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碘油完全充填肝癌病灶的CT与肝动脉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原发性肝癌碘油TAE术后CT检查会受到影响,对碘油完全充填病灶的患者的CT检查与肝动脉造影作了比较。材料与方法:20例已作过碘油TAE术且术后1~8月CT检查示碘油在肿瘤原发灶内完全充填的肝癌患者在CT检查后1~14天行肝动脉造影,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及新病灶显示的差异。结果:CT示所有患者的原发灶均稳定,5例可见新病灶。肝动脉造影示原发灶表现为(1)病灶稳定,无肿瘤血管及染色。(2)有肿瘤血管及染色,但不超出碘油沉积区;(3)病灶明显增大超出碘油沉积区。新病灶表现为(1)肝内多发子灶(2)动-门脉小分枝瘘(3)新肿块。本文结果表明尽管这类患者碘油TAE的疗效最好,但大部分病灶不稳定,随访及TAE间隔太长是不合适的;这类患者的二期手术切除应谨慎;对这类患者应采用新的CT扫描技术及超选择高流速肝动脉造影以提高显示病灶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导用计算体层动脉造影(CTA)检查57例肝脏转移性病灶的结果。CTA前均作CT平扫或增强扫描。CTA检查时,导管顶端置于肝总动脉。如果肝血管迷走则置于一侧肝动脉。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位置,注射5~10ml造影剂,先用数字减影检查,然后作CTA,再作常规肝动脉造影。有10例CT扫描延时到1小时以后。作者见到,CT增强在17例检查中,有7例优于平扫,9例二者相等,逊于平扫1例。延时CT在10例中有8例优于平扫,二者相等2例。动脉造影、增强扫描和CTA结果对照,54例中与CT增强比较,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碘油CT对小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超声,平扫及增强CT检查肝内病灶最大径≤3cm患者56例。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造影后注入碘油4~12ml.1—4周后作CT扫描.根据CT检查结果作出前瞻性诊断并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6例共发现131个病灶。其中肝癌病灶109个,血管瘤12个.其它10个。在109个小肝癌病灶中四种影像方法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0.6%,CT61.5%,血管造影61.5%,碘油CT85.3%。诊断特异性分别为68.8%.83.5?.1%和92.5%.碘油CT均明显为优.结论 本研究显示碘油CT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最敏感和准确的影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选择组织学诊断的肝细胞癌20例(其中2例修正诊断为转移性腺癌),男17例,女3例,年龄22~77岁。先进行CT平扫和非离子造影剂增强扫描后,4天之内作肝动脉造影,再将5~7ml超液化的碘油选择性地注入肝动脉,术毕照常规腹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诊断小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CTAP发现的病灶23个,常规CT 12个,DSA 16个,碘油造影CT 23个。结论:CTAP对发现小肝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27个月期间,作者对104例经手术的肝癌病人中的56例进行血管造影和碘油CT检查,对27例单发的经病理学检查有包膜的结节型肝癌选出作回顾性研究。男21例,女6例,年龄33~71岁。全部病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血管造影后导管头进入肝固有动脉或选择性进入左或右肝动脉,并经导管缓慢注入5~10ml碘油阿霉素乳剂,碘油乳剂的配制是用5~10 ml碘油和20~30mg阿霉素,2~3 ml泛影葡胺混合而成,阿霉素和碘油用不断抽吸方法达到小的比重,以增加碘油的稳定性。用“手推”的栓塞方法将碘油送入靶血管,透视下观察碘油乳剂的返流情况,碘油和阿霉素平均用量分别为6.0±3 ml和26.0±10.2mg。  相似文献   

7.
应用单次“bolus”CT动态增强扫描,对43例肝癌作肿瘤血管结构分析,术前判断肿瘤血供、是否存在或潜在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估计术后肿瘤内碘油聚积情况和滞留时间、预测肝癌栓塞化疗效果,并与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6个月内临床、CT随访结果对照。本组病例动态CT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其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50%、准确性为84%;预测肿瘤栓塞化疗效果灵敏度为94%,特异性为50%,准确性为87%;CT组与术中肝动脉碘油造影组判断栓塞化疗效果和临床、CT随访结果对照,两组结果经2检验相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作者总结了404例肝肿瘤患者术前在行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所作的CT检查,并对肝扫描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动脉性门静脉造影时的CT扫描在确定肝肿瘤能否切除的作用。全部病例均使用压力注射器。将120~150ml60%碘造影剂以0.5~3.0ml/s的速率经先前作动脉造影时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的5F导管注入,注入造影剂8~20s后开始扫描。层厚8  相似文献   

9.
碘油门静脉造影以往多采用剖腹门脉置管来实现。笔者对1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脾静脉灌注碘油的方法,完成门静脉造影,造影全部成功。术后没有发生脾破裂,脾出血及明显肝功能损害;18例肝肿瘤(直径1~18 cm)平片和 CT 扫描,瘤内及瘤周没有发现碘油沉积。笔者推测这是瘤内、瘤周的门脉分支高压或存在离肝血流的结果;本法有3例3 cm 以下的小结节灶检测数比常规 CT多,提示本法的敏感性可能与动门脉 CT 相似,从平片和 CT 观察瘤内及瘤周并没有象肝动脉灌注碘油那样有碘油充盈,而是呈充盈缺损,相反,正常肝组织分布碘油,这使得笔者对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作用产生疑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两组68例肝癌病例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44例肝肿瘤病人作了血管造影CT检查,以估计肝脏手术的可能性。年龄28~77岁,其中肝细胞癌7例,转移性肝癌37例。44例都作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7AP)、肝血管造影、延迟4~6小时CT和MR检查。CTAP方法为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速度为2~3ml/sec,总量100~150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8~10sea行肝脏CT快速扫描,扫描时间为2~3 sec。对所有CTAP资料分析,发现在肝内造影剂增强区域和未增强区域间有一条长度不等的分界线,从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患者进行全肝灌注扫描,比较增强CT、全肝灌注扫描和DSA三种检查技术对TACE治疗后肝癌瘤灶活性的检出率。方法 17例经过穿刺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曾经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于介入术后4周行全肝脏CT灌注扫描。明确经过碘油栓塞治疗的病灶44个被列入观察中。肝脏灌注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灌注图高参数信号作为判定术后瘤灶存有活性的标准。分别采用增强CT、全肝CT灌注成像和DSA判定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最后对不同影像技术的肿瘤活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DSA造影的肿瘤活性检出率最高,达86.36%,CTP的检出率84.09%,而增强CT扫描的检出率70.45%最低。并且与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6和0.031)。结论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CTP的肿瘤活性检出力明显强于增强CT,并且接近DSA造影。因此,全肝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无创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48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动态CT和碘油CT扫描。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检测的价值。通过血管造影发现新生血管及碘油CT中发现团块中滞留碘油,选出48例富血管肝细胞癌患者。男性41例,女性7例,年龄35~68岁。48例中通过碘油CT发现了79个病变。所有检查均使用螺旋CT扫描。增强检查中以3ml/s的速度静脉注射120ml对比剂。螺旋CT参数:采集  相似文献   

14.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及综合影像评价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 介绍应用VX2 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癌模型 ,并用CT、MR等影像学检测手段筛选实验动物 ,评价瘤灶生长情况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 (60只 ) ,瘤株采用动物自身接种传代。VX2 瘤块组织接种于肝左叶 ,40只于接种后 3~ 4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动态双期扫描、MR扫描 ,并行DSA造影。 2 0只于接种后 5周行上述检查。结果  5 1只 (85 % )接种成功。CT平扫瘤体为低 /等密度灶 ,动脉期明显增强 ,门脉期呈低密度。MR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 信号。肝动脉造影瘤体富血供 ,由肝动脉供血。注入碘油后可见瘤区碘油沉积。种植后 5周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坏死。结论 移植性兔VX2 肝癌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 ,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综合影像评价有利于实验动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后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ACE手术治疗。分别在手术前3天、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对其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复查。分析TACE手术前后病灶双源CT灌注成像情况;对比TACE手术前后碘油填充致密区和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对比TACE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碘油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所有病患在手术前后均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手术前50个病灶在肝动脉灌注量图像上呈现高肝动脉灌注;手术后有23个病灶碘油填充致密,被碘油完全栓塞;27个病灶碘油栓塞不均匀,碘油致密区域门静脉灌注量图和肝动脉灌注量图均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区域表示为高肝动脉灌注。TACE手术后碘油稀疏区、手术后碘油栓塞区肝动脉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均低于手术前原发病灶,手术后碘油栓塞区门静脉灌注量高于手术前原发病灶(P<0.05)。手术后1个月碘油稀疏区肝动脉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均高于手术后1周(P<0.05)。总满意度为94.00%。结论肝癌病患TACE手术后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有...  相似文献   

16.
肝动脉栓塞碘油进入门静脉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动脉栓塞碘油进入门静脉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常规肝动脉造影无肝动脉门静脉瘘、碘油和/或超液态碘油作为栓塞剂行介入治疗患者共173例(肝癌14 7例,肝血管瘤2 6例) ,共接受动脉内碘油化学性栓塞(LP TACE)治疗2 74例次,其中肝癌2 4 7例次,肝血管瘤2 7例次。观察TACE后碘油进入门静脉情况,分析其出现的相关因素并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周观察肝功能,1个月行CT检查观察碘油聚集情况。结果 2 74例次LP TACE中78例次出现门静脉内碘油充填,发生率2 8.5 % ,其中肝癌组为6 2 /2 4 7(发生率2 5 .1% ) ,肝血管瘤组为16 /2 7(发生率5 9.3% ) (χ2 =13.94 6 ,P <0 .0 1)。肝癌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门静脉内碘油充填与肿瘤类型、病灶大小、导管位置、碘油类型和碘油相对用量(碘油总量/肿瘤直径)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碘油类型、导管位置和肿瘤类型有关。肝血管瘤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其只与碘油类型有关。门静脉内充填的碘油一般在术后1~3d消失,门静脉内碘油阳性组和阴性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别,术后1个月后CT复查发现门静脉内碘油阳性组碘油聚集较阴性组佳。结论 碘油进入门静脉可以作为LP TACE治疗过程中碘油足量的标志之一,肝血管瘤、使用超液态碘油、  相似文献   

17.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 HCC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肝动脉造影证实无APS的56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56例HCC患者中,46例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CT像亡,动脉期APS的直接征象有:(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25例;其中24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高流量性APS。(2)肿瘤同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5例;其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动脉期APS的间接征象有:(1)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8例;其中6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2)肿瘤外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的强化区8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小流量性APS。10例CT阴性者,其肝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动脉期外周门静脉小支显影。对照组,2例肝动脉期出现门静脉较大分支显影。结论HCC APS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诊断APS及判断APS分流量大小。高流量性APS应及时行肝动脉拴塞术,以减轻因APS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5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超液态碘油肝动脉造影,随后24小时内作CT。对每例部分肝手术标本行解剖定位,标本以10mm层距作CT扫描,然后在同样的平面,相似的层距切开标本,每一切片作CT扫描,并用细颗粒胶片、高分辨率增感屏作钼靶摄影,然后照相。观察钼靶片,选择相应的标本作切片,在相同的区域,作1~1.5mm切片和  相似文献   

20.
用US、MR、平扫和增强CT、DSA和碘油-CT检查了13例肝硬化病人,发现27个小于3cm的肝细胞癌(HCC)结节。观察HCC的MR形态学和信号强度特点并与其它影象检查对比。13例(男10、女3、年龄52~69岁)HCC中11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例由各种影象表现结合确诊。US用3.5MHz探头,MR用1.5T超导机、SE序列、T_1W(T_1加权)、PDW(质子密度加权)和T_2W(T_2加权)。7例还用了短反转时间的IR序列(STIR)。CT平扫和增强,DSA为用5 F导管插入肝总动脉(7例)和肝固有动脉(6例),对比剂注入速度为4~5 ml/s,血管造影后注入4~8 ml碘油,其后1~2周CT检查。4例多发病变行化学栓塞治疗,于DSA后1和3个月做碘油-CT,其中2例幸存者6月后检查。评价各种方法对HCC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