面转化。中医治疗原则虽多,总不外“扶正”与“祛邪”。治疗恶性肿瘤也不例外。扶正即扶助正气,从病人整体出发,立足于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从横的说,有滋阴扶阳,补气益血等。从纵的说,有脏腑之别,例如滋肾阴与养肺阴,温脾阳与温肾阳,养肝血与补心血等。祛邪的法则是相当广泛的。中医治则八法中的汗、吐、下、清、消均属祛邪的范畴。对于肿瘤患者的祛邪,常用消法(活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其病因为特定的致病因素,可称为“肺毒”或“肺役”,此致病因子具有类似湿邪和热邪的性质,但不可与“六淫”邪气相混淆。其发病过程为正邪相争、正邪消长的具体表现,普通型SARS邪气实,正气不虚,随着正气驱邪外出,疾病渐愈。重型SARS多由于邪毒过剩或正气本虚所致,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SARS不具有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规律,仅用表里辨证即可。从SARS的发病过程看,中医的正气,与西医的“免疫”概念不甚一致,与“细胞免疫”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胸痹治疗当注意排出外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涛 《国医论坛》2010,25(1):47-47
<正>胸痹是中医内科疾病中的一大病种,目前中医界治疗胸痹一般是或通或补,治则有活血化瘀、豁痰开结、益气养阴、益气温阳等。这些治疗都是在机体内部做文章,忽视了感受外邪这一重要病因。中医理论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正邪斗争观,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气与正气互相斗争的过程,故常把外邪看做  相似文献   

6.
中医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向愈或恶化均与邪正盛衰有密切关系。因此,从正邪理论出发指导临床疑难病辨治,可以为临床疑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并为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模型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解毒法实质的研究及内毒素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认为,正邪相争是疾病的最基本动因,因而,扶正与祛邪是中医的两个最根本的治疗原则。随着现代科学向中医药学的全面渗透,以及中医药学学科的迅速发展,阐明正、邪的本质及它们在发病学和病因学中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医学术和提高中医药的疾病防治效果就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意义。在中医病因学说中,“毒”邪一词是既包含于  相似文献   

8.
中医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向愈或恶化均与邪正盛衰有密切关系。因此,从正邪理论出发指导临床疑难病辨治,可以为临床疑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并为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模型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铎  焦扬  张喆 《陕西中医》2006,27(8):970-971
目的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生物生态规律诠释中医正邪理论。结论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最具相通之处的是中医学的正邪理论。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微生态失衡时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微生态系统由“正气”向“邪气”转化。此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顾知恩  王磊  陈悦  翟嘉威  洪专  杨宇飞 《世界中医药》2023,(19):2781-2785+2789
正邪理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模型之一,其中蕴含有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相关,抑癌基因与癌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的行为可以作为一种症状纳入正邪理论体系中。分析抑癌基因与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表现出的正邪关系,有利于将现代医学的研究结论与中医基础理论相联系,从而扩充正邪理论的内涵,以期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奏 ,其气必虚” ;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有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就等于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形成正邪斗争 ,如果正邪处相持阶段 ,或者属湿邪凝恋 ,或者属邪气郁滞等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产生积蓄及郁痹症状反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  相似文献   

12.
中医灸法与壮医灸法都属于中医学的外治灸法,都是通过点燃灸物,刺激机体相应部位,以达到祛除邪气、扶助正气效果,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两者在对疾病的认识与诊疗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医与壮医均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医以虚实辨证作为判断邪盛正衰的方法,邪胜为实,正损为虚;壮医仅有阴阳辨证,阴阳偏盛为邪进,阴阳偏衰为正损。中医灸法的补法为较长的施灸时间及较温和的火力,泻法为较短的施灸时间及猛烈的火力;相比之下,壮医灸法补泻手法鲜见。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将经过壮药提取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根据“以轻对轻,以重对重”的手法原则对病人施治。笔者探讨中壮医灸法补泻之异同,认为壮医药线点灸在运用中有补泻手法的体现:轻手法为泻法,重手法为补法;轻手法治疗轻症状,与中医灸法的泻法治疗实证相似;重手法治疗较重症状,与中医灸法补法治疗虚证相似。  相似文献   

13.
扶正祛邪在肿瘤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肿瘤病的最佳辅助治法之一。这是因为肿瘤的形成、发展、死亡或康复的过程,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肿瘤是正气先虚、再客邪留滞引起一系列病变的结果。肿瘤患者本身正气虚,加之手术、放化疗等外来因素造成虚上加虚,故在治疗上应紧扣“本虚标实”的病机,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宜。扶正,即补养正气。可采用药物、针灸、食疗等调节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培补生化之源,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即祛除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可采用药物、针灸、心理治疗来实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  相似文献   

14.
以正邪理论指导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邪相争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全过程 ,ALT升高则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邪相争越激烈 ,ALT越高 ,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ALT则有所下降 ,正邪消长转化则ALT波动起伏。遵循中医正邪理论 ,准确辨证论治 ,可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慢性迁延型肝炎 (CPH)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恋” ,正虚 ,主要指脾肾气虚 ,清阳不升 ;邪恋 ,主要指湿热疫毒久稽不除。由于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呈相持状态 ,故ALT长期轻、中度升高。此时若不助正气使之与邪激烈交争 ,则正邪相持局面难以终止。治宜以健脾益肾为主 ,佐以助阳、升阳、通阳和…  相似文献   

15.
1 病与证的关系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作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这一定义,不仅对病因学、发病学及疾病特征、规律做了表述,而且也明确了病与证的关系。病与证的关系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 ,存在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四种基本形式 ,就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多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 ,形成正邪斗争。如果正邪处于相持阶段 ,或湿邪凝恋 ,或邪气郁滞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留邪为郁 ,表现出郁痹证状。《素问·四时刺逆论》曰 :“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素…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积累中医抗肿瘤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健脾补肾、化痰散结、疏肝解郁”即培本化痰解郁治法理念.根据疾病演变过程中的正邪消长,采用健脾补肾、化痰散结、疏肝解郁三法相间而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多伴随有大、中动脉的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及细胞自噬等病理变化。在研究进展中发现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噬是真核细胞自我调节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中医的“正邪理论”阐述了疾病发展到转归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细胞自噬对上述细胞的调节作用与“正邪理论”似乎有着相似性,以此为启示,简要探讨基于此理论下的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火与元气不两立”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医家李东垣对其进一步探析并广泛运用于治疗临床多类疾病。干燥综合征(SS)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归属于中医“燥痹”类,一般认为燥热内结为本病病因。阴火为中焦不足、谷精闭滞而生之病火,元气即人体正气之本。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指导下认为脾胃虚损,邪火内干是内在病因,元气不足是重要加重因素,阴火猖与元气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此二者正邪交争,使病情难愈并呈现出症状的多样性,初期病及皮腠清窍,精津不布而干燥少液,进而焦灼肺络,出现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ILD)各种临床表现。故临证之时应究其根本,主以健运中土,加之宣泄邪火,内外双调,标本兼顾,为SS-ILD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