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亦称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较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 ,现将我科收治的 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 :女 ,2 0岁 ,以“走路不稳 3年”就诊。患者自幼时走路爱低头 ,但走路尚稳。近 3年来走路费力 ,以足尖走路 ,上午轻、下午重  相似文献   

2.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由骨骼肌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并且间歇性持续收缩造成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的症状群。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分类有如下3种: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身体的受累部位可分为全身性、局限性、节段性和偏身性:按起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青少年型与成年型。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它的发病与多巴胺能系统异常有关。本文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年1月.2006年11月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1990年1月~2006年11月中的与肌张力障碍和多巴胺相关的文章.从发病机制、辅助检查、治疗,尤其是分子水平等方面对肌张力障碍与多巴胺能系统异常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综述,旨在指导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3岁,职员。因双下肢不自主颤抖3年余于2007年9月10日入院。患者于加岁始出现双下肢不自主颤抖,尤以夜间明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因为影响到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入院就诊。查体:智能测定(MMSE评分)正常,面部表情丰富,言语清晰,眼球运动充分,K—F环(-),鼻纹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  相似文献   

4.
维思通致急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韦颖 《职业与健康》1998,14(1):58-59
一、临床资料: 我科于1994年~1996年1月收治因复方新诺明致急性肌张力障碍4例患者。其中男女各2例,年龄在16~70岁之间,其中16岁1例,29岁1例,53岁1例,70  相似文献   

6.
<正>药物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是发生在药物治疗初期以急性发作的骨骼肌异常运动为特征的一种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ndrome,EPS),临床上出现的重复不自主  相似文献   

7.
孙照华 《工企医刊》2003,16(6):44-45
药物性急性肌张力障碍亦称为锥体外系反应,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现将我院儿科近2年中收治的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面部肌张力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A型肉毒素 (BTXA)治疗的 73例面部肌张力障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BTXA治疗后病情的好转是显著的 (P <0 .0 1) ,可重复治疗 ,并再次取得疗效。 5例患者配合口服药治疗。结论 BTXA局部肌肉注射是治疗面部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注射BTXA后症状缓解持续时间短及受累肌肉较多、BTXA治疗难度大的患者可采用注射BTXA与口服抗胆碱药 (安坦 )、中枢作用肌松剂 (脊舒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泰必利 )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典型的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常表现为模式化伴扭曲动作,且可能伴有震颤。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而诱发或加重。  相似文献   

10.
11.
KIF5C基因是神经发育障碍如孤独症的相关候选基因。KIF5C基因编码KIF5C驱动蛋白,帮助沿微管长距离顺行运送神经突成熟所需要货物,对神经元发育重要。驱动蛋白包括头部马达结构域、茎部二聚化结构域、及尾部结构域。头部马达结构域外显子区是基因突变常见区域,偶见内含子突变报道;c.709G>A是热点突变位点,造成p.Glu237Lys氨基酸突变。KIF5C基因突变造成儿童常见神经发育障碍包括皮质发育畸形、小头畸形、癫痫、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及孤独症样特征等;KIF5C基因突变造成相关障碍的机制尚未明了,可能通过影响马达结构域水解ATP能力;深入研究致病机制及寻找新的疾病治疗靶标重要;KIF5C基因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COL1A2新发突变致1例新生儿成骨不全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成骨不全症(OI)的诊断和认识。方法 回顾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2017年8月确诊的1例新生儿成骨不全症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全序列外显子基因检测技术检测成骨不全症相关基因,对突变基因进一步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的COL1A1基因未检出致病性变异,而COL1A2 基因检测发现一杂合错义突变(c.G2882A,p.G961D),PubMed及HGMD数据库均未见报道,该错义突变来自母亲,而其父正常。结论 依据本例患儿临床信息、疾病遗传模式和Exomiser软件综合评价,预测COL1A2 基因新发突变(c.G2882A,p.G961D)是成骨不全症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DGAT)1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CODEs)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DGAT1基因突变所致CODEs患儿(以下以示区别称其为本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本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GAT1基因突变CODEs患儿相关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总结该病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文号:2021R045-E01)。监护人对本例患儿的诊治知情同意。结果 (1)本例患儿为女性,生后50 d时,因呕吐、腹泻就诊,入院查体发现其伴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主要为低蛋白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基因检测结果为DGAT1基因exon 1:c.133delG(p.Asp45Thrfs*22)移码突变,为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DGAT1基因该位点突变携带者。本例患儿经低脂奶粉喂养及对症支持等治疗26 d后,临床治愈出院。其出院诊断为,CODEs(DGAT1基因纯合突变)。(2)文献检索获得关于DGAT1基因突变CODEs患儿相关研究文...  相似文献   

14.
梁冰  曹家艳  张爱华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0):1313-1316
目的探讨CYP1A1基因和CYP2E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130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组, 以140名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CYP1A1 Msp I、CYP2E1 Dra I和 CYP2E1 Pst I位点基因多态性, 并进行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结果CYP1A1基因 Msp I位点 m1/m1(纯合野生型) 基因型和m1/m2+m2/m2(杂合型+纯合突变型)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4.2%、65.8%和30.9%、69.1%; CYP2E1基因 Pst I位点 c1/c1(纯合野生型) 基因型和c1/c2+c2/c2(杂合型+纯合突变型)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6%、37.4%和57.4%、42.6%;CYP2E1基因 Dra I位点 DD(纯合野生型) 和DC+CC(杂合型+纯合突变型) 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7%、41.3%和61.4%、42.6%;上述3个多态位点各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0.574、0.972)。未发现CYP1A1 Msp I、CYP2E1 Pst I和 CYP2E1 Dra I多态位点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校正= 0.433、0.219、0.832);上述多态位点各基因型之间未发现存在联合作用。结论CYP1A1和CYP2E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IL-1RA)+2018位点突变与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矽肺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75名矽肺患者和137名矽尘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扩增检测其IL-1RA基因+2018位点突变。结果矽肺组等位基因IL-1RA+2018C的分布频率(28.0%)高于矽尘接触组(15.0%),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Ⅰ期矽肺患者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31.8%)显著高于矽尘接触组(P<0.01),而Ⅱ期和Ⅲ期矽肺患者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22.6%)虽高于矽尘接触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1)。校正了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RA+2018C的携带者发生矽肺的风险大大增高(P<0.01)。结论IL-1RA基因+2018位点T→C的突变在中国西南地区汉族矽肺发病的遗传因素中起重要作用;IL-1RA可作为研究矽肺易感性的一个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少年型肾消耗病(NPHP)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选择2020年3月和8月,分别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NPHP的2例患儿[患儿1(13岁女童)、患儿2(10岁男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这2例患儿的NPHP表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NPHP致病突变基因位点分析和家系验证。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西安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并通过该伦理委员会审查及批准(审批文号:伦20210023),并且征得受试儿家属知情同意。 结果①2例患儿临床表现均为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伴肾功能异常。②2个非血亲家系的2例患儿中,检测到相同的NPHP1基因"纯合"突变(c.1756C>T),并且只在各自系谱的母亲NPHP1基因中检测到其中一个点突变。③对2例患儿及其各自父亲的NPHP1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结果显示,2例患儿在2号染色体2q13存在覆盖NPHP1基因1~20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均遗传自各自系谱父亲的NPHP1基因突变。 结论NPHP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NPHP患儿的复杂突变,为临床对该病患儿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分子致病依据,并为家系提供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纤维蛋白(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新生儿马方综合征(MFS)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8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FBN1基因新突变致新生儿MFS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确诊时年龄为生后10 h.同时,检索国内数据库中FBN1突变所致患儿发生MFS的相关文献,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湖南省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HIV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区耐药基因变异情况,为更有效地开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184例研究对象的血浆中提取HIV-1 RNA,采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直接分析.结果 获得阳性结果的106例感染者中,蛋白酶基因区次要耐药变异以M36I、H69K、I13V和I93L为多,它们的累积可引起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逆转录酶区的耐药变异较少见,但发现1例同时存在多个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基因相关的基因位点变异的HIV感染者.结论 湖南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中存在原发耐药相关基因位点变异,耐药基因变异处于较低水平的流行状态,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前和后均应定期检测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以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症(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 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 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PFIC3),伴肝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 结论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肝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症。  相似文献   

20.
Multi-point linkage analyses of autosomal dominant form of torsion dystonia with linkage groups on chromosomes 11p, 13q, 21q are reported. Analyses are based on family data from a single, large, non-Jewish pedigree. Large portions of chromosomes 11p and 13q, and virtually the entir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21 are excluded from linkage with dystonia. Practical aspects of designing multi-point analy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