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盟(字刻昭)主任医师,系浙江省著名老中医。早年师从秦伯未、余无言、许泮龙诸沪上名医,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创办《中国医药》杂志。薛老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建树颇多。用药不拘一格,于各科疑难危重之症,尤具匠心,屡屡手到病除。笔者有幸随薛老侍诊数年,受教匪浅。今举其治疗脱疽经验述之,以窥一斑。1.揆度病机,本在阳虚肾衰脱疽之名,源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即《灵枢》所谓“脱痈”是也。现代医学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发生,无分男女老幼,年龄以40-50岁以上者较为常见。中医认为,疽发自五脏,属气…  相似文献   

2.
3.
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并发脱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目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且易并发多种病症。许多学者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 ,用中医传统理论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作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加用活血化瘀药 ,治疗糖尿病并发脱疽取效满意。1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 ,糖尿病者多以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为病因 ;以肺燥、胃热 ,肾虚为病机。通过临床观察 ,血瘀作为糖尿病病因不可忽视。笔者认为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 ,血瘀自始至终存在着。病变早期 ,阴虚为平 ,肝肾气阴两虚 ,络脉瘀阻。病变中期 ,阴损耗…  相似文献   

4.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为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在《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可参照本病治疗。  相似文献   

5.
脱疽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致残率较高的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脱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对脱疽近五年的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崔公让,男,60岁,河南漯河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外科学会副主任委负。河南中医学院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河南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持完成《中医药综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共(1978牟)、《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获199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专著有《脱疽》、《实用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  相似文献   

7.
活血利湿法的最早应用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中的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白术、川芎、泽泻、茯苓 )为治疗妇人腹痛方剂。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及应用 ,如《证治准绳》用以治疗臌胀等。在现代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脱疽病人到中、后期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 ,体内水分潴留 ,此与中医之瘀血症和水湿停留症相类似 ,故常采用本疗法治疗。脱疽大体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慢性溃疡等病。中医学认为 ,本病多由于情志内伤、肝肾不足 ,加之寒湿外侵、阳气被遏、经络痹阻 ,血脉运行不畅所致。活血化瘀法为本病的…  相似文献   

8.
童园园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1007-1007
脱疽又名“十指零落”,现代医学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慢性瘀血性疾患。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冷剧痛、肢端坏死、趾(指 )节脱落。祖国医学早有记载 :如在《灵枢·痈疽》篇中就有“发于足趾名脱疽 ,其状赤黑死不治 ,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 ,不则死矣”的论述 ,且明确提出 ,只能手术治疗。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对 30例脱疽患者 ,采用了活血化瘀疗法进行医治 ,大大降低了手术率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多为 2 0~ 40岁的青壮年 ,年龄最大的 84岁 ,最小的 18岁 ;病程最长的 …  相似文献   

9.
荣莉  王巧萍 《新中医》2002,34(1):69-71
脱疽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多种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不通而导致的趾(指)脱落坏死性疾病,中医在治疗脱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近10年来中医治法及选方用药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其治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蒋希林 《北京中医》2001,20(4):53-53
脱疽,现代医学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进行性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是以疼痛严重为其特征,最终导致肢端坏死.  相似文献   

11.
结合病案介绍杨继荪采用益肾清肝活血法、活血通络渗湿法、祛痰泄热化瘀法、益肾补心活血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温通散对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惠群  樊建开 《河北中医》2004,26(10):727-729
目的 观察温通散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的疗效 ,并探讨其改善患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  5 4例 2型糖尿病早期肢端病变患者在内科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30例外用温通散水煎剂泡足 ,对照组 2 4例予高锰酸钾稀释液泡足 ,共治疗 3个月 ,观察 2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肢端感觉、疼痛、皮温诸症和踝 臂血压指数、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下肢动脉内膜、血流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温通散对于防治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尤其对改善临床症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对激素敏感但极易复发,反复发作后可能对激素依赖或耐药,从而影响预后。MCD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腰痛”“癃闭”之范畴,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MCD方面,杨霓芝教授有着深厚的造诣,使用中医药改善MCD患者中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疗效,配合激素治疗,可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对中医证候微观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证"的整体性、模糊性、动态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特点,又使得中医"证"通过现代实验室检查所得到的单一理化指标缺乏足够的特异性。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医学由还原论思维走向了整体思维,也使得中医的理念有了数理化的可能。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证候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在动物证候模型及中医"病证结合"的研究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及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杨霓芝教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治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7.
史同霞  王学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515-1518
失眠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主要病位在心脑。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失眠,首先要辨虚实。虚证属于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实证为实热内结或痰热内扰或瘀血阻滞等。当然,失眠的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为其基本治法,常用中药为酸枣仁、夜交藤、百合、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等。  相似文献   

18.
邓少伦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05-1207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临床疗效与体会。方法:随机选择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2个场所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213例高危易感人群给予西医西药防治,观察组49例患者、283例高危易感人群给予中医药防治,观察两组疗效及预防效果。结果:两组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均100.00%,观察组治愈率87.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98%,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0.58±0.17)分较对照组(2.17±0.33)分降低更为明显,观察组自开始治疗至发热开始下降、发热完全消退、腮腺肿痛消退1/3、腮腺肿痛完全消退等所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预防成功率100.00%优于对照组的9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可预防高危易感人群发病,迅速缓解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医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救治作用,为将来中医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之时提供科学、有益的借鉴。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5.12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地震重灾区部分区域因灾致伤、致残群众进行回访。结果北川、安县、江油、平武4县市共收回993例,其中软组织损伤、扭挫伤649例,骨折262例,头皮裂伤27例,胸外伤、脑外伤、复合伤55例。接受中药治疗245例,针灸治疗114例,西药治疗6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517例,西医综合治疗55例。结论中医药在5.12特大地震紧急救治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软组织损伤、扭挫伤在治疗上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