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下,可随血液流至相应组织,分化为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形成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对于创伤修复、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及肿瘤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在体外,EPC能吸收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ulexeuropeas lectin),形成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在体内,EPC能募集、归巢到血管损伤区,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再生。除骨髓之外,骨骼肌、血管软组织中都可检测到EPC。外周血中的循环EPC来源于骨髓,脐带血EPC来源于胎肝。EPC最早是作为CD34 单个核细胞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出来[1]。分离EPC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密度梯度…  相似文献   

3.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后骨髓中存在着一群祖细胞能够迁移到外周循环中,并且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这一群细胞被定义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EPCs参与了最初的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  相似文献   

4.
内皮祖细胞作为一种在血管领域的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内皮祖细胞取材方便,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相似的特性。因此,内皮祖细胞可能是组织工程血管、血管植入物再内皮化以及构建组织工程器官血管网络的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简单介绍了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特性以及体外扩增技术,并对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系统的建立始于两种方式: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传统理论认为血管新生即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代名词。然而,近的来发现循环中存在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并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这不仅拓展了干细胞的研究,也为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简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生物学特性、生理病理意义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内皮祖细胞作为一种在血管领域的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内皮祖细胞取材方便,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相似的特性.因此,内皮祖细胞可能是组织工程血管、血管植入物再内皮化以及构建组织工程器官血管网络的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简单介绍了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特性以及体外扩增技术,并对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7.
人循环血液中存在内皮祖细胞,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和/或平滑肌细胞并促进血管新生。目前,确定内皮祖细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相对认可为内皮祖细胞的是CD34、AC133和FLK-1等标志阳性细胞。其来源于骨髓,可通过内皮特异性标志VEGFR-2、Ⅷ因子来鉴定,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或用免疫磁珠吸附分离法或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分离出目标细胞,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用于治疗心肌梗死、肢体缺血、基因载体和组织工程血管重建,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内皮功能失调,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自身血管新生能力不足,单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不确实,应用细胞因子以及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对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制备20只单侧后肢缺血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和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局部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肌肉注射培养液。造模后观察动物缺血后肢的皮温及存活情况,检测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CD3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后整合至缺血后肢肌肉。20只裸鼠死亡2只。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肢保存率分别为80%,75%,20%和0。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联合治疗组高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高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 < 0.05)。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联合治疗组大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 < 0.05)。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缺血肌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53.33%(P > 0.05)。提示内皮祖细胞可定向迁移至缺血组织,内皮祖细胞移植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可增强这一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EPCs)是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了出生后的血管再生和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EPCs作为种子细胞来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并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方面展开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特异性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EPCs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不同因子的趋化作用下EPCs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循环,然后迁移和定居到肿瘤组织,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VEGF/VEGFR-2信号途径在EPCs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外周血CD34^+细胞中分离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后。围绕EPCs的研究便迅速展开和深入。近年来,基因修饰EPCs移植在以往EPCs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初步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下肢缺血及G-CSF促进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以及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 方法: 建立小鼠下肢缺血模型,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缺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同时给予G-CSF后观察对EPCs的影响。 结果: 下肢缺血后,外周血中反映EPCs变化的CD34和VEGFR2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轻度增加,在缺血基础上同时给予G-CSF,上述变化更明显。 结论: 下肢缺血刺激可以使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G-CSF通过骨髓动员可增强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3.
顾俊  王长谦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100-102,104
自从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外周血液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以来,EPC的分离、纯化、扩增、功能和应用已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动物试验和早期临床试验都表明EPC具有改善缺血肢体血供、促进心梗后侧枝循环的形成及加快血管损伤后的内皮修复、抑制内膜增生等作用,并且发现有多种细胞因子和药物调节其从骨髓至外周循环的动员、迁移、分化、增殖和归巢等步骤,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内皮祖细胞已经广泛用于研究缺血性疾病,能促进内皮再生、血管修复及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 目的:综述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10-12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earl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共检索到文献219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 结果与结论:内皮祖细胞定居于成体骨髓,现已证实胎肝、人脐血、成人外周血及骨髓中均存在,且人脐血、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均来源于骨髓。此外在心脏、血管、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等外周组织中也发现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内皮祖细胞具有促进内皮再生及血管修复的功能,能促进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在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晚期内皮祖细胞比早期内皮祖细胞更易形成毛细血管,在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培养和鉴定从鼠骨髓中分离的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表型的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GM-2培养基诱导其分化,于培养4d、7d、10d、14d、21d后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CD34、VWF和FLK1)鉴定EPCs,用MTT法分析EPCs的增殖情况。于诱导分化后的1d、4d、7d、10d、14d、21d,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WF蛋白的水平,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VEGFR 2(FLK1)、VWF的mRNA表达变化,并与未诱导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4d细胞开始贴壁,7d细胞大多变为梭形,排列成铺路石样。MTT结果表明,10d时EPCs达到增殖高峰(P〈0.05);免疫染色表明,培养7d的细胞约90%呈VWF—CD34双荧光阳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无VWF表达,培养4d后表达逐渐增强,10~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弱;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FLK1和VWF的mRNA表达低(P〈0.01),4d后表达逐渐增强,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少,未诱导细胞无表达。试验成功地从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P0~P3在1~21d期间FLK1和VWF等内皮细胞标志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3在21d后略有下降。该细胞可作为构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8)制备组织工程瓣膜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EPCs,采用酶-去垢剂法去除新鲜猪主动脉瓣细胞制备去细胞瓣膜支架,将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接种到去细胞瓣膜上。结果 经酶-去垢剂法去除新鲜猪主动脉瓣细胞后,细胞成分全部去除,纤维支架保存完好。去细胞处理后瓣膜无明显细胞毒性。人外周血EPCs与去细胞瓣膜共孵育2周后,细胞紧贴瓣膜表面生长形成一层连续的单细胞层,初步生物力学测定示去细胞前与再内皮化后,瓣膜力学特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外周血分离培养扩增得到的EPCs能够再内皮化去细胞猪主动脉瓣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外周血EPCs是组织工程瓣膜内皮种子细胞的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种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每2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7d后计数早期集落。每例血样均分为2等份,1份在获得早期集落后进行实验;另1份持续培养至晚期集落出现进行相同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胶原凝胶细胞种植实验测定体外血管生成功能。结果 早期集落中心为圆形细胞,周边是放射状排列的纺锤形细胞,再种植不能形成第二代集落且无体外血管形成功能,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14和CD45,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到高浓度的VEGF。晚期集落在培养21至28d间出现,再种植可形成第二代内皮细胞集落,并能在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其构成细胞与早期集落相比CD45、CD14表达显著减少(P<0.001)而CD146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和晚期集落,构成早期集落的绝大多数细胞属于单核细胞系列,可分泌VEGF但不能分化成内皮细胞,晚期集落具有内皮祖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of endothelial cells are the common pathological ba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ver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amage of endothelial cells a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内皮祖细胞是一群具有游走特性,能进一步增殖分化成为成熟内皮细胞的幼稚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参与了出生后缺血组织的血管发生和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内皮祖细胞的发现为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增添了一个新来源.本文重点介绍成体内皮祖细胞的来源、鉴定、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肢体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备受关注的新方法。内皮祖细胞( EPCs)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研究证实, 体内移植EPCs可以促进缺血后组织内的血管新生, 为缺血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