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分泌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单克隆抗体1D_1、1C_2和1D_6细胞株,连续传代11个月,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这3株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与M_1、M_3、M_4、M_5型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正常人白细胞也呈阴性反应,说明单克隆抗体有很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分泌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单克隆抗体1D_1、1C_2和1D_6细胞株,连续传代11个月,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这三株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病人的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1、M_3、M_4、M_5型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与正常人白细胞也呈阴性反应,说明建立的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型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3株分泌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M_2型单克隆 抗体McAb 1D1,1C_2和1D_6细胞系,连续传代11个月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3株均分泌IgG_1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3株分泌的McAb与急非淋M_2型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与急非淋M_1、M_3、M_4、M_5型病人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正常人白细胞呈阴性,McAb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化方法及EUSA测检研究抗人白细胞单克隆抗体1C34-5与正常及肿瘤细胞组织的反应性,发现1C34-5仅与正常的白细胞和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反应。在所观察的1例毛细胞白血病、10例恶性淋巴病,2例何杰金氏病的肿瘤组织均与1C34-5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而31例各种不同类型非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均为阴性反应。浸润到肿瘤细胞间或邻近部位的淋巴样细胞也为阳性反应。此抗体在辅助鉴别形态学难以区分的小圆细胞癌和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中,将有一定意义。此外也为观察判断转移癌细胞分布及浸润程度,以及宿主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可检测登革病毒1~4型NS1抗原的ELISA检测法,为登革热的早期快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分泌表达登革病毒2型重组非结构蛋白NS1,以此为抗原免疫BABL/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培养、间接ELISA筛选和亚克隆,获得能稳定分泌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可检测1~4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从登革病毒2型NS1重组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NS1)中获得了大量纯化的登革病毒重组NS1蛋白;经免疫小鼠、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及3次亚克隆后,最终获得2株能高效分泌抗登革病毒NS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D7B6B4和2D10E2F6,间接ELISA显示抗体效价高达1∶8000~1∶16000;ELISA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其所分泌的抗体与1~4型登革病毒及其重组NS1蛋白均有特异性免疫反应,为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两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2a亚类;初步建立了检测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论成功研制出两株能高效分泌抗登革病毒NS1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初步建立了可检测1~4型登革病毒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  相似文献   

6.
王志友  史良如 《免疫学杂志》1997,13(2):116-118,139
用Null细胞系Reh细胞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NS-1融合,运用人肾脏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进行了筛选,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IgG1亚类抗人普通型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CALL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即Wu174。文中叙述了对单克隆抗体Wu174特异性的鉴定,并对其初步应用价值和抗细胞性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鼠抗人FL单克隆抗体(mAb)以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以人FL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FL为免疫原,采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取分泌抗人FL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mAb亚类,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mAb,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mAb,MTT法检测mAb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和HL-60生长的影响,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抗人FLmAb的杂交瘤,命名为3C2、3C6和8D10。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3株mAb均属小鼠lgG2a亚类。3株mAb分别识别白血病细胞U937和HL-60上表达的FL分子。将3株mAb分别加入共表达FL/Flt3的U937和HL-60细胞的培养体系中,MTT法检测显示,3C2、3C6和8D10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P〈0.05)。Annexin V/PI染色FCM检测细胞凋亡,3C2和8D10均能增加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3C2、3C6和8D10是3株功能性抗FLmAb,对于研究FL/Flt3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p53基因P1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中p53基因P1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探讨p53基因异常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paⅡ、EcoRⅡ、BstNⅠ酶切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分别使用酶切后产物及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电泳后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内观测电泳条带及摄像;部分标本的电泳条带经凝胶回收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第一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8.7%,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分别为45.5%、35.0%。正常对照标本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的异常甲基化。p53基因甲基化情况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与正常人之间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甲基化与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其中,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①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p53基因第一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的甲基化;②p53基因第一启动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可发生异常甲基化,两者之间发生甲基化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③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肝脾淋巴结肿大有显著差异,但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尚不能确定,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伴有t(8;21)易位、4号三体和寡原始细胞的白血病.初诊时患者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显示14%的原始细胞和涉及三系的病态造血改变,确诊为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骨髓中期细胞G和R带染色体分析揭示其核型为46.XX,t(8;21)(q22;q22)/47,idem. 4/46.XX。3个月后转化为M2型白血病,化疗未获完全缓解.最终死干败血症。结合文献中的10例伴有t(8;21)易位和寡原始细胞的白血病,对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作了简要讨论,指出该类疾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更象原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而非真正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故应尽早给予强烈化疗。  相似文献   

10.
用本室建立的1株抗人骨肉瘤组织的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2G10进行ABC法染色,对骨肉瘤和20种其它肿瘤组织,以及20余种正常人体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发现除了对部分骨源性肿瘤,尤其骨肉瘤有阳性反应外,对其它肿瘤均显示阴性反应;与正常成人以及胎儿的相应组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ucleostemin(NS)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6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nucleostemin基因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 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P<0.05),ANLL中M2、M3、M4、M5患者nucleostemin表达进行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nucleostemi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和外周血白细胞数无明显相关(P>0.05),nucleostemin 基因高表达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CR)率低于低表达的患者(51.3% vs 83.3%,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达完全缓解者nucleostemin呈低表达,nucleostemin持续高表达或下降后又上升的患者呈现难治及复发。结论:Nucleostem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疗效评价及监测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报告4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结果核型异常总检出率为44.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8.3%、38.7%。核型异常表现主要为数目异常,数目异常15例,结构异常3例,结构、数目均异常1例。1例M_2Ph染色体阳性。分析核型与疗效的关系,发现ALL诊断时染色体众数>50、超二倍体的病人预后并不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细胞色素P450 CYP1A1和CYP2D6的多态性基因型在湖南地区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白血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及PCR-RFLP技术分析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结果 CYP1A1和CYP2D6基因的野生型、杂合突变型及纯合突变型的分布频率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携带一个突变等位基因型的个体患白血病的风险与相应野生型携带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组的CYP1A1杂合突变型与CYP2D6杂合突变型的联合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单独的CYP1A1或CYP2D6基因的多态性变异与白血病易感性不相关;CYP1A1杂合突变与CYP2D6杂合突变的联合基因型增加患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用尿素抽提及DE_(3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从牛大脑白质中提取GFAP,经鉴定具理化性质符合文献报道。用提取的GFAP免疫BALB/c小鼠,经杂交瘤技术,获得稳定分泌抗GF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G_1,染色体众数为68,属小鼠IgG_1亚类,免疫印迹试验时仅与GFAP起特异性反应,ABC免疫组化显示AG_1单抗与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肿瘤呈阳性反应,而与非胶质细胞及其肿瘤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8号染色体三体38例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在血液病尤其是髓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对38例染色体核型为8三体的患者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 38例患者中32例为髓系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占84.2%,17例单纯的中8三体患者中14例为髓系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82.4%);髓系疾病8三体的发生率高于淋系疾病(5%比1.3%),而8三体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6.1%比2.4%),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亦高于其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5%比13.2%);17例患者核型为单纯8三体,其它21例同时伴其它异常,主要有t(9;22)、 22、t(15;17)、 9、 11、i(17q)、 19、 21、 12、5q-、-15、1q-等;FISH检测10例单纯8三体患者,结果均为阳性;10例化疗的急性白血病,7例获得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细胞为主型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1例),3例未获缓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1例)。结论 8三体可能在恶性血液病尤其是髓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8三体可能与单核细胞的分化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分泌抗EPF(Early pregnancy factor,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纯化单抗并鉴定。方法用本实验室已纯化的早孕和肿瘤源性:EPF作为抗原刺激Balb/c小鼠,用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融合,经4次克隆化,获得可稳定分泌抗EPF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注入Balb/c小鼠腹腔制备腹水型单抗,Proteirr-A亲和层析纯化,SDS电泳和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纯化结果。结果融合后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EPF抗体的细胞株(C3D11),克隆化后,获得稳定分泌抗EPF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将增殖后的细胞注射Balb/c小鼠腹腔获得腹水型单抗,以亲和层析法纯化,SDS-PAGE分析显示纯化后去掉了大部分杂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抗体纯度较高,与抗原匹配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EPF单克隆抗体为特异性抗EPF抗体。  相似文献   

17.
神经微丝的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羟基磷灰石吸附洗脱法,从牛脊髓中分离神经微丝(NF)。用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为72K,164K及195K,负染电镜可见直径为8-10nm的丝状结构。以此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NS1细胞融合,获得了一株持续分泌抗NF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N_1。其染色体众数为91,所分泌抗体属IgG1亚类。免疫印迹表明此抗体为NF195特异性。免疫组化显示该抗体具有神经纤维特异性,对神经原胞体及非神经组织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杀虫剂西维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制备特异性的西维因单克隆抗体。方法 合成了西维因的半抗原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将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共价偶联分别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再将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一株分泌西维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析该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并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了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及其与西维因的亲和性和特异性。结果 杂交瘤细胞的平均染色体数目为98条,它分泌IgG1亚类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与西维因的亲和性较高(IC50=52ng,mL)而与西维因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很小。结论 本实验成功的制备了西维因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其ELISA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号染色体异常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出7号染色体异常患者32例,占7.8%;其中-7/7q-19例(59.4%),t(7;11)3例(9.4%),其他为少见的7号染色体改变der(7), 7,t(2;7),t(5;7),t(7;9),t(7;8),dic(1;7)。-7/7q-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其中M0、M1、M2型的-7/7q-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患者中20例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t(9;22)伴-7, 8,-5。30例进行正规化疗的患者,11例缓解,缓解率低于同期急性白血病的总缓解率(36.7%vs65.8%);伴-7/7q-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低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5%vs55.6%);伴-7/7q-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差异(57.1%vs77.8%),但缓解的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于短期内复发。伴其他7号染色体异常的11例患者仅4例缓解。结论-7/7q-是7号染色体异常中最为常见的核型改变,且多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0、M1、M2型,并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关;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35例成人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检查,结果表明血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化学符合MIC分型达91.43%(32例),单克隆抗体(McAb)除M2、M4各一例显示M1、M2外,另一例ALL显示HLA。其余诊断全符合。染色体检查:核型或数目异常为71.43%,Ph染色体也可见于ALL、HLA及M2。9例M2中有5例发现t(8;21),1例染色体正常。另一例M1也显示t(8;21),M23例及Msb1例可见t(5;17),另一例可见del(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