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57岁,无吸烟史。因咳痰伴痰中带血1个月于2012年3月就诊陆军总医院,PET-CT检查提示:右肺癌,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L2骨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来源可能性大。心包积液检测示:查见鳞癌(图1),EGFR基因突变阴性。诊断为:1)右肺鳞癌Ⅳ期(pT4N3M1),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癌,骨转移癌,心包积液。2)高血压Ⅲ级高危。患者拒绝放、化疗,服用靶向药物治疗。遂于2012年3月开始口服靶向药物吉非替尼250 mg qd。2个月疗效评价:疗效稳定(SD),见图2。2015年7月患者出现腰部疼痛,2015年9月16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部多发结节,右肺部结节明显增大。考虑其为缓慢进展,继续给予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并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 qd。因患者为高血压Ⅲ级,服阿帕替尼期间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定期复查尿常规。患者耐受情况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个月后复查CT示:肺部,疗效评价病灶稳定(SD),见图3。患者2016年2月5日因出现头痛、四肢抽搐,外院胸部CT提示病变进展(PD)。阿帕替尼无疾病生存期为5个月余。经激素、利尿、放疗对症治疗后,头痛及四肢抽搐缓解,改行阿帕替尼联合AZD9291治疗。2016年3月7日患者复查骨扫描未见新发骨转移癌灶,胸部CT提示肺病灶未见增大,疗效评价SD,现患者正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250 mg/天(吉非替尼组,n=38)或厄洛替尼150 mg/天(厄洛替尼组,n=29),直至发生颅内病变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疗效分析采用RECIST 1.1版标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颅内病变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4.8%和92.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42.1%、92.1%和48.3%、93.1%(P=0.881)。颅外病变的RR和DCR分别为53.7%和95.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52.6%、94.7%和55.2%、96.6%(P=0.932)。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0.8个月和15.3个月,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分别为10.6个月、14.8个月和11.7个月、15.7个月(P=0.720,P=0.569)。结论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对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作为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两种药物在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8岁。2011年3月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右侧胸腔积液,双肺结节影,考虑肺癌肺内转移可能性大。2011年3月14日肺穿刺病理示肺腺癌,FISH检查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9外显子突变。2011年3月16日培美曲塞、顺铂化疗1个周期,2011年4月8日予吉非替尼治疗,服药20d后复查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缩小,双肺结节较前缩小,胸腔积液亦减少。2011年6月底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急,进行性加重,复查彩色超声及胸部CT示双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及大量心包积液,右上肺占位较前增大。予双侧胸腔及心包置管引流,引流出血性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进展后肺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74例一线化疗进展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有效再次进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36例,采用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吉非替尼250mg/d,口服,21d为1个周期;对照组患者38例,单用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21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略低,中位进展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更长,两组在死亡率、生存时间和进展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吉非替尼二线治疗进展后联合培美曲塞治疗非小细胞癌肺腺癌,其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能耐受,有利于提高肺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标准的三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肺腺癌伴脑转移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Gefitinib组,20例)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R+TMZ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和毒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Gefitinib组中位生存期(OS) 15.5个月,R+TMZ组10.8个月(P<0.05).Gefitinib组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R+TMZ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Gefitinib组生活质量高于R+TMZ组(P<0.05).结论:吉非替尼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均可用于肺腺癌伴脑转移的治疗,但吉非替尼组治疗肺腺癌伴脑转移的近期疗效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相当.吉菲替尼中位生存期优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吉菲替尼组毒副反应轻微、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二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一线化疗失败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组)250 mg/d治疗,另一组接受厄洛替尼(厄洛替尼组)150 mg/d治疗,观察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 (DCR)和药物的毒副反应。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的中位PFS、ORR、DCR分别为(6.5±1.2)个月、60%、92%和(7.2±0.9)个月、56%、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和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能有效地二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疗效相当,但吉非替尼治疗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厄洛替尼。  相似文献   

7.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gefitinib)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4例晚期 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250 mg每天顿服,直至病情进展或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4例晚期NSCLC患者中,无1例CR,PR 22例,SD 23例,PD 19例,全组有效率(CR+PR)为34.38%,疾病稳定率为35.9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0.31%。中位生存期为5.9个月,截止随访时间35.94%(23/64)的患者仍存活。吉非替尼的疗效与性别及吸烟史相关(P<005),女性疗效优于男性(P<0.05),无吸烟史优于有吸烟史。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Ⅰ、Ⅱ度皮疹(32.81%、26.57%)、腹泻(12.5%)。结论:对于化疗失败的晚期 NSCLC,吉非替尼能较好地缓解女性、腺癌、未吸烟患者的疾病相关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具有较好耐受性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0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结果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6.0%、92.0%,总有效率分别为76.0%、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不良反应,厄洛替尼组皮疹、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吉非替尼组(P﹤0.05),但在腹泻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厄洛替尼组(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效果相当,但吉非替尼导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厄洛替尼,值得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背景与目的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靶向药物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吉非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对18例资料完整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均口服吉非替尼250mg/天,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其中12例患者做了脑部放疗(A组),另6例单纯服用吉非替尼(B组)。结果 吉非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总有效率为27.8%,疾病控制率为88.9%(1例CR,4例PR,11例SD,2例PD)。未观察到疗效与性别、病理类型、吸烟、是否做过脑部放疗等临床特点有相关性。中位随访期6月(1~24月),两组患者生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可耐受,主要表现为轻度皮疹和腹泻。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有效,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明确靶向治疗对脑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问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肺癌靶向治疗——来自亚洲的数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背景与目的:随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取得很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随着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Erbtinib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关于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的Ⅱ期临床研究发现日裔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疗效优于非日裔患者。同时关于吉非替尼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ISELC(IRESSA Survival Evaluation in Lung Cancer)试验的结果却表明:无论对所有患者,还是对腺癌患者,吉非替尼与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生存期,但是亚组分析仍然显示亚裔患者获得生存优势。由此人们想到:是否人种差异对于吉非替尼的疗效影响特别大?目的:回顾性分析亚裔晚期NSCLC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的临床研究,了解亚裔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的疗效与毒性反应。以及了解亚裔NSCLC患者接受其他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材料超过2000例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大部分研究的报道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后达到的客观缓解率超过25%;疾病控制率超过60%;中位生存时间(MST)超过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超过3个月。结论:女性、不吸烟、腺型、PS评分好、多发肺转移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较好。亚裔患者对吉非替尼的耐受性较好。这些研究还发现日裔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要高于非日裔患者,但是原因不详。同时人们还对亚裔NSCLC患者使用Erlotinib与其他靶向药物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与埃克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250 mg,1次/d,空腹口服;B组接受厄洛替尼治疗,150 mg,1次/d,餐前1 h口服;C组接受埃克替尼治疗,125 mg,3次/d,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吉非替尼组、厄洛替尼组和埃克替尼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26.9%、34.6%和45.8%;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5%、73.0%和79.2%。三组之间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9.5个月、10个月和9.5个月;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型患者中,三组的PFS分别为8.5个月、12个月和9个月;21号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型患者中,PFS分别为9.5个月、8.5个月和7个月,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与埃克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疗效相似,但在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型患者中,厄洛替尼略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吉非替尼治疗5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较常见,预后不佳。吉非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应用于治疗晚期NSCLC。本研究拟探讨吉非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疾病进展、死亡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疗效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吉非替尼对颅内病灶的疗效为部分缓解5例(10%),疾病稳定37例(74%),疾病进展8例(16%),客观有效率为10%,疾病控制率为84%。全身病变的总体疗效为部分缓解5例(10%),疾病稳定30例(60%),疾病进展15例(30%),客观有效率为10%,疾病控制率为70%。总体疾病控制率与患者的PS评分、脑转移数目具有相关性(P分别为0.004和0.022),但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病理类型、脑转移时间、化疗及放疗与否和不良反应等临床特点未见有相关性(P均〉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0个月,与患者的PS评分及吸烟状况具有相关性(P分别为0.000和0.045)。中位生存期为10.8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4%和6%。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期与患者的PS评分、吸烟状况和脑转移数目具有相关性(P分别为0.011、0.028和0.044),多因素分析则显示生存期与患者的PS评分、吸烟状况具有相关性(P分别为0.005和0.006),与脑转移数目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吉非替尼对NSCLC脑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功能状态良好(PS0~1分)的非吸烟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获益,单发脑转移的生存时间有好于多发脑转移的趋势。吉非替尼可以作为NSCLC脑转移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麻国新  甄书漫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3):1068-1068
患者男性,66岁,因“便血7个月,直肠癌术后42 d”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患者于2014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伴排便不尽感。肠镜检查显示:距肛门外缘8~12 cm直肠可见肿物突入腔内,表面凹凸不平,病变侵及肠腔约2/3周,取活检,质脆,易出血。病理诊断提示:直肠腺癌。于2015年4月13日在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吻合器低位吻合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返折处,大小约7.0 cm×5.0 cm×3.0 cm,与周围组织无黏连,质地硬。术后病理诊断提示:直肠溃疡型腺癌,癌细胞分化Ⅱ~Ⅲ级,侵及外膜层,两断端未见癌,肠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8),肠周脂肪内检见癌结节2枚。患者为直肠癌术后(T4N0M0),2015年5月29日行术后同期放化疗给予奈达铂150 mg静点d1,卡培他滨1500 mg、口服2次/d,d1~21,同期给予原瘤床及肠周、骶前、盆侧壁、双侧髂总及髂内淋巴引流区三维适行放疗,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出院后口服卡培他滨1500 mg、口服2次/d d1~21方案化疗。2015年9月9日复查胸+全腹CT:腹部未见异常。右肺上叶尖段胸膜下、左肺下叶背段分别可见结节样密度影,直径约0.83 cm,继续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患者3个月后复查胸+全腹CT:右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及下叶可见3处结节影,左肺下叶结节边缘可见浅分叶,与2015年9月9日原片比较增大,考虑转移可能性大。该患者经手术、放化疗等一线治疗后,由于体质较弱,化疗反应大,拒绝行拓扑异构酶二线治疗。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拒绝行BRAFV600F,KRAS等基因突变检测和相关药物治疗。阿帕替尼可联合化疗,也可单药治疗,且单药治疗有效,遂于2016年1月15日起口服单药阿帕替尼。给予500 mg qd[1]口服。服用阿帕替尼2个月后复查胸部CT:右肺上叶、左肺上叶舌段及下叶可见3处结节影,左肺下叶结节边缘可见浅分叶,与2016年1月14日与原片比较肿瘤缩小,中心出现空洞(图1)。  相似文献   

15.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治疗3年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2年12月~2006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204例晚期NSCLC患者经吉非替尼250mg/日口服治疗的3年生存情况。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吉非替尼长期生存优于化疗,3年生存率16.2%。吸烟史(P=0.043)、治疗疗效(P=0.002)和病理类型(P=0.011)是与吉非替尼治疗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的因素,而性别(P=0.762)、年龄(P=0.053)、ECOG评分(P=0.380)、既往治疗方法(P=0.222)及临床分期(P=0.135)则与之无显著关系。结论吉非替尼是1种有效的治疗NSCLC的靶向药物,可以改善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肺癌患者并进行吉非替尼治疗可望使肺癌治疗更为个体化,具有更好的临床府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宁蓉  王琳  王锋  寻琛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8):1742-1745
目的:探索高剂量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例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mg/d出现脑转移后,吉非替尼剂量增加至500mg/d,观察高剂量吉非替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口服吉非替尼500mg/d一个月后,2例患者肺部病灶均控制良好,1例脑部病灶达PR,1例脑部病灶SD。毒副反应主要为皮疹与腹泻,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结论:高剂量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脑转移可能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了解吉非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生存情况,进一步分析临床、影像及药物动力学等因素对预后有无影响。[方法] 37例初治EGFR 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mg/d,服用吉非替尼一月后检测血药及脑脊液药物浓度,病情进展后联合化疗或全脑放疗。[结果] 8例患者病情稳定,29例肿瘤进展;无进展生存期为2.1~1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2月;总生存期为2.1~21.9月,中位生存期8.7月。吉非替尼血药浓度、脑脊液浓度及脑脊液通透率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有正相关性,其中脑脊液浓度的相关性最大。在多种预后因素中,颅内病灶能否控制对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非替尼明显改善了EGFR敏感突变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颅内病灶有效控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肺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的关系及其对吉非替尼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8例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情况和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情况,对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使用吉非替尼,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一线化疗失败后二线使用吉非替尼治疗,观察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患者E-cadherin表达高于EGFR未突变患者。EGFR突变且E-cadherin/β-catenin阳性表达者疾病控制率(DCR)略高于异常表达者,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GFR突变同时E-cadherin/β-catenin阳性表达者显示了更长的PFS。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二线吉非替尼治疗患者临床获益率低。结论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者常伴随E-cadherin高表达,同时存在EG-FR突变和E-cadherin/β-catenin高表达者显示更长的PFS;不建议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病例二线使用吉非替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合并原发性肺腺癌病例的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肺腺癌。经多学科讨论后,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吉非替尼250 mg,1次/d+卡培他滨1500 mg,2次/d)。在积极治疗肺腺癌的基础上,目前已行直肠癌病灶的切除,并于胸外科规律随访。该病例的诊治过程说明,多学科诊治对于改善同时性直肠癌合并肺腺癌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初始不可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应根据其耐受性和治疗的反应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目标。多学科诊治团队需常态化和专业化以实现患者的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160例晚期NSCLC患者按二线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40例。4种方案分别为:多西他赛75mg/m2 iv.,d1;培美曲塞500mg/m2 iv.,d1;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前两组以21天为1周期,共化疗2~6个周期;后两组口服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停药。对所有患者进行近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评价,以获得1个单位(1个月)PFS的花费计算4种方案的成本效益比。结果 多西他赛组、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吉非替尼组有效率分别为7.5%、10.0%、20.0%和22.5%(P=0.16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2.5%、50.0%、65.0%和52.5%(P=0.035);中位PFS分别为2.7个月、2.8个月、3.5个月和3.5个月(P=0.677)。4种方案的3~4级不良反应以多西他赛多见。每获得1个单位PFS,4种方案的花费分别为5635.6、10 279.6、20 814.0和17 587.8元;以多西他赛组为参照,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和吉非替尼组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46 434.7、119 729.4和103 171.0元/月。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结论一致。结论 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4种二线治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未见差异,多西他赛方案的成本-效益比最优;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的花费高,但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