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术中挤压肿瘤及其他不恰当的手术操作、腹腔镜手术的二氧化碳气腹等都可以促使肿瘤转移.临床上可通过改进手术方式,用其他气体替代二氧化碳气腹或无气腹方式进行腔镜手术及其一些预防措施来减少肿瘤的术中转移.  相似文献   

2.
苏晓三  张蕾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9):1078-1081
0引言对大多数实体瘤来说,手术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从长远着想,肿瘤必须切除以清除肿瘤转移的主要来源;但就短期来看,手术过程实际上可能会促进肿瘤的转移.手术可能促进肿瘤转移这一观点是数十年前被提出来的,当时一些外科医师注意到某些肿瘤患者在手术后短期内会很快发生转移[1].从那时开始这一假说便被反复修正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2-3].近年来,随着临床肿瘤学、肿瘤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重新评价这一假说的时候了.本文将对围手术期细胞免疫抑制及其相关机制、免疫治疗预防术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杜丽娟  黄鼎智  邓婷  韩如冰  李鸿立  巴一 《肿瘤》2013,33(2):190-19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单纯性肺转移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结直肠癌单纯性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肺转移R0手术切除,56例接受全身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肺转移R0手术切除组和全身化疗组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1%、88.2%和74.9%以及82.1%、55.3%和31.4% (P<0.05),肺转移R0手术切除组1、2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7%、43.9%和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R0手术切除组患者是否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P=0.003)、肺转移肿瘤大小(P=0.007)和术前癌胚抗原水平(P=0.029)与肺转移R0手术切除后的3年总生存率相关;结直肠癌原发肿瘤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0.005)、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 cm (P=0.006)和术前癌胚抗原水平≥5 ng/mL (P=0.010)与肺转移R0手术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全身化疗组患者是否使用过包含所有3种细胞毒药物(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P=0.004)是影响3年总生存率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肿瘤大小(P=0.032)是肺转移R0手术切除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结直肠癌原发肿瘤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P=0.030)和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 cm (P=0.049)是肺转移R0手术切除患者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单纯性肺转移患者行R0手术切除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尤其是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cm的患者;全身化疗患者使用包括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的3种细胞毒药物可明显延长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肿瘤寡转移及其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转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是局限原发灶及广泛转移灶之间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阶段,是肿瘤转移灶数目少于5个的特殊时期.寡转移治疗的关键是放疗、手术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同时兼顾预防远处转移.miR-200家族表达可以预测晚期肿瘤患者是否处于寡转移状态.认识寡转移并且熟悉寡转移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治疗晚期肿瘤的方法,同时使部分晚期患者有潜在治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形成新的转移灶之前,原发肿瘤释放的大量癌细胞会进入一个休眠阶段,休眠状态一旦被打破,肿瘤细胞将恢复增殖能力.近年来关于肿瘤转移的各种假说和机制研究层出不穷,原发瘤切除术被看作是打破肿瘤休眠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手术技术的改良和对休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伴随着肿瘤细胞间黏附能力的下降,原发肿瘤癌细胞的脱落,对周围组织的侵袭,通过循环播散,在远隔器官的重新侵袭和增殖,给肿瘤的手术、放疗、化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且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抑制肿瘤细胞播散、转移的相关基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刘蔚然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31-1133
手术是治疗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而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肿瘤转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肿瘤的转移倾向和机体抵抗细胞转移防御功能之间的平衡, 其中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手术易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而诱发应激反应, 麻醉是减少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 但是不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本身就会影响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本文吸入麻药、静脉麻药、阿片类药物、局麻药以及不同麻醉方法对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可影响手术患者,尤其是肿瘤手术患者预后这一观点逐渐引起众多学者重视.最近研究发现,围手术期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作用受体主要有三个亚型,其中Mu型阿片类受体(mu-typeopioid receptor,MOR)是吗啡、舒芬太尼、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作用的主要作用受体.MOR在肿瘤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MOR抑制剂还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因此MOR有可能成为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MOR在肿瘤中的作用和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肿瘤通过腹腔局部播散和种植可导致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患者常会出现肠梗阻、恶性腹水、疼痛等并发症,为肿瘤终末期,预后较差.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腹腔化疗、减瘤手术、减瘤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给患者的生存带来不同程度的获益,使腹膜转移癌的预后取得了较大的改善.本文将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做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0.
薛娜 《抗癌之窗》2012,(5):26-27
目前,肿瘤的治愈率不高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即使经过根治性手术,肿瘤还有可能在随后的几年内复发或转移。这是因为,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而对于存在于淋巴或血液中的"微小转移灶"却无能为力,手术是对局部病灶的处理,但却无法改善全身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1.
超过80%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麻醉,且超过半数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因此,明确围手术期麻醉对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临床上麻醉方式和麻醉镇痛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基础研究证实麻醉相关药物可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以及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等方面发挥其抑制或促进肿瘤复发转移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汇总了围手术期麻醉对肿瘤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和进展,比较了围手术期不同麻醉方式及麻醉镇痛药物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中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是全球排名第七的恶性肿瘤,在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六。手术治疗是可切除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期,因此除极早期肿瘤外,所有患者推荐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未能在术前行新辅助治疗,这就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系统回顾了食管癌围术期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并结合指南对食管癌围术期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孤儿核受体(Orphan nuclear receptor,ONRs)是指没有配体或尚未发现配体的核受体,研究发现它在许多关键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这些受体异常调控导致的信号失调常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前列腺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高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是其代名词;虽然早期预后良好,但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仍然很差;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中晚期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就ONRs在前列腺癌方面作用机制及临床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治疗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已证实,食管鳞癌的淋巴道转移与肿瘤淋巴管生成调节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 在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VEGF-C与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尽可能为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上皮性癌是卵巢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虽然手术及放化疗技术不断提高,但75% ~80% 晚期患者在治疗后仍出现复发或进展。多药耐药是导致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信号传导通路是多药耐药的重要调控机制之一,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靶向药物亦在临床各期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拟对信号传导通路在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机制及目前相关靶向药物在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在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肿瘤进化是肿瘤异质性、肿瘤转移及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基础。近年来,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进化关系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肿瘤进化研究涉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种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多种肿瘤进化模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肿瘤进化的基因组学基础、肿瘤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肿瘤进化的不同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肿瘤进化研究的新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侵袭转移和耐药是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最近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肺癌远处转移及化疗耐药的发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针对EMT的研究有助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对EMT与肺癌侵袭转移及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免疫系统与血管生成系统相互作用可以增加抗肿瘤活性。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D)批准阿维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晚期肾癌一线治疗。尽管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癌治疗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果,但同时也加重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虽然大多数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间歇期出现了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但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并未加重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而是与抗血管生成药的毒性反应有关。因此,本文旨在总结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易发生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期。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对于不同患者如何选择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肺癌脑转移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癌脑转移患者选择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任军芳  李帅  吴晨  侯新芳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3):1225-1230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GC在年轻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近几十年来,GC新发病例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且年轻人群GC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本文通过对年轻人群GC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病理特点、预后进行综述,试图阐明GC在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中的不同;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GC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优化开展的重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的进展。年轻GC患者作为异质性极强的恶性肿瘤,未来个体化精准治疗研究亟待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选择受益人群,达到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为探索治疗策略、开发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