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操向瑛 《河北医学》2001,7(1):63-64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 r 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民生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 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1)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2)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 ,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则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无效或电复律后再次复发者,改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的临床观察。方法对所选病例,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3~5 mg/kg)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10 min内注入,若心律失常未控制,10~15 min后重复追加注射1次(150mg/次),本文中24 h内最多追加4次。静脉注射负荷量后,以1 mg/min静滴维持6 h,随后以0.5 mg/min静脉微量泵静滴维持,在静脉用药的同时口服胺碘酮(起始720 mg/d,1周后改口服600 mg/d,2周后改200 mg/d维持。)结果6例4 h内控制;14例24 h内控制;5例48 h内控制;2例72 h内控制;6例反复电击2~4次,用药后1周内得到控制;8例死亡。总有效率33/41(8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临床上首选电复律,但经电复律后仍反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较利多卡因更为有效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 1 0 7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 ,判定 1 0种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 年龄 >6 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或合并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 ,术前经放化疗后以及手术时间 >5 .5 h者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 (P<0 .0 1 ) ,同时具二项以上并发症者较一项并发症者术后发生率差异显著 (P<0 .0 1 ) ,胸上中下段位置及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术后 36 h内发生心律失常者占 80 .4 % ,平均 (2 5± 1 8.7) h。 结论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所致。高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功能差是主要因素 ,手术时间长、术前经放化疗后 ,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术后 36 h内是心律失常的易发期 ,与食管癌的位置和手术方式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洁 《当代医学》2011,17(31):135-136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50例充血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给治疗组服用胺碘酮治疗的同时,给对照组服用其他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别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中在服用胺碘酮24h内得到有效控制的为53,8%,在服用胺碘酮48h后获得有效控制的为91.7%;对照组在服用药物24h内得到有效控制的为17.0%,在服用药物48h后获得有效控制的为26.9%。结论胺碘酮在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比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美托洛尔治疗对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分为对照组62例(常规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调脂、对症等),治疗组66例(常规治疗+美托洛尔),治疗组在入院行心电图检查后即刻口服美托洛尔6.25~50mg;治疗期间二组患者行心电、血压监测,观察二组患者在梗死后24h内,第1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肌梗死后24h内,第一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次数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减少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美托洛尔治疗,能明显减少梗死后24h内、第1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发生次数,并能减少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对心梗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年龄30~81岁,男64例,女22例.根据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分为两组,早发组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4~72 h内出现心律失常者,共62例(72%);迟发组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72~240 h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例,共24例(28%).  相似文献   

8.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进行静脉溶栓后,于CCU室进行24h心电监测,观察溶栓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随时程变化的特点。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均发生了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00%;再灌注组心律失常发生的频率以溶栓后8h内最高,8h后明显减少,而未灌注组无此特点。加速性定性自主心律(AIVR)只见于善灌注组,发生率为77%;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相当,各有1例转为室颤,导致死亡;再灌注心律失常多为自限性,无需特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42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422例中118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27.9%。其中58例在术后72h内自行缓解,60例给予艾司洛尔、盐酸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龄(年龄〉65岁)、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弓上吻合及手术时间〉4.5h等因素相关,经合理处理预后良好。结论高龄、术前合并慢阻肺、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防治,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心电图(ECG)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24例冠脉全部再通,其中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者22例(占91.7%),均为短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当冠脉出现再通后经静滴肝素等 RA 均在12h 内消失。AMI 在静注尿激酶后 ST 段2h内迅速下降50%以上,下壁心梗的 T 波在冠脉再通4~6h 后开始演变,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塞图形。  相似文献   

12.
48例AMI 患者,病后24~72h 内测定血沉,其中11例又测定了病后12h内血沉。结果提示:AMI 后血沉增快出现于病后第2、3d,有42%的患者血沉正常,血沉明显增高者并发心力衰竭、体克、心律失常及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清钾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变化趋势及其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年1月~2001年6月来5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检测其急性心肌梗塞发生12h内、13~24h、25~48h以及48h以后的血清钾浓度,并进行统计学研究,了解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急性心肌梗塞12h内常出现一过性的血钾降低。②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塞部位有相关性,累及右室合并下壁梗塞者低血钾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前壁,组间血钾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下壁及下壁合并后壁梗塞者较少低血钾发生。③血钾下降程度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常伴有低血钾情况,而且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塞部位有相关性,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初期(12h内),伴随低血钾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又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初期的低血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8h内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26例冠心病(CHD)(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者)作对照,并观察AMI并发心律失常的QTd的衍变。结果显示:AMI组有心律失常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及其消失后QTd,与CHD有心律失常者相比无差异,而且CHD有无心律失常QTd无差异。提示AMI心律失常与QTd增加密切相关,QTd可作为预测AMI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郭润霞 《中外医疗》2007,26(18):8-8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首次静脉75~150mg缓慢静推,随后以0.5~1.5mg/min静脉滴注,若控制不满意,间隔30min追加75~150mg负荷量,最多静脉注射达3次,反复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静脉应用3天后改为口服维持.各类快速心律失常控制率2h内为47.6%,24h为66.7%,48h内为85.7%,72h内为90.4%.第一个24h静脉用量为900~2420mgmg.治疗期间4例(9.5%)窦性心动过缓(HR<50次/分=减量后心率恢复到正常.3例(7.1%)血压降低,经用多巴胺后,血压上升正常.3例(7.1%)因反复室颤死亡.大剂量静脉注射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明显,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心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用药需强调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肺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近期研究发现肺炎可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近1/2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出现心血管合并症,且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最高。老年肺炎患者30 d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死率高。肺炎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心肌、冠状动脉及凝血功能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增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律成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8例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随后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静脉用药时间不超过4d。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转复率2h内为44.1%(30/68),24h内为61-8%(42/68),48h内为76.5%(52/68),72h内为91.1%(62/68)。治疗期间,2例出现血压偏低,用多巴胺治疗后血压升至正常;3例(4.4%)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减量后心率恢复正常。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复律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复律成功与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能改善心功能又能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作用,用法及副作用。方法对18例慢性心衰患者,其中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6例,心室颤动2例,静脉注射负荷量胺碘酮,随后以静脉微量泵维持,同时口服胺碘酮,并逐渐减至维持量。观察控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心功能变化和副作用。结果心律失常,7例于用药后24h内得到控制,3例于用药后48h内得到控制,2例于用药后72h内得到控制,3例1周内得到控制,余3例死亡。总有效率83.4%。用药前后LVEF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过程中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静脉炎,1例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用于严重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经静脉用药起效快,同时可口服用药。用药过程中须防治心动过缓,束支阻滞,静脉炎等并发症,尤其要避免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5%—95%,多发生于起病后24h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一过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很常见,利用发生的室性早搏找到其它异常情况即从室性早搏中获得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6例阵发性室上速(PSVT)合并心功能不全、阵发性房颤(AF)伴旁路前传、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速(VT)和室颤患,在心律失常失常发作时或电复律后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75-150mg),继以0.5-1.0mg/min静脉滴注维持,同时口服600-800mg/d,观察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窦律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副作用。结果:58.3%(21/36)在24h内转为窦律,48h内累计69.4%(25/36)、72h内累计86.1%(31/36)快速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1%(31/36)。静脉用药期间PR、QTc和QRS间期无显性改变,4例出现心动过缓,药物减量后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治疗恶心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