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盆腔肿瘤患者的MR影像资料,分析DWI在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相对邻近正常组织,盆腔良性病变DWI信号表现各异,恶性肿瘤性病变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良性病变ADC值为1.61×10-3±0.32×10-3mm2/s,恶性病变ADC值为1.04×10-3±0.18×10-3mm2/s(P=0.014)。恶性肿瘤中鳞癌ADC值为1.03×10-3±0.12×10-3mm2/s,腺癌ADC值为1.10×10-3±0.26×10-3mm2/s(P=0.455)。[结论]DWI和ADC值可显示盆腔良恶性病变的差异,为良恶性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早期疗效及评估化疗后残留病灶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88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89个病灶,用DWI直方图分析化疗过程中肿瘤多层面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随访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比较按DWI图重建所测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测量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89个乳腺癌病灶中,化疗有效68个,无效21个.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在化疗前的肿瘤ADC值分别为(1.049±0.135)× 10-3 mm2/s和(1.171±0.1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09).全组患者化疗前的肿瘤ADC值为(1.087±0.146)×10-3 mm2/s,肿瘤退缩率为70.4%±55.1%,两者呈负相关(r=-0.430,P=0.025).有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监测化疗结束后残存肿瘤体积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r=0.749,P<0.01).结论 DWI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通过ADC值变化来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评估残存肿瘤大小,从而评价或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评估对于术后化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骨肉瘤 NAC 前后的变化,探讨平均 ADC 值(ADCmean )和最小 ADC 值(ADCmin )在骨肉瘤 NAC 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云南省肿瘤医院2013-06-01-2015-05-3017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在 NAC 前、后进行常规 MR 及 DWI 检查。测量化疗前、后肿瘤 ADCmean 、ADCmin ,并计算 ADCmean 变化率和 ADCmin 变化率,计算公式为 ADC 变化率=(ADC化疗后-ADC化疗前)/ADC化疗前。术后肿瘤坏死率评估按 Huvos 标准分为化疗反应良好组和反应差组。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化疗前后 ADCmean 和 ADCmin ,化疗反应不同组间 ADCmean 变化率和 ADCmin 变化率。结果化疗反应良好组10例,反应差组7例。骨肉瘤 NAC 后 ADCmean 和 ADCmin 分别为(1.60±0.32)×10-3和(1.27±0.35)×10-3 mm2/s,较化疗前〔(1.09±0.28)×10-3和(0.79±0.12)×10-3 mm2/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化疗反应良好组 ADCmin 变化率为1.09±0.18,明显高于反应差组的0.55±0.29,P <0.05;但2组间 ADCmean 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8。结论 DWI 可以通过 NAC 前后 ADC 值的变化来监测骨肉瘤化疗疗效,ADCmin 是骨肉瘤患者有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对含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集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的鼻咽癌III期及IV期患者34例,分别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2周期新辅助化疗结束后1周进行磁共振扫描,采集不同时间点鼻咽癌原发灶的扩散加权图像(DWI)并分析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根据RECIST 1.1指南分别进行疗效分组(化疗高反应和化疗低反应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疗效组间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并应用Spearson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价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化疗高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前低于化疗低反应组[(1.32±0.25)×10-3mm2/s vs (1.61±0.24)×10-3mm2/s,P=0.001];化疗高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后为(2.12±0.26)×10-3mm2/s,而化疗低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后为(1.70±0.4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化疗高反应组ADC值变化率(△ADC)明显高于化疗低反应组[(63.1±35.6)% vs (14.3±36.9)%,P=0.021];ADC值治疗前与肿瘤消退率负相关(r=-0.451,P=0.007),ADC值治疗后和ADC值变化率(△ADC)与肿瘤消退率正相关(r=0.667,P=0.005;r=0.550,P=0.027).结论: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对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可以进行早期评价,有助于早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放化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1例经临床证实为IIa期以上宫颈癌患者,并接受放化疗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3周及治疗结束后行常规MRI及多b值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肿瘤ADC值及最大径,分析放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性以及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于放化疗后ADC值升高,放化疗前、放化疗后2~3周及结束时ADC值分别是(0.81±0.13)×10-3 mm2/s、(1.18±0.14)×10-3 mm2/s、(1.47±0.22)×10-3 mm2/s,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化疗前与放化疗2~3周的ADC值差值(T值)为(0.37 ±0.13)×10-3 mm2/s,放化疗前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为0.78±0.12,放化疗前、放化疗后2~3周及结束时ADC值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均无相关性,T值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病灶ADC值放化疗后升高,放化疗后ADC值早期升高幅度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具有正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化疗治疗效果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DC值测量对颅脑DWI高信号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DWI高信号肿瘤分类,并测量其ADC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ADC值分别为(0.90±0.16)×10-3mm2/s、(0.75±0.21)×10-3mm2/s、(0.86±0.11)×10-3mm2/s、(0.91±0.16)×10-3mm2/s,各肿瘤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DWI高信号肿瘤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ADC值可预测胶质瘤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周水肿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恶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恶性胶质瘤(≥Ⅲ级)和24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和DWI检查。分析比较两者肿瘤的边缘特征及瘤周近、远侧水肿带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结果]恶性胶质瘤近瘤水肿带的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44×10-3±0.15×10-3mm2/s和2.01±0.24,远瘤水肿带分别为1.81×10-3±0.21×10-3mm2/s和2.49±0.33。脑转移瘤近瘤水肿带的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70×10-3±0.22×10-3mm2/s和2.43±0.44,远瘤水肿带分别为1.81×10-3±0.18×10-3mm2/s和2.54±0.41。恶性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近瘤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远瘤水肿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胶质瘤近、远瘤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转移瘤近、远瘤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WI上,恶性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边缘特征以及瘤周近、远侧水肿带的ADC值及rADC值的差异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35例经我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和同期随机选取的3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扩散敏感系数,即b值采用:0s/mm2及800s/mm2),分别测量放疗后鼻咽坏死灶及肿瘤复发区的ADC值,计算其平均值。结果鼻咽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肿瘤复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鼻咽坏死组及复发组ADC平均值分别为(1.073±0.0383)×10^-3mm2/s和(0.844±0.0309)×10^-3mm2/s;最大值分别为(1.728±0.0527)×10^-3mm2/s和(1.477±0.0675)×10^-3mm2/s。鼻咽坏死组ADC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大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5,P〈0.001;t2=2.932,P〈0.005)。结论DWI以及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子宫颈正常志愿者13名,子宫颈癌患者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5.75岁.32例子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化疗后1~3个月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取b值分别为(0,300)s/mm2及(0,600)s/mm2.在轴位DWI图上分别测量正常子宫颈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子宫颈癌患者子宫颈肿块ADC值,对放化疗后子宫颈病变区进行ADC值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当b=(0,3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72±0.31)×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1.10±0.24)×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61±0.23)×10^-3 mm2/s;当b=(0,6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46±0.25)×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0.89±0.21)×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54±0.18)× 10^-3 mm2/s;b=300 s/mm2的ADC值均高于b=600 s/mm2时.子宫颈癌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组,放化疗后病变子宫颈的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同组不同b值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WI与ADC值的联合可以更为客观、准确地分析病变,有助于评价放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放射治疗后常规MRI发现异常病变的100例NPC入组,分析DWI表现,测量病变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对不同性质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59例局部复发,3例颅内复发灶DWI图像呈等信号,余均呈高信号。26例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2例DWI呈稍高信号,余均呈低信号。8例放射性坏死DWI均呈明显高信号。局部复发、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及放射性坏死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4±0.12(×10-3mm2/s)、1.93±0.13(×10-3mm2/s)及0.41±0.10(×10-3mm2/s),三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292.548,P〈0.01)。以平均ADC值〈1.0×10-3mm2/s及〉1.5×10-3mm2/s,分别作为诊断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水肿/炎症反应的阈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4.2%、71.4%及86.6%、100%。[结论]DWI表现及病变的ADC值差异有助于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等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方法:采用扩散加权成像分析43例软组织肿瘤,其中恶性25例,良性1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因子(b值)为0.500s/mm2.选取肿瘤实体部分最大感兴趣区,尽量避开坏死、出血、瘢痕及钙化等不均质成分.分析各病灶的扩散加权图像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分析ADC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恶性肿瘤的ADC值(0.96±0.31×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92±0.63×10-3mm2/s和肌肉组织(1.69±0.47×10-3)mm2/s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肌肉的ADC值无明显差异.ADC值为(1.38×10-3mm2/s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3%.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DWI检查,其中2例化疗后ADC值升高,1例无ADC值的明显变化.结论:ADC值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ADC值对于化疗效果评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与组织学对照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波普分析(MRS)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2014间我院脑外科收治的54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均常规行MRI、DWI和1H MRS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脑胶质瘤。结果:正常脑白质、瘤周水肿、实性部分到囊变坏死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呈增高趋势,不同部位差异显著(P<0.01)。WHO 1-2级的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分别为(153.66±15.92)×10-5mm2/s和(2.01±0.22)×10-5mm2/s,显著低于WHO 3-4级的(103.63±13.53)×10-5mm2/s和(1.13±0.24)×10-5mm2/s(P<0.01)。WHO 1-2级NAA/Cho、NAA/Cr和Cho/Cr分别为0.93±0.32、1.49±0.28和1.73±0.70,WHO 3-4级则分别为0.27±0.31、0.64±0.29和4.32±1.69,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DWI和MRS对于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级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术前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检测肿瘤的变化,对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26例,27个病灶,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前和两周期化疗后行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和计算病变信号上升率(SI)、最大信号上升速率(Vmax)、排出率(Ewash)和最大排出速率(Vwash)的变化,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化疗3~6个周期后手术,以Miller&Payne病理疗效评价作为金标准,并将Ⅴ、Ⅳ和Ⅲ级病例为有效组,Ⅰ和Ⅱ级为无效组。分析研究化疗2周期后增强MRI和DWI的变化对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27个病灶临床疗效,CR5例,PR18例,SD4例。病理疗效中有效组为22例(Ⅲ级为15例,Ⅳ级为4例,Ⅴ级为3例);无效组为5例,均为Ⅱ级。SI均值为96.82±27.91,化疗后,有效组SI降低,平均降低21.09±27.57,无效组增高,平均增高3.40±19.80(P=0.076);Vmax的均值为254.85±82.75,化疗后,有效组Vmax明显下降122.00±117.89,无效组则有所上升,平均上升19.78±80.47(P=0.019);Ewash的均值为-13.32±9.54,化疗后,两组均上升,分别为13.94±18.85和11.36±14.71(P=0.780);Vwash均值为19.63±16.71,化疗后,两组均下降,分别为5.99±15.23和12.87±30.58(P=0.472)。27个病灶可进行化疗前ADC的测量。25个病灶可进行化疗后ADC的测量。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为(0.9468±0.2232)×10-3mm2/s,高于无效组的(0.7080±0.1040)×10-3mm2/s(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诊断界点为0.81×10-3mm2/s时,预测化疗有效的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0.0%。[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用动态增强MRI的Vmax的变化具有预测化疗反应的价值。初始ADC值可能是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藏族胃癌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胃癌组织HER-2、CE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藏族胃癌患者的术前上腹部MRI常规序列+DWI(b=0、1 000 s/mm2)扫描图像,测定胃癌病灶的ADC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测定HER-2和CEA的表达情况,应用t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ROC曲线对ADC值、HER-2和CE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C值在不同HER-2和CEA表达状态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ADC值与HER-2高低表达状态存在负相关性(rs=-0.422,P=0.020);病灶ADC值与CEA表达间亦存在负相关性(rs=-0.403,P=0.027)。鉴别HER-2、CEA不同表达状态的最佳ADC阈值分别为0.925×10-3 mm2/s、0.972×10-3 mm2/s。结论:DWI ADC值有望成为协助临床评估胃癌组织HER-2、CEA表达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连华  朱寅杰  薄隽杰  刘东明  黄翼然 《肿瘤》2012,32(12):1025-1029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膀胱肿瘤诊断、分期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2月,共收集73例膀胱占位患者的DWI图像,并结合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DWI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测量膀胱癌、肿瘤周围膀胱壁、尿液及膀胱炎症的ADC值并进行比较。对膀胱癌患者DWI图像进行肿瘤分期,与常规MR及病理结果对照,对不同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DWI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3%、75.0%和90.4%。膀胱癌、膀胱炎症、病灶周围膀胱壁和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mm2/s、(1.49±0.15)×10-3mm2/s、(1.47±0.13)×10-3mm2/s和(2.57±0.17)×10-3mm2/s,膀胱癌与病灶周围膀胱壁、膀胱癌与尿液、膀胱癌与膀胱炎症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WI区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68.8%和86.7%,与常规MR的77.3%、50.0%和70.0%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高分级与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0.13)×10-3mm2/s和(1.14±0.21)×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ADC值≤1.04×10-3mm2/s为阈值时,区分高分级与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8%和91.7%。结论:DWI及ADC值用于膀胱癌的诊断有较好的效果,同时DWI对膀胱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度,ADC值能够量化区分不同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8年8 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患者43例,观察鼻咽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良性淋巴结以及肝脏良性病灶在全身弥散加权图像上的表现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 结果:鼻咽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肝转移瘤、骨转移瘤、肺转移瘤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上呈明显高于背景信号病灶,其ADC 值分别为(1.15± 0.21)× 10-3mm/s2、(1.19± 0.24)× 10-3mm/s2、(1.17±0.24)× 10-3mm/s2、(1.13± 0.26)× 10-3mm/2及(1.12± 0.33)× 10-3mm/2,原发病灶与各部位转移灶的ADC 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良性淋巴结和肝脏良性病灶ADC 值分别为(1.37± 0.27)× 10-3mm/2及(2.15± 0.63)× 10-3mm/s2,良性病灶明显高于转移性病灶(P<0.05)。 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作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一项新技术,可以用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前分期以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45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皮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初治患者, 对其行术前常规胸部SE序列MRI平扫和纵隔DWI扫描(b值分别为600、800和1 000 s/mm2), 测量并记录不同b值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ADC值, 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的DWI与ADC值特点。  结果  45例患者共送检淋巴结791枚, 其中在DWI上测得ADC值的淋巴结共计68枚, 包括32枚转移性淋巴结和36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最合适的b值为600 s/mm2, 在此条件下, 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73±0.24)×10-3mm2/s,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2.67±0.16)×10-3mm2/s, 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P < 0.001)。转移性淋巴结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当以平均ADC值< 2.32×10-3mm2/s为阈值诊断非小细胞性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时, 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1%、92%、31%、8%、76%和90%。  结论  DWI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是一种快速可行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疗中鼻咽癌表观弥散系数与体积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放疗前、放疗3周内每周(间隔7天)及放疗结束时行鼻咽磁共振及弥散成像,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应用PACS软件通过面积求和法计算体积大小,应用SPSS15.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放疗前瘤体的ADC值为(8.38±0.89)×10-4mm2/s,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ADC值分别为(11.66±0.43)×10-4mm2/s,(12.82±0.40)×10-4mm2/s,(13.90±0.74)×10-4 mm2/s,(9.05±0.62)×10-4 mm2/s。放疗前瘤体的体积为(10.72±3.22)mm3,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体积分别为(9.91±3.22)mm3、(7.38±3.03)mm3、(4.50±1.82)mm3和(1.43±0.51)mm3。放疗前ADC值与体积消退百分比呈负相关。结论放疗前ADC值与体积变化相关,故MR弥散加权成像作为1个影像学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 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 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 6例,PR 16例),无效组18例(SD 11例,PD 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 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癌(NPC)放疗后随访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3例NPC放疗后复查的患者,将放疗后6个月内分为残留组(4例)和无残留组(33例),6个月以上分为复发组(5例)和无复发组(41例),行鼻咽部常规磁共振和DWI检查,对鼻咽局部残存肿块或鼻咽壁增厚、骨质破坏缺损处及两侧翼外肌进行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结果全组NPC患者翼外肌的ADC值(mm2/s)为(1.501±0.069)×10-3,无残留组、残留组、无复发组和复发组的ADC值(mm2/s)分别为(1.843±0.133)×10-3、(1.097±0.183)×10-3、(1.884±0.134)×10-3和(0.787±0.067)×10-3,残留组和复发组的ADC值明显低于翼外肌,无残留组和无复发组的ADC值明显高于翼外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能够提供细胞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通过对感兴趣区ADC值的测量,可以敏感而准确地鉴别NPC放疗后残留、纤维化斑块和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