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3D T1WI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T1WI动态增强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乳腺疾病患者的59个病灶经T1WI动态增强成像,分析每个病灶的强化曲线类型、定量分析T1WI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率和达到强化峰值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应用T1WI动态增强成像序列,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分布有特异性,良性病变多为I、II型,恶性病变多为IV、V型,表现为III型曲线的病灶大部分为恶性病灶,少部分为良性病灶;信号强度增加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3,P=0.015),但两者的早期增强程度范围有很大的重叠,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仅为30.7%;良、恶性病变增强信号达到峰值时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50,P=0.000),且二者之间重叠很少,诊断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69.2%。结论:T1WI动态增强的强化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病灶强化的峰值时间在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高乳腺MR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减少组织穿刺活检率。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MR信号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MR信号强度 ,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12 0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行乳腺MR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病灶的平扫MR信号强度特点以及MR常规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增强率。结果MR平扫 ,SE 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低信号为主 ,FS 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高信号为主 ,TSE T2WI、FS T2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分布相比 ,相差显著 (P <0 .0 5 )。MR常规增强扫描 ,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R动态增强扫描 ,乳癌组病变早期信号强度增强率高于腺瘤组 ,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峰值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MR信号强度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庄晓明  黄晶  朱斌  张冰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349-1351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磁共振T2*W首过灌注成像与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34例乳腺肿块患者术前行磁共振T2*W首过灌注成像检查,绘制病灶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得出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并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测定的VEGF、MVD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VEGF高表达组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均值高于低表达者(P〈0.05),且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与MVD成正相关(P〈0.05);良恶性组间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MVD、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与VEGF表达、MVD值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特性及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TIC)的临床意义.方法 析53例乳腺磁共振扫描患者的MRI表现.MR扫描机为Signa Excite HD 3.0 T超高场装置.扫描序列包括轴面T1WI,轴面和矢状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T2W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32例、肿块型胰腺炎30例患者、胰腺正常受检者30例的MRI资料,所有受检者均行常规MRI系列、DWI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三组患者MRI影像学表现、DWI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 1胰腺癌T1WI病灶多呈低信号,部分病灶为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多呈稍高信号;肿块型胰腺炎T1WI上多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稍高信号或等信号;2DWI序列胰腺癌组28例呈高信号,肿块型胰腺炎均呈稍高信号;胰腺癌ADC值显著高于肿块型胰腺炎,低于正常胰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型胰腺炎ADC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癌组TIC曲线以缓升平台型为主,占84.36%,肿块型胰腺炎以缓升缓降型为主,占73.33%,正常胰腺组以速升速降型为主,占100%,三组TIC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鉴别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14例,观察两组病例的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后处理得到的幅度图、相位图、R2*图中肿瘤信号强度,以及肝脏快速容积成像(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肿瘤强化类型,并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各序列信号强度及强化类型的差异。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DWI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以及ESWAN序列的相位值、R2*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应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间有无差异,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估ADC值、相位值及R2*值对良恶性肿瘤鉴别的效能,找出相应界值。结果: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在T1WI、T2WI序列上信号强度没有差异,在DWI序列及ESWAN序列的幅度图、相位图及R2*图上,恶性肿瘤信号复杂,以混杂信号为主;两组病例在LAVA序列强化类型存在差异,但有重叠;两位观察者获得两组图像的ADC值、相位值及R2*值数据结果一致性良好,良恶性肿瘤的ADC值、相位值及R2*值分别为(1.80±0.44)×10-3 mm2/s和(1.40±0.40)×10-3mm2/s,0.071±0.037和-0.003±0.119,(13.46±9.00)Hz和(42.09±19.82)H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0.721、0.941,ADC值≥1.23×10-3mm2/s、相位值≥0.440、R2*值≤20.47 Hz为诊断良性肿瘤的界值。结论: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在MR常规序列(平扫及增强)征象重叠,缺乏特异性,但恶性肿瘤在DWI及ESWAN后处理图像上混杂信号较多,ADC值、相位值及R2*值可以作为定量指标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且R2*值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实施动态对比增强技术(DCE)及DWI检查,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IC,分析DWI联合TIC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鉴别价值。结果良性病灶病变的感兴趣区(ROI)平均ADC值高于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诊断准确度分别高于ADC单项诊断及TIC曲线分型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TIC曲线可有效鉴别乳腺疾病良恶性,较单项诊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I动态增强及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半定量及定量价值。方法: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及DWI,研究TIC、早期强化率及ADC值的诊断效能,并联合三种指标制定综合评分系统。结果:恶性病灶TIC多呈流出型,良性多呈流入型,TIC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766,AUC为0.781。增强第1周期早期强化率(61.5%)的敏感度为0.882,特异度为0.816,AUC为0.802;第2周期早期强化率(92.3%)的敏感度为0.891,特异度为0.924,AUC为0.895。良恶性病灶ADC值有统计学差异,ADC值1.135×10~(-3)mm~2/s为阈值的敏感度为0.852,特异度为0.734,AUC为0.771。良性病灶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恶性病灶,其评分与病理结果有明显相关性,r值=0.89,P0.05。结论:增强第2周期早期强化率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最有效的指标,联合三种指标综合评分能够明显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Ts 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强度、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设计资料£检验比较PTs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 10例乳腺PTs术后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例.MRI上6例表现为分叶状,4例为椭圆形;7例边界清晰,3例欠清;10例PTsMRI平扫T1WI均呈较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或STIR呈较高信号,其中2例肿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见不规则囊性极高信号影;PTs于动态增强初始期呈快速强化,初始期后TIC 2例呈Ⅰ型,8例呈Ⅱ型;9例行DWI检查,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2±0.18)×10-3 mm3/s;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90±0.21)×10-3 mm3/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结论 乳腺PTs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为非特征性,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陈威 《浙江临床医学》2014,(10):1527-152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分别对123例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行MR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DWI(b值为150、300、500s/mm^2)检查,观察各组常规、DWI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及比较TIC曲线,作出诊断,最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平扫T1WI良性结节呈等或略低信号,恶性结节多呈不均匀稍低或等信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早期强化率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乳腺病变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分析病变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点,包括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96s、144S早期强化率。结果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灵敏度为0.842,特异度为0.762,AUC值(ROC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083;96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526,特异度为0.857,舯C值为0.7193;144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737,特异度为0.857,AUC值为0.8534。结论在诊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方面,96S、144s早期强化率与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三者相比:96S、144S早期强化率的特异度较高;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灵敏度较高;144S早期强化率的AUC最大,即144S早期强化率的诊断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5.
双侧乳腺同时磁共振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乳腺同时MR扫描的序列及扫描方位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乳腺病变常规SPGR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脂肪抑制分别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平扫。注射Gd-DTPA后采用3D-FSPGR序列行双侧乳腺矢状位同时动态增强扫描。结果SPGR序列T1WI平扫信噪比好,时间短,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辨率不及FSE序列T2WI。动态增强3D-FSPGR序列显示病变最敏感,可以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明确的病变,而且可根据病变的增强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定性分析。FSE序列T2WI冠状位压脂对腋窝区淋巴结的显示较敏感。结论双侧乳腺3D-FSPGR序列是乳腺病变中最有价值的检查序列,轴位及矢状位是乳腺检查中的基本位置,冠状位可以良好地显示腋窝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乳腺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常规SE序列、FSE序列和3D-FSEGR序列及不同扫描方位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作用。方法 40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常规SE序列T1WI及脂肪抑制FSE序列T2WI分别行轴位及矢状位平扫。注射Gd-DTPA后采用3D-FSPGR序列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之后再采用SE序列行脂肪抑制T1WI轴位、矢状位和(或)冠状位扫描。结果 3种扫描序列均有较高的信噪比及较高的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分辨率。SE序列T1WI平扫信噪比优,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辨率不及FSE序列T2WI,而动态增强3D-FSPGR序列显示病变最敏感,可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明确的病变,且可根据病变的增强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定性诊断。增强后脂肪抑制SE序列T1WI显示病变亦较敏感,但不能行动态增强扫描。3种成像方位中,轴位与矢状位更利于显示病变及病变侵犯胸壁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 动态增强3D-FSPGR是乳腺肿块病变中最有价值的检查序列。轴位与矢状位应作为乳腺检查中的基本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