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320d表达验证.将1 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miR-320d表达水平是non-GCB型的3.43倍(P=0.034).miR-320d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是DLBCL的5.65倍(P< 0.001).单因素分析示DLBCL中miR-320d低表达组总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62例DLBCL中,miR-320d低表达(RR=2.434,95%CI1.148~5.159,P=0.020)为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iR-320d表达下调预示DLBC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XIAP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Suvivin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DLBCL中XIAP与Su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XIAP、Suvivin蛋白在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 %(20/49)和44.9 %(22/49),高于良性淋巴结病变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 %(3/20)和10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IAP与Su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382,P=0.01);XIAP表达的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表达的患者(P<0.02)。结论 XIAP蛋白表达上调可能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可能在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中与Suvivin起协同作用,并可能是DLBCL一个新的预后不良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mi-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02例初发DLBCL患者(DLBCL组)及60例同期住院或体检者(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淋巴瘤石蜡样本中c-myc、Bmi-1的表达,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IGF-Ⅰ、IGFBP-3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型、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及化疗前后DLBCL患者的表达差异.结果 c-myc和Bmi-1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3/102)及61.8 %(64/102),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组[c-myc:80.0%(48/60);Bmi-1:71.7%(43/60)]的表达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GCB)组[c-myc:59.5%(25/42);Bmi-1:50.0%(21/42)](均P< 0.01);IPI评分越高,二者的表达均越强;Ⅲ~Ⅳ期组与Ⅰ~Ⅱ期组二者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1).c-myc或Bmi-1基因异常患者与基因正常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基因同时异常患者的3年PFS率及OS率更低,为独立预后指标.DLBCL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1);患者化疗前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低于化疗后(均P<0.01);non-GCB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与GC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Ⅳ期DLBCL患者及高危组DLBCL患者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较其他组均降低(均P<0.01).c-myc或Bmi-1基因异常患者与基因正常患者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两基因同时异常患者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低于基因正常患者.结论 DLBCL患者c-myc和Bmi-1的表达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对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DLBCL患者的c-myc、Bmi-1表达与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MDM2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癌基因MDM2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NHL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46例儿童NHL患者作为病例组,12例儿童淋巴结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染色法,检测病例组NHL患者、对照组淋巴结炎患者病理组织的MDM2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为胞核染成黄色~棕黄色,阳性细胞数≥10 %为MDM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MDM2蛋白过度表达);阳性细胞数>5 %为p53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结果 病例组MDM2蛋白过度表达率为65.2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阳性率为19.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过度表达率在病理分类高度恶性、患者血清LDH增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的B状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阳性率与病理工作分类、临床分期、B状态、血清LDH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过度表达与p53蛋白阳性之间没有关联性。结论 儿童NHL患者MDM2基因的过度表达率较高;MDM2过度表达与儿童NHL患者的不良状况、不良预后有关;儿童NHL患者p53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并分析VEGF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26例初诊DLBCL患者和9例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收集26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按IPI评分分成低危组(IPI<2)和中高危组(IPI≥2)。选取健康体检人员25名为健康对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和复发DLBCL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差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部分缓解(PR)和不缓解(NR)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CR组化疗前比较明显升高。高危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低危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与DLBCL发生、发展有关,其测定可与IPI一起用于DLBCL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2例DLBCL及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2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B症状、LDH和IPI均无关(P>0.05)。全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5和22.0个月, LDH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仅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EphA2蛋白表达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EphA2蛋白在DLBCL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EphA2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原发结外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34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 DLBCL 134例,占同期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2.14%(134/257),结外DLBCL共93例占总体DLBCL的69.4%.结外DLBCL分期为Ⅲ~Ⅳ期者占55.9%(52/93),结内DLBCL中Ⅲ~Ⅳ期者占75.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外DLBCL中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33.3%(31/93),而结内DLBCL中升高者占58.5%(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临床特征如出现B症状、大肿块、骨髓浸润、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比例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外与结内DLBCL生发中心及非生发中心起源出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外与结内DLBCL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55.2%,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3%、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748).结论 原发结外DLBCL的发病率较高,与结内DLBCL相比其临床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但两者的免疫表型、分化特征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bcl-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40例)淋巴结组织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定量检测其BCRP mRNA的表达,同时将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和链霉菌素生物素技术(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bcl-2蛋白表达。结果 40例DLBLC患者的bcl-2与BC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 %(24/40),37.5 %(15/40),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BCR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5)。bcl-2、BCRP表达阳性组有效率低于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18,P<0.05;χ2=6.5541,P<0.05);bcl-2和BCRP表达均阳性与均阴性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3,P>0.05)。结论 BCRP可能在DLBCL的原发多药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化疗疗效的评估及提示疾病转归;bcl-2在DLBCL中的表达对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bcl-2和BCRP基因对评价DLBCL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液病理研究室确诊的DLBCL患者156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CD10、bcl-6和MUM-1表达情况。根据Hans模型将患者区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细胞起源组(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细胞起源组(non-GCB);利用Muris分型将DLBCL患者分为低临床风险组(1组)和高临床风险组(2组);将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随访全部病例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χ2 检验、对数线性模型及Life Table 生存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30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78.3 %,对照组的126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53.4 %,研究组患者整体预后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Hans模型所区分的不同起源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Muris模型所区分的1组预后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Muris模型所区分的1组预后明显较2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不良具有较强相关性,而与研究组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 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生存率。利妥昔单抗使用后,bcl-2蛋白表达及Muris模型分组对DLBCL的预后提示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in patients with 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type (non-GCB)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that received rituximab chemotherapy. Serum NSE values were measured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ssay in 53 patients. About 54.7% of the DLBCL patients had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erum NSE (>15.20 ng/ml), which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erformance status, serum LDH level, B symptoms, IPI scores, and Ann-Arbor stages (P < 0.05). The mean serum NSE value in patients with non-GCB subtype of DLBC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CB subtype of DLBCL (P = 0.001), and among patients in non-GCB subtype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5-year OS rate between NSE-positive group and negative group (28.3% vs. 81.6%, P < 0.001). Furthermore, serum NSE level was foun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non-GCB subtype. Serum NSE may be a novel marker of disease aggressiveness as well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non-GCB subtype of DLBCL in the era of rituxima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与一线CHOP化疗方案的疗效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检测60例DLBCL石蜡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亚型。60例患者均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观察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和非GCB型各30例,GCB型组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合有效率分别为56.7%、6.7%和93.3%,非GCB型租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6.7%、13.3%和7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GCB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免疫学亚型与CHOP方案疗效存在一定关系,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DLBC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组织中OBR和p-STAT3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的CD20、CD10、bcl-6、Mum-1免疫标志,根据Hans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结果 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5.0 %(36/80)和28.8 %(23/80),在RLH中均低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TAT3在non-GCB型中高表达率为36.8 %(21/57),明显高于GCB型的8.7 %(2/23)(P<0.05),OBR与DLBCL的免疫表型无关(P>0.05)。OBR及p-STAT3在DLBCL临床Ⅲ、Ⅳ期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9 %(13/21)和38.1 %(8/21),高于Ⅰ、Ⅱ期[46.2 %(18/39)和25.6 %(10/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BR和p-STAT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无关(P>0.05)。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2,P=0.039)。结论 OBR可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促进STAT3磷酸化过程,其可能参与DLBCL的发病和non-GCB型DLBCL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DLBCL标本中bcl-6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bcl-6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44 %(49/90), 在RH组织中为15.00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P=0.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Hans分型相关 (χ2值分别为5.257、5.257、4.704、16.024,均P<0.05)。Ki-67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0 %(72/90),而在RH组织中为20.00 %(4/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P=0.00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近期疗效相关(χ2值分别为5.889、6.451、6.024,均P<0.05)。结论 bcl-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及Hans分型等相关,可为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琨 《实用癌症杂志》2013,(6):693-695,699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0例DLBCL患者中共有47例(78.33%)侵犯淋巴结,13例(21.67%)结外侵犯。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期、PS分级、结外病灶数、血清LDH、近期疗效。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各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12/17)、57.14%(12/21)、41.67%(5/12)、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性放化疗或手术治疗患者。结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的方案能提高DLBCL患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GDP与DICE两种二线方案治疗老年晚期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2例老年晚期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GDP组(20例)和DICE组(22例)。观察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GDP组和DICE组1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5%和63.6%,无进展生存分别为35%和22.7%;CR分别为35%和18.2%,PR分别为40%和22.7%,SD分别为15%和27.3%,PD分别为10%和36.4%,疾病缓解率分别为75%和40.9%,差异显著。两组末梢神经炎发生率分别为2.5%和8.4%;脱发发生率分别为2.5%和7.5%;胃炎发生率分别为2.5%和10.9%,差别显著(P〈0.05),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20.7%和18.5%(P〉0.05),无显著差别,但GDP组血栓形成明显大于DICE组,差别显著。结论:在治疗老年晚期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GDP方案优于DICE方案,毒副反应较轻,但血液学毒性中血栓形成明显高于DICE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肿瘤分子标忐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上皮癌抗原(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31-98(Pro-GRP31-98)联合动态检测在肺癌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治疗监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良性对照组)及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 125、CYFRA21-1、Scc-Ag、NSE,酶联免疫法检测Pro-GRP31-98水平,分析肿瘤分子标志物与肺部良恶性疾患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患者血清CEA、CA125、CYFRA21-1、Scc-Ag、NSE、Pro-GRP31-98水平与肺部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肺癌高分期(Ⅲ、Ⅳ期)组血清肿瘤分子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肺癌低分期(Ⅰ、Ⅱ期)组,治疗前、淋巴结转移组、复发组与治疗后、无转移组、无复发组比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CEA、CA125分别对肺腺癌的阳性榆出率与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YFRA21-1、Scc-Ag分别对肺鳞状细胞癌的阳性检出率与腺癌、小细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NSE、Pro-GRP31-98分别对肺小细胞癌的阳性检出率与腺癌、鳞状细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EA联合CA125、CYFRA21-1联合Scc-Ag、NSE联合Pro-GRP31-98检测分别对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阳性检出率较单项检测比较明显提高,均P< 0.01;CEA、CA125、CYFRA21-1、Scc-Ag、NSE、Pro-GRP31-98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2.52%、51.01%、48.99%、53.03%、49.49%、50.50%,六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高达96.46%,与各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分子标志物CEA、CA125、CY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