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为了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肠道新病原微生物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某些生理特性作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该菌能在灭菌人胆汁中体外长期存活,经240天菌数变动不大,但活菌中有37.5%已发生L型变异.提示该菌有可能构成人胆囊慢性带菌,需引起临床和流行病学界的重视与防苑.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O_(157)∶H_7大肠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首次在腹泻病人和牛便中检出O157∶H7出血性大肠 (EHEC)杆菌。共监测水及水生动物、蔬菜、牛肉、家禽及家畜粪便、腹泻病人便 12种 6 5 7份样品 ,其中河湖水 72份、水生动物 11份、蔬菜类 74份、牛肉 44份、牛便 111份、猪便 2 1份、鸡便 2 3份、鸭便 16份、鹅便 10份、腹泻病人便 2 75份。在2 75份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 2株O157∶H7大肠杆菌 ,检出率为0 73%。 111份牛便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检出率为1 80 % ,其它样品中均未检出。根据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血清学试验、生物化学试验等均符合EHECO157∶H7大肠杆菌特性 ,并测定了其溶血素及Vero细胞毒素 (LSF) ,均为阳性。通过病例调查 ,感染因素可能为个人卫生差及生食蔬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探索有效预防O157:H7感染的措施,做好夏季肠道传染病预防工作,以确保官兵身体健康.方法:深入基层部队,采取调查、监督监测、总结的方法.结果:针对O157:H7感染特点,总结探索了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是预防O157:H7感染的前提;(2)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O157:H7感染的基础;(3)抓好\"三管一灭\"是预防O157:H7感染的关键:(4)把住传染病发病的三个环节是预防O157:H7感染的保证.结论:通过总结经验,提出预防O157:H7感染的措施,对指导部队做好O157:H7感染的预防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济源市三例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追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泻病人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机率,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14个小时,用胶体金免疫标记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7、rfbO111、hlyA、stx1、stx2、exeA引物PCR扩增等方法进行病源菌分离,毒力因子鉴定。结果 从30例腹泻病人中分离出的4株O157:H7菌株,PCR rfbO15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二株具有stx2、hlyA、eaeA毒力基因,二株为O157:H7不产毒株,结论 O157:H7大肠菌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李杭建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2)
目的了解蚌埠市腹泻病人、动物宿主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O157:H7)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我市市区和怀远县部分乡镇的现症腹泻病人和动物宿主(牛、羊、猪等)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EHECO157:H7检测,血清凝集和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5年间共采集各种标本2955份,检出10株EHECO157:H7,检出率为0.34%。结论蚌埠市部分腹泻病人和动物宿主中存在着EHECO157:H7感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省E.ColiO157:H7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WHO非洲区合作编写的“痢疾和霍乱流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介绍的琼脂平板扩散法。结果76株E.ColiO157:H7菌株对庆大霉素、头抱噻甲羧肟、多粘菌素B、氯霉素、氟哌酸、阿莫西林六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5%。有毒力菌株与无毒力菌株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毒力菌株的耐药率高于有毒力菌株。结论实验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可参考使用头抱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O157:H7蜚蠊实验带菌消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EHEC O157H7-EDL933株,体外染菌感染德国小蠊(Blattela germanica),观察其体内外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点滴法体外定量染菌,剂量为1 μl(菌悬液浓度为 8.0×105~ 1.9×107(CFU/ml),并采用昆虫单虫单管方法饲养观察.结果蜚蠊经体外染菌,获得体内外带菌,体外带菌时间中位数为( 144.0± 22.17)h(95%CI 100.55~ 187.45 h);体内中位数为( 144± 25.77)h(95%CI 93.48~ 194.52 h);体内外带菌消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46,P= 0.226 3).德国小蠊最长带菌时间至少216 h(9 d).结论蜚蠊不仅是EHEC-O157H7的贮存宿主和疾病传播的媒介,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0-2010年沿淮地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情况,为防控措施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蚌埠市市区和怀远县部分乡镇的现症腹泻病人和动物宿主(牛、羊、猪、鸡等)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检测,血清凝集和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2000~2010年共采集各类标本5 374份,经检测EHEC O157:H7阳性标本10份,阳性率0.19%,其中鸭、兔中检出阳性标本较少见。结论本次研究表明了EHEC O157:H7感染的普遍性,但阳性率较低,在公共卫生资源有限情况下,EHEC O157:H7防控目前不需成为沿淮地区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O_(157)∶H_7(浙江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Vero、HeLa、CHO及KMB17细胞测定EHECO157∶H7首例浙江株 97- 1- 6 8菌株的细胞毒性 ,同时与其他菌株作比较。方法 采用微量组织培养板的单层细胞培养测定菌体超声裂解液及细菌培养上清液的细胞毒性作用效价。结果 97- 1- 6 8菌株对全部 4株细胞均无细胞毒性作用 ,而阳性对照株对Vero、HeLa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在EHECO157∶H7感染中可能存在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两类菌株” 相似文献
10.
11.
安徽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宿主动物中的分布及其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控制O157:H7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磁珠分离法(IMS)对安徽省3个监测点的宿主动物粪便标本进行0157:H7的分离培养,并用多重引物PCR方法(M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结果采集宿主动物粪便标本5 560份,检出O157:H737株,阳性率为0.7%,其中牛的阳性率最高,为1.1%。106株O157:H7菌株经过毒力基因测定,65.1%的菌株携带SLT、hly基因。O157:H7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家禽家畜的带菌正相关(R=0.87,P=0.01)。结论安徽省宿主动物中能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且菌株携带毒力基因。提示要加强对宿主动物进行O157:H7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 了解宝山区是否存在大肠杆菌O157∶H7以及动物带菌和食品、水源的污染情况。 [方法 ] 对采集的肉、乳制品、家禽、家畜粪便 ,快餐原料、各类水源等标本应用免疫磁珠法集菌进行E .coliO157∶H7分离和鉴定。 [结果 ] 共采集家禽、家畜、肉乳制品、快餐原料、各类水源等标本 610份 ,检出E .coliO157∶H73株 ,总检出率为 0 .49%。其中以肉类制品检出率最高 ,为 1.3 7% ;其次为其它标本 ,检出率为 1.0 2 % ,家禽、家畜粪便 ,检出率为 0 .3 8%。 [结论 ] 宝山区存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爆发或流行的隐患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方法。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MPCR)特异性扩增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STX、rfbE、fliC基因。结果分别在228,378,709bp处扩增出3个目的基因片段,且只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结论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东台市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台地区1999-2001年和2005-2006年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coli O157:H7)宿主动物和腹泻患者带菌情况,按照《江苏省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实施计划》及《国家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在东台市开展E.coli O157:H7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河南豫东地区产志贺样毒素E.coli O157:H7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从130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38株O157:H7菌株,检出率2.9%,PCR rfbO15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36株为O157:H7不产毒株。[结论]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7:H7产毒株,病人发病后可于第3~8d内检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磁免疫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与显色培养(chromogenic media,Ch)和荧光定量(Re-al-time,R-t)PCR技术结合建立快速检测肉制品中EHECO157:H7的方法。方法:应用四种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模拟样品和423份肉制品中的EHECO157:H7,比较不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IMS-Ch法特异性最好,24 h对目标菌含量1-5 CFU/10 g的样品检出率为95%。IMS-PCR对实际样品检测效果评价的尤等指数最高。结论:IMS-PCR是一种可信的快速筛选方法,IMS-Ch法为灵敏、快速的确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999~2000年江苏省淮北部分地区发生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的病因与流行特点。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1999年共在9个县(区)报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95例,死亡83例,病死率87.37%。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1:1.44,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占88.42%。2000年发生38例,死亡34例,病死率89.47%。引起爆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不饮自来水、吃剩饭菜、厨房卫生差、生食瓜果和饭前便后不洗手。从2例重症患者及3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到O157:H7;宿主动物O157:H7携带率为9.62%(170/1767),菌株毒力基因阳性率达99.41%(169/170)。从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菌株与家禽家畜分离的菌株属同一克隆群。结论 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由O157:H7引起的爆发疫情,其发生与宿主动物带菌率高且菌株毒力基因阳性率高有密切关系,引起疫情的具体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主要的感染危险因素与个人卫生、家庭卫生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