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健 《中国药业》1999,8(7):54-54
《实用中医学》记述:“目前全国药用的冬葵子都是苘麻的种子,不是冬葵的种子。”笔者亦发现,长期以来市售及药用的冬葵子.多为同科植物苘麻的种子。现国内很多教科书也将二者混为一谈、如《中药方剂学》曰:“冬葵子(苘麻子)”;权威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曰:“芮麻子(冬葵子)。但考诸本草,冬葵子始载件侦本草经》,而南麻于始载《唐本草》,其后历代本草均将二者单列,并不相混,其临床效用亦不相同,辨析如下。1名称鉴别冬葵子(《神农本草经》),又名葵(《诗经》)、葵莱(《说文》)、冬葵莱(《救荒本草》)、滑菜…  相似文献   

2.
历代本草有关九香虫的记载较多,但描述较为简略,且部分混淆品与其形态相似,导致目前九香虫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深入开展九香虫的本草考证。目前九香虫野生资源骤降,人工养殖规模尚未形成,亟待寻找新药源。本文通过查阅历代中医药典籍、炮制规范,结合现代研究,对九香虫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炮制沿革进行系统的考证,对九香虫混淆品的药用价值进行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古籍中所述九香虫可能是蝽科多种形似昆虫的统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是历代中药九香虫主要来源物种;九香虫历代药用以壮阳,治疗膈脘滞气为主;同时其炮制方法多样,包括净制、焙、清炒、酒炒,但各省市炮制规范在清炒、酒炒方法上存在较大出入,需进一步规范炮制工艺,确保药材质量。文献记载和药理研究均表明,九香虫部分混淆品功效与其相似,具有成为九香虫新药源的潜力。本文可为九香虫的开发利用与炮制研究提供依据,有利于九香虫混淆品药用研究,提高资源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中药大戟为泻水逐饮要药,由于具有毒性,历代医家用之谨慎。但现在市场上大戟的主流品种与古代所用大戟的品种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多数医生并不知晓,如还以本草所载大戟的功用、疗效、毒性作为处方依据,极易产生用药的偏差。现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大戟品种及混淆的品种做一辨析,并对其变化的原因作一探讨,以减少用药偏差。  相似文献   

4.
我国幅员辽阔,中药品种众多,产区广泛。由于历史上本草文献记载不一、地方用药习惯不同、现代医药学分科过细和医不通药等原因,导致中药应用中存在着品种混乱、名实不符的现象,影响了中药的疗效和信誉。蓼大青叶与大青叶及两种常见的地区习用品在临床中就极易混淆,使用中须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通过对麦冬的名称、基原、产地等进行本草考证,明确麦冬入药的历史沿革,澄清麦冬入药品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资源调查及现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从历代本草记述来看,麦门冬的别名虽多, 但并未流传成常用名。药材名只有“麦门冬”和“麦冬”。根据本草记载的麦门冬主要产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药用情况,可以初步推断历代本草记载的麦冬主要产于我国浙江建德,四川绵阳,湖北襄阳及周边地区。麦冬与山麦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基本类似。在中医临床上倾向于等同入药。结论:鉴于古今麦冬药用习惯、现代化学与药理研究基础和中医临床实际,麦冬和山麦冬能否参照寥科植物掌叶大黄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 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 Coptisteeta Wall.等常用中药,作为中药多来源品种对待可进一步磋商讨论。  相似文献   

6.
几种全草类中药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惠红 《淮海医药》2009,27(3):258-258
中药混淆品种是指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地区用药习惯不同而致药材名同物异;或因性味功能相近,或因药材外形相似而互相混用。中药混淆品种与正品来源不同,在化学成分和功能方面多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中药混淆品种的存在,势必影响中医用药的准确、安全和临床疗效,有时还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5种全草类中药及其混淆品种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浩  曹雷 《中国药业》2000,9(2):43-44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药检工作的经验,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到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现分析如下。1历代本草摘述不尽详细,造成后人揣测 历代本草著作,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加上古人只靠个人经验来描述中药的形态、色味、产地、生长环境,不可能把一种中药品种来源、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以及经验鉴别等描写得详细清楚,都是在发展中逐步认识并加以补充而完善的。后人在学习和使用时,很难从文字上来区别一些生长形态相似的品种。例如,透骨草始见于《救荒本草》,但据所述图形,应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并非本品,《本草纲目》记载有…  相似文献   

8.
中药品名混乱,临床误用现象十分严重。这是由于中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产地杂乱,历代本草典籍记载不统一,各地方言误传和用药习惯差异,医师任意简化、或以别字代替等原因导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现代著作收载药物时,必须与《中国药典》统一命名,对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应对其来源和商品名进行考证,正本清源,以正其名。其次,严格统一临床处方药名,处方中禁止应用别名、异名和简化名称。同时,医生处方时杜绝使用错别字、白字和谐音字书写药名。另外,中药调剂人员配方时,发现药名不规范要及时退给处方医生更正,切忌习惯应付或凭经验调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与常山相似名称药材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方法 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等相似名称的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常山等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对名实不符的异物同名品,要根据它们本身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首先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按照本来固有的药名和药性功能去应用,即“统一药名”的原则是“一物一名”,使其标准化,以避免因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错用.结论 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属于不同的药物品种,为保证安全合理用药,在中医临床及中药材流通领域对此六种药材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其用,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10.
禹余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历代本草文献均有收载.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存在严重的同名异物、名实混淆的现象.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笔者对该中药的基原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对败酱草及其混淆品的品种、基原和标准进行整理。方法: 对历版《中国药典》、全国各省市的地方药材标准及饮片炮制规范进行梳理,按照药材名称、植物来源、药用部位逐项分析。结果: 败酱草混淆品主要为苣荬菜(北败酱)和菥蓂(苏败酱),全国各地方标准中存在名称混淆、植物来源混乱和药用部位不一致等情况。结论:本文对收载败酱草及其混淆品的全国法定标准进行了整理、比较和分析,为败酱草的规范化生产、检验及正确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茱萸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效。鉴于历代医药学家对山茱萸药用部位颇有争议,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山茱萸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内容进行本草学考证,为确保含有山茱萸的经典名方能够精准用药以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山茱萸从古至今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最早产于山东、陕西一带,后延伸至河南、浙江等地大量栽培,现商品多以浙江所产品质为佳。山茱萸最初应是以全果实入药,但由于“核能滑精”说的影响致使山萸肉(去核之果肉)成了历代主流品规,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2种规格均存在,应根据患者类型辨证使用。山茱萸在历代本草、医学典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也较多,但主流品种为山茱萸生品和酒萸肉。此外,山茱萸性味也从最初“味酸,平、微温无毒”演变为“味酸、涩,性微温”,历代用药剂量更是与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出入较大,建议临床医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患者及病证类型,选择合适的经方剂量,以最大限度保证山茱萸应有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些常用中药中出现了伪品、混淆品。其原因主要有:(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以丝石竹的根冒充桔梗,以参薯的块茎冒充山药等。(2)一些名称相近、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的混乱。如以滇枣仁冒充酸枣仁,川射干冒充射干等。(3)有意作假,如用其他动物的皮熬制的胶冒充阿胶等。中药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用药疗效,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害患者。笔者就中药阿胶从来源、性状等方面进行真伪鉴别,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药葎草进行本草考证,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历史参考,也为进一步挖掘其新的药用功效提供线索。方法:以“葎草”“本草考证”“地方标准”“药性”“功用”“Humulus scandens.(Lour.)Merr.”“Materia medica”“Local standard”“Medicinal properties”“Function”等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0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历代本草典籍。比较葎草在11个地方标准中质量标准内容的差异,从其名称、产地及采收、形态、药性、功用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与结论:葎草以“勒草”为药名首载于《名医别录》,此后基本以“葎草”为通用药名;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为蔓生草本植物且生长分布广泛,采收于夏、秋二季;植物形态描述及绘图表明,葎草无混淆品且与《中华本草》记述基本一致;药性方面主要为“性寒,味甘、苦,入肾、肺经”;主要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退虚热的功用,可治疗淋症、小便不利、虚热烦渴、肺痈、热毒疮疡、止泻止痢等,其外敷还可治虫蛇咬伤。本研究对葎草进行的本草考证可为国家制定该药材的中药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开发其新功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官桂的名称值得提出来与同道们商榷。中药官桂(《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与肉桂(《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不是同一物。但由于历代本草及部分教材刊载的官桂与肉桂为同一物之原因,致使现在临床上在使用这两种药材时,常常混淆不清,官桂当肉桂用,肉桂当官桂用。  相似文献   

16.
巴戟天与其混淆品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又名:鸡肠风、三蔓草、不凋草、三角藤。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能,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由于其功效强、应用广、用量大、供应紧。因此市面上混淆品经常出现。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正品与其混淆品的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本草图经》中记载的白棘进行本草考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对白棘的名称、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功效主治和药图进行分析后,发现白棘又名棘刺、棘针、赤龙瓜,是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的棘刺,与易混淆的枸棘和颠棘并非一物。该结果为白棘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大新 《海峡药学》2005,17(4):97-99
通过对本草文献的分析和有关基本植物的辩识,结合相关药理毒理的研究。对长期以来木通品种混用的状况作一回顾,以期重视中药品种名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蚤休和拳参自古代以来便常常混淆,近年来虽有人著文从本草学上加以考证,并证明其为两种不同科属的中药材,中国药典一部(1990年版)和《中药志》也分别以重楼和拳参收载。但根据我们的实践和对药材商品流通情况的调查,目前两种药材仍然存在着混乱现象。由于品种混用致使在用蚤休制作针剂过程中也因不当地用拳参充蚤休而使生产工艺存在着一定困难,拳参中大量鞣质不能清除,注射时患者产生疼痛。而市场出售的蚤休,不少地方以拳参代替。1960年曾有人对其混淆原因从本草学上探索,但亦未能从药材的使用及流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叶淑静 《海峡药学》2008,20(11):67-69
为了阐明佩兰和泽兰用药混乱的原因,对佩兰和泽兰进行了本草考证,以进一步对佩兰和泽兰及混淆品的来源、性状作简要比较,使之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