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35例AMI患者进行分析。NOAF定义为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心电图上检测到的心房颤动。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实验室、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NOAF和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435例AMI患者中,有46例NOAF,发生率为10.6%。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72,95%CI:1.013~1.124,P=0.025)、左心室射血分数≤40%(OR=4.895,95%CI:1.826~13.605,P=0.004)和左心房直径>40 mm(OR=1.141,95%CI:1.037~1.261,P=0.012)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综合评估住院和随访死亡率(总死亡率)时,NOAF与预后较差相关(15.2%比7.7%,χ~2=4.925,P=0.011)。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NOA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均为AMI患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老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心房直径增大是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出现NOAF的AMI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间心内科住院首次诊断为AMI患者共376例,根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和房颤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76例AMI患者中,新发房颤46例,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脑利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峰值、TIMI评分、Killip分级更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s-CRP(OR值:3.429、95%CI:1.384~8.496、P=0.008)、肌钙蛋白峰值(OR值:1.014、95%CI:1.003~1.024、P=0.010)和TIMI评分(OR值:1.251、95%CI:1.020~1.534、P=0.031)与新发房颤相关。结论 hs-CRP、肌钙蛋白峰值、TIMI评分为影响AMI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急性病因,而NOAF又可导致AMI病情恶化.因此,明确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目的 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早期识别伴有高危心房颤动的AMI患者.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探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AMI住院的7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房颤病史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76例)和对照组(668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心率与新发心房颤动(NOAF)关系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网、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相关的观察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目标文献后,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9816例患者,AMI后就发生NOAF的患者较未发生NOAF患者的年龄> 6. 69岁(Z=5. 47,P<0. 00001),心率高3. 77次/min,发生NOAF患者较未发生者入院时舒张压高2. 33 mm Hg(Z=2. 12,P=0. 03)。结论:患者高龄、入院时心率水平升高、舒张压降低与AMI后NOAF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将其分为房颤组(56例)和非房颤组(444例)。回顾性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比较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0例中新发心房颤动56例,发生率1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0 mm、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OR=4.545、4.464、5.073,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与吸烟、LAD>40 mm、血清BNP水平高息息相关,可据此针对性制定临床治疗措施方案,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 2012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例154例,依据其既往史及住院后心电图分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别搜集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的各腔径数据、射血分数、冠脉造影结果、PCI时间、血脂等,并评估CHADS2评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年龄、糖尿病与新发房颤有明确的相关性;CHADS2评分高者多见于新发房颤组;房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均高于非房颤组;新发房颤好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结论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者,针对危险因素多的重点患者应该在房颤发作前加强预防,更应重视已发作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2%~23%[1,2],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增加了60%~77%[3]。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房颤动相较于窦性心律患者死亡率增加40%[4],对于高危人群行预防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心房颤动的相关机制涉及心房细胞的电信号重塑;心房细胞的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行PCI术的STEMI患者438例,其中PCI术后合并新发房颤者116例为房颤组,未合并新发房颤者322例为非房颤组;比较两组一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肌梗死28 d后)出现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全部212例因AMI入住长征医院治疗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心肌梗死1年内后续治疗、转归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新发房颤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5,OR=5.61),高血压病(P<0.05,OR=5.8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OR=6.3),未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P<0.01,OR=6.01),糖尿病(P<0.05,OR=3.59)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P<0.01,OR=6.1)等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恢复期出现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病,LVEF降低,未行急诊PCI术,糖尿病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及转复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524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56例,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是否在24h以内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6例和房颤晚发亚组30例,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观察AMI并房颤的转复方法及疗效。结果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而全部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P<0.01),前壁心梗较易出现心功能不全,而心功能不全又易诱发快速型房颤,其房颤转复率低(P<0.05),预后差。结论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其房颤转复率低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帧数(CTFC)等变化情况,并分析与STEMI的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140例STEMI病人,且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急诊PCI术后7 d内初发心房颤动病人67例为观察组,PCI急诊术后7 d内无新发心房颤动病人73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色超声指标、hs-CRP及NT-proBNP等结果,进行两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平均动脉压/心率(MAP/HR)降低、平均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结果显示,年龄、PCI术后校正的CTFC、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P波离散度(Pd)、LAD是STEMI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当发生STEMI时,由于在心脏病理生理改变方面有累计及叠加效应作用,此类病人易发生心房颤动;PCI术后CTFC、hs-CRP和NT-proBNP可用于心房颤动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工作中发现,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小于40岁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多[1],通过对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危险因素与40岁以下患AMI的关系,为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本文对40例患者疾病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强调加强AMI后早期监护、密切观察并及时消除容易促发心室颤动的室性期前收缩、预防诱发因素是该类患者的监护重点。  相似文献   

16.
【】 目的:探讨和肽素(C-terminal portion of provasopressin,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Copeptin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天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测定Copeptin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Copeptin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 [(21.2 vs 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Copeptin (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Copeptin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与非猝死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猝死因素及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D发生与季节、时间、AMI发病部位、时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9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为2.55;发病前有情绪应激18例(46.15%),有高血压、脑卒中史为16.15%和66.67%,梗死时有心衰46.15%,梗死时有低血压或休克35.90%,QRS低电压46.15%,室内传导阻滞17.95%,与未猝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D发生于秋季10例,冬季9例,多于春夏两季;SCD发生时间00:00~06:00 12例,06:00 ~12:00 15例,高于12:00~18:00和18:00~24:00两个时间段;AMI发病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8例,前下壁复合梗死14例;SCD发生于AMI后第1天21例,第2~3天10例,第4~7天8例;6例发生于过度疲劳、饱餐及用力排便后.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致命性因素,而任何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的事情都可成为诱因,包括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用力排便、饱餐、寒冷刺激等都能诱发猝死.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脏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死亡的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机械并发症,然而不同阶段的死因构成比不同,且临床诊断和尸检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争议,如果能明确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改善AMI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上述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监护病房因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239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新发室性心律失常(NOVA)组及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相似文献   

20.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出现空腹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其预后。方法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初次发生ST段抬高AMI且在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连续276例住院患者,以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1)为标准划分为高血糖组和普通血糖组,分析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全组共53例发生高血糖(53/276,19.2%)。与普通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70±14)岁vs(59±11)岁,P=0.039]、女性患者较多(38%vs26%,P=0.001)、糖尿病患者较多(45%vs17%,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72%vs16%,P〈0.001)、血糖值偏高[(14.3±2.3)mmol/L vs (6.6±1.4)mmol/L,P〈0.001],心力衰竭(5%vs 1%,P=0.008)和MACE发生率增高(26%vs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OR 1.048,95%CI 1.014to1.085,P=0.006],女性[OR 2.528,95%CI 1.036 to 6.159,P=0.042],心功能Killip分级≥Ⅱ[OR 11.412,95%CI 5.144 to 25.338,P〈0.001]合并糖尿病[OR 1.024,95%CI 1.089 to 1.467,P〈0.001]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276例患者中院内总病死率3.6%(10/276);与普通血糖组相比,空腹高血糖组患者死亡率增高3.5倍(9%vs 2%,P=0.025),MACE发生率增高2.7倍(26%vs 7%,P〈0.01)。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入院早期高血糖提示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