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77年10月,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的协助下,在北戴河召开了肾炎座谈会,为我国肾脏病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恰逢北戴河肾炎座谈会30周年纪念,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于2007年8月2日至5日在北戴河召开纪念北戴河肾炎座谈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探讨会。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提高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有是证,用是药”,所以,辨证更是论治的重要依据。那么,现代西医所称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下简称慢性肾脏病,chrione kidneydisease,CKD),中医如何认识、怎样辨证?近现代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至少在1977年的北戴河肾炎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中华肾脏病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7年8月4日在北戴河召开。本届编委会由《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各位编委书面意见,兼顾编委的覆盖面,会商第七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经中华医学会审核、批准后成立。  相似文献   

4.
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及其治疗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主要的死亡原因。LN需要透析治疗者,通常被认为是终末期肾脏病,有不少医师认为已属不可治性,因而不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然而,我们临床研究发现,很多LN尿毒症并不等同于终末期肾脏病,经积极治疗,可逆转其尿毒症,有的甚至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正确认识LN尿毒症,并予以积极治疗,是挽救病人的关键。 1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及其形成机制 1991年我们在国内首次对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进行了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5.
时值《中华肾脏病杂志》创刊20周年,编辑部邀请我写点东西,我的心情很不平静。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成立于1980年,第一届主任委员是德高望重的王叔成大夫。当时由我和陶斯亮同志担任分会秘书。由于经常往来于王叔成大夫、李士梅教授等老一辈肾脏病学家之间,我受益匪浅。相对心血管内科等其他分会而言,肾脏病学分会算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学会刚成立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6.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儿童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1995年全国儿科肾脏病协作组总结2 315例肾活检资料分析中本病变占36.4%。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亚太地区肾脏病会议纪要第五届正大地区肾脏病会议于1992年12月9至13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约400余人,就肾脏病的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肾小球疾病是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报告认为急进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Ig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30%~50%的患者在10~20年后,将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1]。队列研究表明,蛋白尿、高血压就诊时肾功能是影响Ig AN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于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阻断RASS被认为是治疗CKD基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肾小球肾炎(GN)与免疫有关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初,但到50年代才通过免疫荧光检查得到证实。Germuth和Dixon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发兔产生血清病性肾炎,开创了实验性肾炎的研究。后来人们不仅能复制出许多与人类肾脏病免疫发病机理相似的动物模型,而且对肾小球损害的机理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近20年  相似文献   

10.
正蛋白尿临床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中。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长期流失蛋白尿可致慢性肾衰竭,因此积极控制蛋白尿,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有重要意义。西医治疗包括,非免疫治疗及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降压、降脂、降糖、抗凝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免疫治疗则包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但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且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近几年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