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应用三种细胞角蛋白(HK_2,K_(12),K_(27))单克隆抗体(McAb),对泪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角蛋白HK_2-McAb可使实体状,管状排列的肿瘤细胞显示阳性:K_(12)-McAb可使肿瘤间质中粘液样细胞及纤维样细胞显示阳性,阳性率均为94.1%。而K_(27)-McAb反使肿瘤中小部分鳞状细胞样化生区显示阳性,且阳性率低仅为32.4%。我们认为:角蛋白HK_2及K_(12)是较好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的标记物,而角蛋白K_(27)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细胞角蛋白多克隆抗体(K-PcAb)及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K-12McAb,K-27McAb)作PAP法对115例恶性肿瘤进行检测。结果K-PcAb及K-12.27McAb鳞癌阳性率为97.72%,K-PcAb及K-12McAb腺癌阳性率为88.64%,K-FcAb,K-12,27McAb对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均为阴性。说明细胞角蛋白可作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标记性蛋白。K—27McAb经44例鳞癌检测在石蜡切片时,阳性率达97.72%而66例非鳞状上皮性及间叶源性恶性肿瘤的检测均为阴性,因此可用于对他们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neoplasms,PEComas)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EComas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腹膜后恶性PEComas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组织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间质富于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HMB45,melan A及Desmin阳性,上皮膜抗原和vimentin局灶阳性,CgA,Syn,S-100,CD117,CD34,细胞角蛋白,calretinin及inhibin均阴性。结论:腹膜后PECom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应与腹膜后其他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5例PEComa患者的存档蜡块、病理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或EnVision法)检测相关免疫标志物,同时以多种肿瘤进行对照.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5例PEComa中TFE3基因的易位及扩增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年龄21 ~61岁(平均43岁),男女比例为1∶1.3.22例为肝脏和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由成熟脂肪组织、梭形或上皮样平滑肌细胞和特征性的厚壁血管组成;3例为肝肾外PEComa,形态与经典AML有明显区别,肿瘤由单行性上皮样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片状、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5例PEComa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均呈强阳性(100%,25/25),HMB 45、Melan 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阳性率分别为80% (20/25)、88% (22/25)和88%(22/25),阳性瘤细胞占所有瘤细胞的百分比平均值:cathepsin K为90%、HMB 45为36%、Melan A为41%、SMA为35%.TFE3在肝肾AML中全部阴性(22/22),而在肝肾外PEComa中均为阳性(3/3).经FISH证实25例PEComa均不存在TFE3基因融合或扩增.结论 肝肾外PEComa的组织学形态与经典AML有明显区别,其发病与TFE3蛋白高表达关系密切,可能为独立的PEComa分子亚型.cathepsin K在PEComa中阳性率高,敏感性优于HMB 45、Melan A和SMA,可用于PEComa与其他常见的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均为老年患者,以颈部包块就诊,其中1例伴有地方性甲状腺肿。镜下显示,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的核仁,部分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含有红细胞的空泡或小管腔形成。除实性区域外,可见内衬上皮样瘤细胞的不规则性血管腔,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这些管腔结构,特别是在HE染色达CK8和Tg。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光镜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均支持瘤细胞具内皮细胞分化,应被视为甲状腺肿瘤中一种独立的病理学类型,而不应笼统地归入到未分化癌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MYB蛋白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16例泪腺ACC、20例泪腺非ACC,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检测泪腺ACC中MYB蛋白表达和MYB基因易位,分析泪腺ACC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泪腺ACC患者年龄为19~74岁,平均49岁,男女比为5:11,肿瘤最大径0.8~4.5 cm,平均2.6 cm。肿瘤组织主要由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形成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筛孔内可见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并可见神经侵犯。病理学分级Ⅰ级5例,以管状或筛状结构为主,无实性成分;Ⅱ级9例,管状、筛状和实性成分均有,且实性成分≤30%;Ⅲ级2例,管状、筛状和实性成分均有,且实性成分 30%。免疫组化法检测MYB蛋白的阳性率为100%(16/16),其中强阳性5例,中等阳性11例。FISH检测MYB基因易位的阳性率为87.5%(14/16),其中2例FISH检测阴性者免疫组化均为中等阳性。结论 泪腺ACC易在眼部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MYB蛋白在泪腺ACC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MYB有助于泪腺ACC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叶状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CK,EMA,S-100蛋白,SMA,Vim,Des,MG,CD34,CD99,CD117,PR,HMB45)对1例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与5例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各1例,恶性3例)做比较性观察。结果 乳腺管周间质肉瘤(上皮样型)有独特的镜下图像:①显著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绕导管或小管的上皮肌上皮层呈间质性增生,无叶状结构;②组织学模式有袖套状、花冠状、菊形团状、结节状、融合结节状和片状浸润;③瘤细胞形态有:多角形(大、小)、柱状和梭形。多角形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0~30个/10HPF,个别区域达6个/1HPF),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在浸润灶内见肿瘤性坏死;④瘤细胞Vim弥漫阳性、EMA灶性阳性、CD99和CD117灶性弱阳性、CD34少数阳性,CK、SMA、S-100蛋白、Des、MG、PR、HMB45均阴性。5例叶状肿瘤均具备叶状结构、间质过度增生、细胞密集(异质性分布)、核分裂象2~10个/10HPF等诊断要素。在3例恶性叶状肿瘤中,2例有极少的上皮样袖套状病灶,2例有梭形细胞袖套状病灶。结论 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纤维上皮肿瘤亚型,它可能是恶性叶状肿瘤的最早期病变,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多无症状,光镜下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透明或嗜酸,无脂肪组织及异常血管;免疫表型;HMB45阳性,SMA及vimentin部分阳性,desmin少数阳性,S-100蛋白弱阳性,cytokeratin及AFP阴性,CD34血管内皮细胞阳性。结论: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极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组织起源至今不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特殊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N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复习31例PEComa-NO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光镜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分析预后资料.2例为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2例为剖腹探查活检标本,其余27例为手术切除标本.结果 ...  相似文献   

10.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7例子宫E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ETT发病年龄31~45岁(平均37.6岁),距前次妊娠6~216个月(平均94个月),临床表现闭经和阴道不规则流血。大体上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直径0.5~10cm,镜下显示典型的上皮样瘤细胞巢、"地图样"坏死、"血管瘤细胞套样"结构,4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免疫组化:CK18、CD10、p63均呈阳性,hPL、PLAP、CD146、hCG、inhibin部分病例灶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5%,p53阳性率4例5%。结论 ETT是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绒毛膜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需与子宫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宫颈鳞癌及其它滋养细胞疾病等鉴别,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消化道内169例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形态学观察,确诊113例胃肠道间质瘤。结果 肿瘤多见于胃,临床常见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70例,上皮样细胞型10例,混合细胞型33例。相对良性33例,交界性26例,恶性54例。免疫表型:CD117阳性112例,CD34阳性102例,阳性率分别为99.1%及90.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以胃内多见;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例子宫PEComa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透明至嗜酸性,间质血管丰富,其中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并见出血、坏死。免疫表型:3例HMB-45阳性,2例SMA、Caldesmon阳性,Melan-A、TFE-3、desmin、CD10、CD117和S-100蛋白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30%。随访4~55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子宫PEComa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抗桥粒DsemoplakinⅠ单克隆抗体,采用多重PAP及多重PAP+ABC法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借以显示常规石蜡切片中的桥粒多肽DPI抗原,并结合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对上皮性肿瘤中DPI的表达情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阳性染色呈弥漫颗粒状或包涵体样形态分布在瘤细胞浆内,多数上皮性肿瘤中与Keratin及EMA染色结果一致,部分Keratin和EMA阳性肿瘤中也有表达。间叶组织及其肿瘤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NECs)的形态特点及增殖与凋亡状况,以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方法: 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标本79例,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8例,恶性41例,正常卵巢组织22例作对照,采用嗜铬素A(Cg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Cs,并进行CgA/Ki67及TUNEL/CgA双重染色,观察NECs的增殖与凋亡状况。 结果: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NECs的阳性率、分布范围及染色强度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ECs形态多样,具有神经元样突起,延伸到毗邻细胞或基底膜,NECs之间亦有突起相互接触。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Cs均呈TUNEL染色阴性,部分细胞Ki67染色阳性。 结论: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NECs与肿瘤细胞一样可增殖,但不发生凋亡,其分泌产物可促进周围非NEC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5.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5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能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16.
桥粒斑蛋白Ⅱ(DPⅡ)是一种新的上皮和上皮性肿瘤标记物。我们应用针对石蜡切片的抗DPⅡ单抗和抗细胞角蛋白(CK)单抗对217例肿瘤作了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在163例上皮性肿瘤和双向分人的肿瘤中,147例表达DPⅡ,占90.7%,92例表达CK,占56.4%,CK阳性染色全部位于细胞浆内,DPⅡ阳性染色则同时分布在细胞交界面上的细胞浆中,其他53例不含桥粒的肿瘤均无DPⅡ和CK表达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了2例罕见的上皮样血管肌脂肪瘤(AML),具有显著的硬化间质。2例中年女性患者,无结节性硬化症临床病史。例1发生在肾皮质,直径2cm,例2为肾旁腹膜后肿瘤,直径13cm。2个肿瘤由片状或巢状多角形上皮样或短梭形细胞组成,一致的圆形至卵圆形核,胞质嗜酸性,其间伴有束状透明变性的硬化性间质。例2肿瘤内有小区域看似成熟的脂肪细胞。免疫组化显示2例上皮样肿瘤细胞actin和desmin广泛阳性,MART-1阳性,2例硬化性间质束内有散在HMB-45阳性的细胞。而上皮样肿瘤细胞HMB-45实质上是阴性。作为上皮样血管肌脂肪瘤的亚型或硬化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作者报道的2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技术对4例恶性PEComa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32~65岁(平均50岁)。肿瘤部位:纵隔1例,阔韧带1例,回肠1例,结肠1例。肿瘤最大径6~18 cm(平均10.75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大部分为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空泡状、嗜酸性;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4/4)、Melan-A(3/4)、Cathepsin K(4/4)、α-SMA(4/4)和H-Caldesmon(3/4)阳性;desmin(2/4)和CKpan(1/4)部分阳性;Ki-67增殖指数1%~30%。分子病理检测:例1和例4均未检测到C-Kit及PDGFR-α基因突变信号。结论恶性PEComa诊断依赖于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8例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5~54岁(平均45岁).临床上表现为深部软组织内缓慢性生长的肿块,其中大腿/臀部3例,右上臂/肩部2例,胸壁和背部2例,小腿1例.大体上,肿块呈结节状,境界相对清楚,直径2.0~10.5 cm(平均6 em),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或有弹性.组织学上,肿瘤由形态一致、小至中等大的圆形或多边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多呈单个或狭窄的条索状排列,夹杂于大量嗜伊红色、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之间.部分区域中也可排列成巢状、片状或腺泡状.高倍镜下,瘤细胞的胞质透亮或嗜伊红色,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也少见(<1/10HPF).另在2例肿瘤的局部区域,细胞密度明显增加,核有显著的异型性,核分裂象也易见,类似经典的纤维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灶性或弱阳性表达上皮膜抗原,不表达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HMB45、肌动蛋白、结蛋白、CD34、bcl-2、CD30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标记.随访6例,3例复发,1例发生肺部转移.结论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是纤维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尽管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也少见,但肿瘤可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临床上应视为一种低至中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处理,组织学上则应注意与一些具有上皮样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上皮性标记物在人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实肺小细胞癌的上皮特性,以上皮性标记物角蛋白(KT,细胞角蛋白(CKT),上皮性膜抗原(EMA),分泌成份(SC),糖脂类抗原(SLX)、糖脂类抗原(SLEA)、癌胚抗原(CEA)等用于本实验中。人肺两型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和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这些抗原,显示其上皮性分化的特性。根据抗原的阳性率和在细胞内存在形式不同,提示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在生物学和组织学上更类似于腺癌和鳞癌的特征。上皮性膜抗原是小细胞癌较理想的标记物,而联合应用这些标记物能够增强诊断的准确性及评价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