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WRNHL)常见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差异.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发WR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并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原发WRNHL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其中DLBCL占56%(28/50),ENKTCL占34%(17/50).DLBCL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ENKTCL,两者原发部位不同,50.0%(14/28)的DLBCL患者原发于扁桃体,88.2%(15/17)的ENKTCL原发于鼻咽部;DLBCL的近期疗效远优于ENKTCL, DLBCL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ENKT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5,P=0.035;x2=6.47,P=0.011).结论 DLBCL和ENKTCL的临床特征不同,DLBCL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ENKTC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表型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40例原发淋巴结DLBCL进行比较。结果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4—91岁),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常见(19例,27.5%),其次为腮腺、齿龈、腭等。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为64.2%(43/67),bcl-2、c—myc及EBV—EBER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23.4%(11/47)及5.3%(3/57),Ki-67高表达(t〉70%)者占71.0%(49/69)。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时间1—8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65岁、Ki-67高表达者预后差,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及放疗组。与同期诊断为原发淋巴结DLBCL相比,除了肿瘤细胞的起源分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DLBCL最常见于舌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淋巴结DLBCL相似。年龄≥65岁和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提示因素。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缓解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初次诊断后经6~8个疗程化疗达到缓解的DLBCL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NSE水平,分析NSE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缓解患者NSE表达阳性率为50%(20/40),对照组NSE表达阳性率为10%(2/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NSE表达阴性及NSE表达阳性DLBCL缓解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20.9%和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为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SE是DLBCL缓解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指标,对判断缓解DLBCL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250例DLBCL患者中EBV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进行组织学分型和EBV检测.结果 250例DLBCL患者中,EBV阳性DLBCL老年患者36例(年龄≥60岁28例),其中汉族21例,维吾尔族15例,男女比为2:1;结内病变23例,结外13例.Ann Arbor分期中Ⅰ、Ⅱ期7例,Ⅲ、Ⅳ期29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30例,国际预后指数中-高危险度22例.组织形态学观察:淋巴结及结外组织正常结构破坏,炎性背景中可见弥漫浸润的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及R-S样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D20/CD79a强阳性,Ki-67高表达.依据CD10、bcl-6、Mum-1进行组织学分型,非生发中心型31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年龄和发病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指标及组织学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V阳性DLBCL发病率低,具有DLBCL独特的临床病理亚型,预后不良,且发病与EBV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原发部位和临床预后与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DLBCL病检存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53例,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通过测定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经免疫学分型后,GCB型占45.3%(24/53),non-GCB型占54.7%(29/53);原发于淋巴结内23例,其中GCB型14例,non-GCB型9例;原发于淋巴结外30例,GCB型占10例,低于淋巴结内组中所占的比例,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CR)的DLBCL患者中,GCB型17例,non-GCB型12例,两种分型的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GCB型患者与non-GCB型存在明显的差异,GCB患者的生存期长于non-GCB患者.结论:53例DLBCL中,non-GCB型DLBCL在结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结内,原发于结外患者多数为non-GCB型;GCB型DLBCL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non-GCB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320d表达验证.将1 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miR-320d表达水平是non-GCB型的3.43倍(P=0.034).miR-320d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是DLBCL的5.65倍(P< 0.001).单因素分析示DLBCL中miR-320d低表达组总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62例DLBCL中,miR-320d低表达(RR=2.434,95%CI1.148~5.159,P=0.020)为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iR-320d表达下调预示DLBC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PTEN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TEN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原发结内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rie生存分析、Log-Rank差异显著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TEN蛋白阳性组16例,阴性组24例。PTEN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比62.5 %,P >0.0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随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减低,PTEN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但两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TEN蛋白表达与DLBCL分子分型无相关性(P >0.05)。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体力状态、病情分期、乳酸脱氢酶(LDH)及结外受侵无相关性(P >0.05),回归分析表明,DLBCL中PTEN蛋白表达不是疾病的保护因素,国际预后指数(IPI)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此外,PTEN蛋白细胞核表达占15 %(6/40),核表达的例数在PTEN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结论 DLBCL中PTEN蛋白表达高低与预后无相关性,IPI仍是判断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淋巴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 ymphoma,DLBCL)分子分型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88例结外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D10、bcl-6、MUM1、ki-67的表达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88例结外DLBCL中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36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52例,GCB组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大于75.0%有17例,占47.2%(17/36),non—GCB组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大于75.0%有37例,占71.2%(37/52)。结论结外DLBCL以non—GCB多见。  相似文献   

10.
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期间收治的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胃肠道原发3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共14例,其余部位53例.结果 结外DLBCL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龄、男性略多见、全身症状少见、Ⅰ~Ⅱ期多见、一般状态较好、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多为中低分.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78.9%,原发胃肠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其他原发部位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7.0%、74.6%.全组病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S评分、结外受侵>1个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5年总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结外DLBCL为一组异质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部位的病例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DLBCL组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和0.047);三者表达均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和0.027);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外病变累及、ECOG体力评分、骨髓累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其中MTAP与CDKN2A基因表达情况还与B症状(P值分别为0.003和0.028)和国际预后指数(IPI)相关(P值分别为0.001和0.011)。此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19和0.042)。结论 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在DLBCL中呈低水平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反映其生物学行为和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DG-PET)对淋巴瘤患者分期及预后评估的作用。 方法 对初诊的41例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和化疗4个疗程后行FDG-PET,中位随访30个月,比较化疗前FDG-PET分期和化疗4个疗程后FDG-PET结果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41例患者治疗前结内、外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9.7±6.9和8.4±6.8。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惰性NHL比较,结内、外病灶的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NHL分别为10.3±7.5和9.1±6.5,惰性NHL分别为4.7±2.1和2.4±0.6,均P<0.05)。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B细胞和T细胞NHL、活化B与生发中心来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FDG-PET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 22例(54 %)患者FDG-PET检出结外器官病变;6例(15 %)因FDG-PET发现CT等其他检查未显示的淋巴结或结外病变而提高临床分期。治疗前经FDG-PET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15例(37 %),Ⅲ、Ⅳ期的患者26例(63 %)。随访期间,FDG-PET分期Ⅰ、Ⅱ期的患者中1例(7 %)因疾病进展死亡,Ⅲ、Ⅳ期的患者中6例(23 %)因疾病进展死亡。41例患者化疗4个疗程后行FDG-PET检查,FDG-PET阴性的患者17例(41 %)中,随访期间1例(6 %)因疾病复发死亡,FDG-PET阳性的患者24例(59 %)中,随访期间6例(25 %)因疾病进展死亡。 结论 化疗前FDG-PET检查有助于对淋巴瘤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化疗4个疗程后FDG-PET检查有助于评估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起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在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57岁,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1/18,61.1%)。将其分为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和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两大类。11例(57.6%)PB-DLBCL与7例(42.4%)SB-DLBCL相比,其具有Ann Arbor分期多为Ⅰ-Ⅱ期(P<0.01)、B症状少(P=0.013)、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P=0.041)、骨髓未累及(P=0.043)、完全缓解(CR)率高(P=0.049)等特点。生存分析发现PB-DLBCL患者5年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SB-DLBCL患者(P=0.013)。本研究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居多,生发中心型(GCB)与non-GCB型之间OS无显著差异(P=0.885)。所有获得CR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延长(P=0.008)。结论:乳腺DLBCL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右侧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子分型多为non-GCB型。与SB-DLBCL患者相比,PB-DLB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早、B症状少、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骨髓未累及、CR率高等特点,并且生存期显著延长。无论是PB-DLBCL和SB-DLBCL,还是GCB型和non-GCB型,获得CR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质谱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蛋白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wcx-2芯片检测36例T-NHL患者和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蛋白质质谱,用生物化学法测定T-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分析T-NHL患者与DLBCL患者间质谱检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同时分析差异蛋白质丰度与疾病分期、LDH及β2-M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DLBCL患者比较,在T-NHL患者血清中共检测出9个差异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42.67、1451.43、1472.49、1512.03、3194.22、3267.41、3933.86、4593.12、9182.24。这些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T-NHL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93.12和9182.24蛋白质质谱在T-NHL中高表达,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中,LDH表达水平分别为(290.82±29.95)U/L、(283.94±100.94)U/L,明显高于阴性组的(169.22±55.42)U/L、(169.50±59.25)U/L(t=-3.199,P=0.004;t=-2.378,P=0.026),两组蛋白质的峰值与LDH的水平呈正相关(r=0.265,r=0.178,均P<0.01);在这两种蛋白质阳性组与阴性组间β2-MG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蛋白质在T-NHL患者血清中低表达,LDH、β2-MG水平在这些蛋白质质谱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对分子质量为4593.12和9182.24的蛋白质可能是鉴别T-NHL的特异血清学标志,它们可和LDH联合用于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DLBC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组织中OBR和p-STAT3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的CD20、CD10、bcl-6、Mum-1免疫标志,根据Hans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结果 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5.0 %(36/80)和28.8 %(23/80),在RLH中均低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TAT3在non-GCB型中高表达率为36.8 %(21/57),明显高于GCB型的8.7 %(2/23)(P<0.05),OBR与DLBCL的免疫表型无关(P>0.05)。OBR及p-STAT3在DLBCL临床Ⅲ、Ⅳ期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9 %(13/21)和38.1 %(8/21),高于Ⅰ、Ⅱ期[46.2 %(18/39)和25.6 %(10/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BR和p-STAT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无关(P>0.05)。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2,P=0.039)。结论 OBR可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促进STAT3磷酸化过程,其可能参与DLBCL的发病和non-GCB型DLBCL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DLBCL标本中bcl-6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bcl-6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44 %(49/90), 在RH组织中为15.00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P=0.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Hans分型相关 (χ2值分别为5.257、5.257、4.704、16.024,均P<0.05)。Ki-67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0 %(72/90),而在RH组织中为20.00 %(4/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P=0.00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近期疗效相关(χ2值分别为5.889、6.451、6.024,均P<0.05)。结论 bcl-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及Hans分型等相关,可为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YD88基因突变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的74例初治DLBCL患者,回顾分析MYD88突变组(MYD88mut)和MYD88野生组(MYD88w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74例DLBCL患者中,MYD88mut组和MYD88wt组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LDH、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及I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YD88mut组主要为ABC亚型(75.00%)。12例MYD88mu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8例氨基酸改变为L265P。MYD88mut组2周期R-CHOP方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41.67%,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33.33%,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effective,OR)为75.00%。MYD88wt组分别为77.42%、11.29%和88.71%。2组比较,2周期CR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 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YD88mut组及MYD88wt组患者5年OS分别为54.98%与73.53%,PFS分别为48.61%与66.54%,2组比较,OS及PF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 4,P=0.031 9)。结论:MYD88突变主要存在于DLBCL的ABC亚型,且MYD88突变提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初治4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 和β2-MG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49例DLBCL患者中,β2-MG 高表达37例,VEGF高表达23例.β2-MG和VEGF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组症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均无相关性(均P> 0.05).β2-MG高表达与以CHOP方案为基础的全身化疗效果相关(P=0.037).VEGF蛋白高表达与合并纵隔侵犯有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 蛋白芯片法检测β2-MG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有望成为DLBCL常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Hou Y  Wang HQ  Fu K  Zhang HL  Qian ZZ  Qiu LH  Li W  Zhou SY  Li LF  Hao XS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2):911-91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 Cdc7)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dc7和MCM2基因的表达,分析Cdc7和MCM2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Cdc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65.4% (P =0.001),骨髓Cdc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7.2%和75.5% (P =0.032),外周血MCM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44.0%和68.2% (P =0.025),骨髓MCM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9.0%和63.4% (P =0.007).外周血和骨髓中Cdc7和MCM2基因高表达是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Cdc7和MCM2的表达与传统预后指标相结合可以准确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靶向调控Cdc7和MCM2通路可能成为治疗难治性DLBCL患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