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莉 《山东医药》2012,52(35):50-52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周。采用徒手肌力测定法测定两组治疗前(T0)、治疗后即刻(T1)、治疗6周(T2)下肢肌力(踝跖屈肌、膝伸直肌、髋伸直肌),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对观察组肌张力进行评定,采用GMFM中D和E功能区对两组不同时点进行步行功能评定;采用足印法进行步态分析,计算步速。结果观察组T1、T2时点膝伸直肌和髋伸直肌肌力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GMFMD、GMFME评分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P均<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肌力训练能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态功能的改善,并不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对68例痉挛型下肢瘫痪患儿采用电刺激定位下多位点注射治疗,3d后开始康复训练。注射后对症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同时,在治疗前、注射后3、7d,1、2、3个月分别进行肌张力、粗大运动评定。结果 68例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有效率100%,显效95%,注射后3d起效,疗效维持时间3个月,与注射前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有效,注射前认真做好患儿评估,做好心理护理,注射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是维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冯艳  苏桂芬  徐刚  莫先慧  林贤仁 《内科》2022,(1):113-115,封3
目的 探讨基于Bobath疗法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赵西梅  葛运芬 《山东医药》2002,42(10):62-62
1998年以来 ,我院对 15 8例痉挛型脑瘫肢体畸形患儿施行矫形术 ,效果良好。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94例 ,女 64例 ;年龄 3~ 14岁 ,平均7.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双侧或单侧上肢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旋或外旋畸形 ,双上肢不能平举 ,腕下垂 ,手指活动不利 ,持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痉挛性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BTX-A。分别于治疗2周及3、6个月评价疗效,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评定痉挛程度,采用儿童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2周及3、6个月两组Ashworth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4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Bobath技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中粗大运动发育商、精细运动发育商、总运动发育商评分以及平衡量表评分、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悬吊运动训练配合Bobath技术方案可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系统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其对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行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量表)D、E能区评分评价下肢站立、行走及跑跳能力,采用ADL量表评价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2周,两组GMFM-88量表D、E能区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站立与步行功能,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绳带捆绑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1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绳带捆绑技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张力分级、步速、步宽、步长、起立-行走(TUGT)测试结果和干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行测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步速、步宽、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TUGT较干预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94.79%)高于对照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绳带捆绑技术及温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可缓解其痉挛状态,恢复肢体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且病人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5.0岁6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运动治疗、针灸、电疗、站立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训练,6~8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MA评分和M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0d后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训练对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训练有明确效果,能提高患儿的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外关、外劳宫穴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手指屈曲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指屈曲挛缩的病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取患侧外关、外劳宫穴接电针治疗,配合手三里、曲池等穴位针刺,针刺结束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3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3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外关、外劳宫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指屈曲痉挛,可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手痉挛,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儿脑瘫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54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与Barthel指数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GMFM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和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针刺治疗小儿脑瘫,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可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作用,且长期应用无蓄积作用。而上田法为日本是田正博士于1988年创立,用于治疗小儿脑瘫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上田法对痉挛性瘫痪、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等中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痉挛型小儿脑瘫有显著效果。本文就两种方法一药物与手法治疗,进行有效应用结合,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有氧康复运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有氧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肌张力、生存质量、运功功能,同时检测病人血清BDNF、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DMS-2)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有氧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血清BDNF、NSE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2009年6月,我们对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母亲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痉挛型脑瘫患儿母亲90例,年龄24~35岁。职业:农民41例(45.6%),工人23例(25.6%),干部、个体或无业26例(28.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41.1%),高中18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个体化运动干预联合电针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2年5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加用个体化运动训练干预和电针刺激。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量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对2组患者进行相关指标评估和比较。结果 干预2~6个月,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6个月,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神阙穴电针组、推拿组、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神阙穴电针组给予电针神阙穴治疗,推拿组给予腹部推拿治疗,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组给予电针神阙穴及腹部推拿治疗,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经过治疗后,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组总有效率、大便性状改善率明显较高(P<0.05);肠道菌群微生物中,对照组患者罗氏菌属(Roseburia)、拟杆菌(Bacteroides)丰度较高,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组患者罗氏菌属(Roseburia)、拟杆菌(Bacteroide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增加。结论:采用神阙穴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调控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并且联合积极心理暗示与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指数、HAMD评分、HA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心理暗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型脑瘫患儿84例,根据其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采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比较2组患儿训练前后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析其康复效果。 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的分级评分分别为(2.31±0.85、2.28±0.91),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为[(16.84±5.25)°、(17.02±5.32)°],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为[(34.96±6.47)、(35.12±6.63),(76.93±21.05)、(77.36±20.78)],上肢技巧质量量表(QUEST)评分为(78.25±13.25、78.69±12.88)、日常生活能力的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分为(50.24±10.63、49.84±10.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分(1.18±0.4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76),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32.56±7.95)°、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的PDMS-FM评分[(43.16±6.58)、(85.26±19.66)]、QUEST评分(86.52±11.06)、MBI评分(76.25±11.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73±6.82)°、[(38.22±7.64)、(79.25±22.03)]、(81.37±12.43)、(63.02±12.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手臂结构及功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上肢功能,有助于其生长发育,同时还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 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rPMS,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伪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Ca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组块测试(BBT)和复旦中文版脑瘫幼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CS)对患儿上肢和手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抓握能力、协调性明显改善,且UEFT总分、BBT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抓握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UEFT总分、BB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ini-MA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ini-MAC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中神经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  相似文献   

20.
正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刘江、于炎冰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显微外科Ⅰ期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可同时缓解下肢痉挛状态和改善大小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术式。该论文发表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293-295〕。该研究回顾性分析50例痉挛型脑瘫合并T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Ⅰ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即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硬脊膜囊尾端松解术及内外终丝切断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