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帕金森病(PD)患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的脑电图特点,探讨PD患痴呆与脑电活动的关系。方法:将经临床确诊的PD患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分别作脑电图(EEG)描记,结果:痴呆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0.01);痴呆程度与EEG异常程度有关,痴呆组EEGα波低波幅,低波率,低指数及有泛化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痴呆组异常EEG快波(β)与慢波(θ,δ)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以θ,δ波为(P<0.01或P<0.05)。结论:EEG可用以帮助判断PD痴呆的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价PD智能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资料显示,钙通道阻断剂对难治性癫痫有某种程度的抗癫痫作用。在常规抗痫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脑损伤后继发性难治性癫痫,可加强其抗癫痫作用,本组在常规抗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加用尼莫地平后癫痫患脑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脑电活动混沌理论预报癫痫发作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脑电波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以混沌理论对长时程视频脑电资料进行分析,以期预测癫痫发作。方法:选择2004-08/11经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癫痫患者13例,患者知情同意。对患者长时程视频脑电资料中31次自发性发作进行分析,比较发作前期与发作间期的相关维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时,即有明显的发作前期。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结果,32次发作中27次发作前相关维数降低,占84%在这27次发作中,平均可提前(12.26&;#177;2.35)min得到预测,13例患者中有11例出现过明显的发作前期(85%),单个患者可预测的发作比例平均为(79&;#177;36.6)%。结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改变在癫痫发作前期较为普遍,运用混沌理论分析脑电资料可以初步预测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4.
脑电活动类型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熵值和脑电活动类型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自组织理论的思想,采用文献资料法检索、收集、整理有关举重科学选材的专著、文献与运动训练学等相关领域的资料,作为调查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的依据。使用RJ^TB-1型高级运动训练状态(脑)监控仪,应用脑电复合谱分析的脑电a波竞争分析技术,收集并对不同性别、级别举重运动员115人的脑电a波进行测试、分型与分类。结果:根据不同的脑电活动(8,9,10,11,12,13Hz和熵值),把所有的脑电活动归纳为5种类型:运动控制分散型(即0型,特点为思维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动力定型较难形成);运动控制非稳定型(即1型,特点是专项素质优化过程较长);运动控制优化型(即2型,特点是优先控制,具备较好的运动适应能力,学习较快,并且容易进入稳定状态);运动控制认知型(即3型,特点是注重思维,善于思考,注重学习的理解,动作专项素质表现容易稳定,教练员使运动员理解基础上的教学会训练效果较好);运动控制情绪型(即4型,特点是举起或注意转换速度快,情绪好时注意控制较好,情绪不好时成绩不稳定,易大起大落,成绩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秀举重运动员主要是由脑电活动3型和2型的人为主。3型脑电类型的优秀运动员的脑电熵值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具有显著性。结论:熵值大小对举重选材有重要意义,熵值越小对举重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熵值越大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意义的关系越小。熵值作为一个选材指标,对于脑电活动为3型的优秀运动员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提示初步评价中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熵值与脑电活动类型的规律,可解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对环境自组织适应结果”的客观分析评价问题,为运动选材开辟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耿亚兰  徐静娟  何振朝 《临床荟萃》2006,21(19):1420-1421
2002年以来外院和我院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无痫样放电的83例癫痫患者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监护系统(Video-EEG)监测,并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在老年期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对老年期痴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5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D组患者痴呆程度较VD组严重,EEG、BEAM异常与痴呆严重度有关,BEAM检查阳性率随痴呆严重度评分降低而升高,而EEG检查阳性率则欠规律性。结论:EEG、BEAM检查可作为AD和VD的鉴别参考,对掌握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24h动态脑电图是在常规脑电图基础上延长描记时间,以便对各个状态下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癫痫患儿的检出率。目的:通过对癫痫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探讨其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7/2004—1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发作性脑疾病患儿151例,其中男99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4岁。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癫痫组85例,可疑癫痫组66例。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脑电图检查,2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方法:对参加者详细询间病史、神经科查体,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凡在监测期间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爆发性高幅慢波、高度失律波、新生儿单一节律爆发波者,以及过度换气早期突破或局限性爆发性慢波者均为痫样放电;背景波异常,儿童期枕部阵发性慢波,睡眠期极度纺缍波及新生儿散发性一过性尖波,偶见不典型尖-慢波综合均属非特异性异常),并收集常规脑电图、CT或MRI检查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②痫样放电时间、部位、临床发作与异常发作的关系。⑧将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与常规脑电图、CT或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1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异常122例,其中痫样放电97例。癫痫组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79%(67/85),45%(30/66),(X^2=18.008,P〈0.005)]。②癫痫组中动态脑电图痫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局限性一侧偏胜以及双侧大脑半球为主,可疑癫痫组中以双侧大脑半球痫样放电出现率最高。⑧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72/97),其中68%(44/97)见于浅睡期。④癫痫组临床发作14例,痈样放电出现率93%(13/14),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25例,痫样放电出现率12%(12/25),(X^2=6.741,P〈0.01)]。⑤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9例,痫样放电7例;动态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5例,痫样放电29例,两组患儿的常规脑电图以非特异性异常为主,动态脑电图以痫样放电为主。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用于诊断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痫样放电率明显增高,并能确定放电部位及时间,充分体现了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评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脑电波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以混沌理论对长时程视频脑电资料进行分析,以期预测癫痫发作。方法:选择2004-08/11经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癫痫患者13例,患者知情同意。对患者长时程视频脑电资料中32次自发性发作进行分析,比较发作前期与发作间期的相关维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时,即有明显的发作前期。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结果,32次发作中27次发作前相关维数降低,占84%。在这27次发作中,平均可提前(12.26±2.35)min得到预测。13例患者中有11例出现过明显的发作前期(85%),单个患者可预测的发作比例平均为(79±36.6)%。结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改变在癫痫发作前期较为普遍,运用混沌理论分析脑电资料可以初步预测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氯氮平所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成人之间脑电能量变化的差异及自身用药前后脑电能量变化,对22例健康受试者和1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25mg氯氮平前及后0.5、1、2、3、4、5、6、8、12、24小时脑电能量变化进行单因素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α_1频段F_(p1)、F_(p2)、F_3、F_4、F_7、F_8、T_3、T_4、T_5、T_6、P_3、O_1导联,α_2频段F_4导联,α_3频段C_4、T_4、P_3、O_2导联,β频段O_1导联,δ频段F_(p1)、F_(p2)、F_3、F_4、F_8、T_3、C_3、T_5、O_1、O_2导联,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成人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健康成人α_2频段、精神分裂症患者α_1频段变化不明显外,两组受试对象各频段脑电能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显著变化部位均有不同。提示,氯氮平致健康成人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能量变化除θ频段外,各频段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对象各频段脑电能量变化趋势大致一致。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相关检查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阿尔茨海默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目的:对比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脑电地形图和脑诱发电位的差异:设计: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6—12/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住院或出院后复诊患者,病史提供均为本人或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共有9例阿尔菠海默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入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传播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和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均诊断为轻、中度痴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阿尔菠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以下分析指标:①临床特点;a.疾病进展过程。b.认知功能:远、近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定时及定向力等。c.情感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欣快、强哭、强笑等。d.人格变化:淡漠、主动性减退。②脑电地形图:选择最能证明问题的异常段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得到1~30Hz总功率的θ,δ,α和β4个频带功率值。⑧脑诱发电位:选择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一靶N1,P2,N2,P3潜伏期和靶P2,P3波幅。采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②阿尔菠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结果: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5例正常老年人的资料均纳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血管性痴呆多数发病较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记忆力减退和计算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定时及定向能力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以部分减退且呈间歇性阶梯状加重为特点,以记忆力减退和计算力减退为主要特征,但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如阿尔茨海默病多见。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多见:人格变化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情感障碍以强哭、强笑多见,同一患者很少有2种以七情感障碍。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全头部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的程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一致,同时α频带和β频带功率下降,后期δ功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病变部位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程度不相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诱发电位均表现为各波分化差,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程度更为明显,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则相对少见。结论:①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为全方面减退,血管性痴呆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亦较多受累而血管性痴呆则受累较少。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变化前者为全头部、后者为病变部位θ频带功能增高,前者改变与痴呆严重程度一致,后者则不一致。⑧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相似,但前者受累比后者多。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记忆障碍的脑电活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帕金森病(PD)患者记忆障碍组与健康老年人的脑电图特点,探讨帕金森病记忆障碍与脑电活动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PD记忆障碍患者为试验组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同时取3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进行记忆测定和EEG检查。结果:试验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EEG波低波幅者、低波率者、低指数者及有泛化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试验组异常EEG快波(β)及慢波(θ、δ)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以θ、δ波为著(P<0.05)。结论:记忆测定和EEG检查对判断PD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 早期PD患者(H&Y分级<Ⅲ级)38例(MMSE评分≥26分)、PDD患者(H&LY分级<Ⅲ级)33例和健康对照组(HC)25例行1H MRS检查,测定脑部壳核与额叶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比值.结果 PDD组比HC组惠肢同侧壳核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365±0.127)vs(1.522±0.188)(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患肢对侧壳核的NAA/Cr比值明显降低,(1.123±0.154)vs(1.393±0.195)vs(1.529±0.196)(均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惠肢对侧额叶的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419±0.206)和(1.536±0.178)vs(1.633±0.198)(P<0.05).3组的NAA/Cho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 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 结果与健康志愿组相比,PD患者的一些脑区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具体表现为:左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前额叶中内侧、左侧颞上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小脑半球、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 结论 静息态下帕金森病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间的连接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患者视觉电生理改变。方法 对 4 6例患者和 5 0例健康人的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evokedpotential,VEP)进行分析。 结果 PD患者VEP的P10 0 潜伏期 (15 .3± 10 .7)ms较对照组 (10 3.5± 9.2 )ms明显延长 (P <0 .0 1) ;P10 0 潜伏期与PD患者的病程和病情呈正相关 (r =0 .4 9,0 .4 3,P <0 .0 1) ;美多巴治疗后 ,PD患者P10 0 潜伏期 (10 1.3± 6 .5 )ms较治疗前 (117.8± 9.5 )ms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VEP作为一种电生理检查 ,可客观反映PD患者由于视网膜内多巴胺变化所致的视网膜电生理改变 ,对PD的诊断及判断预后、观察药物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冰  徐军  李学 《临床荟萃》2009,24(20):1775-1777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PD的患者121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及诊断,统计分析抑郁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P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3.8%(53/121),轻度抑郁占90.6%(48/53);经济状况差、病程长、Hoehn&Yahr分级(简称H—Y分级)高者易出现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和H—Y分级是抑郁的危险因素(OR=11.31,P=0.001,95%CI=3.46~28.69;OR=7.52,P=0.001.95%CI=2.68~18.71)。结论PD患者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与PD病程、病情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经颅超声(TCS)图像变化特点。方法 对38例PD、28例AD及26名健康志愿者行TCS检查,分析其黑质回声、3脑室宽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变化特点。结果 黑质异常强回声比例PD组(31/38,81.58%)高于AD组(8/28,28.57%)和对照组(3/26,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74、30.41,P均<0.001),而AD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χ2=2.41,P=0.120);3脑室宽度AD组[(0.82±0.14)cm]大于PD组[(0.63±0.16)cm]和对照组[(0.56±0.1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PD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AD组均低于PD组和对照组,右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AD组高于PD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TCS检查,联合黑质回声、3脑室宽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可为PD及AD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与CT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脑铁含量,评价磁化率(MSV)与CT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30例PD患者(PD组)和3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采集其颅脑QSM及CT图像,手动勾画脑内各部位ROI,测量并比较组间各部位MSV和CT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MSV与CT值的相关性。结果 PD组双侧苍白球(GP)、红核(RN)、黑质(SN)及丘脑(THA)的MSV及CT值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双侧GP的MSV均与CT值呈正相关(r:0.376~0.546,P均<0.05)。结论 QSM与CT评估PD患者脑铁含量具有一致性。GP的MSV与CT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护患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帕金森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80例帕金森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实验组患者则实施医护患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问题、依从性、相关知识知晓率与疾病应对态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SAS与SDS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依从性显著性优于对照组;疾病概念、临床症状、治疗时机、高危因素、治疗措施、康复时机、紧急处理与预防发作知晓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疾病治疗态度、社会参与态度、危险因素控制态度与应急处理态度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医护患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帕金森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的智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其造成智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36例PD患者的MMSE分值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年龄、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减少及病情分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PD患者智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7.78%,其MMS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MMSE分值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和病情分级呈负相关。结论PD患者存在明显的智能损害,受教育的程度、发病的年龄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是预测PD患者智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病人合并抑郁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静  刘华  张小兰  凌丽 《护理研究》2005,19(30):2729-2730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帕金森病(PD)病人的抑郁因子构成.[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Webster症状评分表对97例PD病人进行抑郁和PD症状评分.对比研究不同程度PD病人抑郁发生率和抑郁因子构成.[结果]中重度组病人抑郁发生率高于轻度组.中重度组疲乏程度、对未来希望大小、情绪好坏和睡眠质量等因素可决定72%抑郁的严重程度(R2=0.72,P<0.05);而轻度组病人中生活满足感、内心紧张程度、愉快感和食欲好坏等因素可决定73%抑郁的严重程度(R2=0.728,P<0.05).[结论]PD病人,抑郁发生率与本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不同阶段病人抑郁构成因子不同,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治疗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