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性,48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于2014年10月17日首次入院.患者缘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未重视,乏力渐进性加重,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三系减低(具体不详),未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院.入院查体:体温36.6℃,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胸10、腰5椎体压痛,下胸椎、腰椎、腰骶关节强直,前弯、后仰、侧弯均受限.双下肢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在目前治疗条件下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5例初发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化疗方案、不同转录本及移植与非移植之间达到第一次完全缓解(CR1)时间、生存及复发的差异,评价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35例初发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38岁(16 ~ 65岁),白细胞计数中位水平29.5×109/L(1.33× 109/L~ 192.45×109/L).转录本p190阳性26例(74.28%),mRNA中位相对表达水平0.5824(0.123 3~0.976 0),p210阳性9例(25.72%),mRNA中位相对表达水平0.623 5(0.097 4 ~ 0.959 2).中位随访12个月.35例初发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诱导化疗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进行治疗,四组不同化疗方案达到CR1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转录本p190阳性组患者达到CR1时间较转录本p210阳性组患者延长(P=0.016),但两组总生存(P=0.167)及复发(P=0.16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化疗缓解后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组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7~43个月),非移植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4~18个月)(P=0.017),但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 在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条件下,不同诱导化疗方案对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及预后无明显影响,转录本p190阳性患者疗效较转录本p210阳性患者差,但总生存与复发率无差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少见b3a3型bcr-abl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及其特点.方法 对2010年确诊为ALL的1例患者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该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结果 该患者的核型表现为45,XY,-7,t(9;22) (q34;q11),FISH检测发现了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RT-PCR检测出该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为少见的b3a3型.结论 常规的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出典型的bcr-abl融合基因,而非典型bcr-abl融合基因需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才能检测出阳性结果.少见b3a3型bcr-abl融合基因及其融合蛋白的功能和潜在利用价值还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TEL-AML1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基础上,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1例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TEL-AML1融合基因。结果 巢式RT-PCR技术和FISH技术均可以显著提高TEL-AML1融合基因的检出率,应用上述两种方法,31例患儿中检测出7例TEL-AML1阳性,占儿童初发ALL的22.6 %(7/31),在B系ALL中的阳性率为25.9 %(7/27)。结论 t(12;21)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极难发现,需用巢式RT-PCR或FISH等分子检测方法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Ph阳性急淋的细胞遗传学、临床疗效及预后 ,并对比成人和儿童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 2 1例初治 Ph阳性急淋患者的 CR率 ,以及不同巩固方案的疗效 ,同时对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儿童与成人患者在疗效以及预后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本组患者 CR率为 76 % ;在各种不同巩固方案中 ,大剂量 Ara-C DF S为 ( 10 .944± 1.774)月 ,中位生存时间 19月 ,未用大剂量 Ara-C DFS为 ( 2 .840± 0 .95 5 )月 ,中位生存时间 8月 ,P值分别为 0 .0 0 3、0 .182 ;CTX/VP1 6使用者 DFS为 ( 7.6 6 7± 1.85 8)月 ,中位生存时间 19月 ,未用 CTX/VP1 6DFS为 ( 2 .75 3± 1.0 46 )月 ,中位生存时间 8月 ,P值分别为 0 .0 395、0 .0 32 6。结论 :儿童与成人Ph阳性急淋临床表现相似 ,预后较差。巩固强化治疗使用大剂量 Ara-C、含 CTX/VP1 6的方案可能取得相对较好的疗效 ,但由于例数尚少 ,尚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cr-abl21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bcr-abl210+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患儿按儿童ALL化疗方案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结果 患儿口服泼尼松试验反应良好,VDLD方案诱导15 d达骨髓完全缓解,伊马替尼200 mg/d口服,按儿童ALL中危化疗方案进行巩固治疗,CAM方案早期强化治疗2个疗程,巩固治疗M方案HD-MTX+6-MP庇护所治疗连用3次,bcr-abl210检测阴性,VDLD、CAM方案巩固治疗,bcr-abl/abl210检测阳性,bcr-abl/abl210定量0.010,伊马替尼加量为300 mg/d持续口服,化疗转入儿童高危方案HR-1、HR-2、HR-3、HR-1.2.3巩固治疗,延迟强化采用VDLD、CAM方案治疗,bcr-abl210持续阴性,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患儿病情稳定,多次复查骨髓均持续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结论 bcr-abl210+儿童ALL的治疗可采用化疗联合伊马替尼,泼尼松试验反应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后期治疗仍需采用高危强化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和预后,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85例ALL合并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ALL患儿中发生真菌感染22例(25.88%)。不同化疗方案患儿真菌感染发生率:诱导方案VDLDex(P)为16.47%(85次疗程中14次);巩固治疗CAM方案为0.71%(281次疗程中2次),HR1'方案为7.14%(28次疗程中2次);HR3'方案为3.57%(28次疗程中1次);HD-MTX方案为0.34%(587次疗程中2次);COADex方案0.48%(210次疗程中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98,P<0.05)。标危、中危及高危组患儿年龄分别为(4.27±1.57)岁、(5.08±3.39)岁、(8.09±2.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8,P<0.05)。不同危险组患儿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标危组19.35%(6/31)、中危组12.5%(5/40)、高危组78.57%(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P<0.05)。22例真菌感染患儿中治愈10例(45.45%),好转2例(9.09%),放弃6例(27.27%),死亡4例(18.18%)。结论ALL患儿化疗时易发生真菌感染。长期应用含有激素化疗方案、持续粒细胞缺乏、年龄小及高危组是易感因素,应重点关注此类患儿,早期预防真菌感染,有利于降低合并真菌感染ALL患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TV6-ABL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t(9;12)(q34;p13)形成的ETV6-ABL1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从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性,3岁11个月。临床特征主要为骨髓淋巴系增生明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规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t(9;12)(q34;p13)。患儿入院后于2020年3月29日始予VDLD(地塞米松、长春地辛、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方案诱导化疗,第8天激素诱导试验敏感,第17天骨髓象示幼稚淋巴细胞占0.34,流式细胞术检测示残留的B-ALL肿瘤细胞占20.17%,4月23日予达沙替尼80 mg/m 2口服治疗。第35天复查微小残留病(MRD)转阴;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ETV6-ABL1融合基因阳性;流式细胞术结果符合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67%间期细胞显示了1个额外的ABL1信号。 结论:ETV6-ABL1融合基因阳性ALL罕见,具有独特的实验室及临床特征,为此类疾病常规细胞遗传学的异质性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41例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分为融合基因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特点、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41例ALL患儿融合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8.1%(164/341),共检出15种融合基因,包括TEL-AML1、KMT2A重排、E2A-PBX1、BCR-ABL1、MEF2D重排、SIL-TAL1等。不同年龄组间融合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KMT2A重排多见于<1岁组,MEF2D重排多见于>10岁组。KMT2A重排+、BCR-ABL1+、MEF2D重排+和SIL-TAL1+患儿易发生高白细胞血症,且后3类患儿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KMT2A重排(P<0.001)、BCR-ABL1(P=0.001)、MEF2D重排(P=0.001)多见于高危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显著低于阴性组(27.9%...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融合基因的表达和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189例ALL患者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 189例ALL患者中69例(36.5 %)检出10种融合基因(E2A-PBX1、TEL-AML1、bcr-abl、MLL-AF4、MLL-AF6、MLL-AF9、MLL-AF10、MLL-ELL、SIL-TAL1、TLS-ERG),染色体R或G显带可供分析的152例中,86例(56.6 %)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二者联合可使ALL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69.3%(131例)。90例成年ALL患者中33例(36.7 %)检测阳性,其中bcr-abl 22例,未见TEL-AML1,99例儿童ALL患者中阳性36例(36.4 %),其中TEL-AML1 24例,bcr-abl 2例。成年人组与儿童组bcr-abl 、TEL-AML1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LL相关融合基因、E2A-PBX1、SIL-TAL1、TLS-ERG等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6例正常核型的ALL患者检测出有bcr-abl 、TEL-AML1融合基因的存在。结论 成年人和儿童ALL融合基因表达各有侧重,多重巢式RT-PCR可用于初诊时染色体畸变的筛选,可在核型正常的AL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提供与预后相关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陈辉  陈森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13):666-669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1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CCLG-ALL 2008)方案联合化疗,总结患儿的危险度分层、主要临床表现、发生胰腺炎的所处治疗阶段、发病原因、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的累积用量,整理患儿的胰酶指标、影像学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结果,对比患儿治疗效果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全组11例患儿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14岁,中位年龄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ype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10例,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ype 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1例;初始联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个常见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平台从建库到2013-10-02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应用Stata11.0,选用合适的模型计算合并OR及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21项研究。其中关于GSTM1与儿童ALL的研究21项,包含病例组2365例,对照组3885例。关于GSTT1与儿童ALL的研究20项,其中病例组2263例,对照组3744例。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合并0R分别为1.13(95%CI:1.03~1.23)和1.07(95%CI:0.94~1.22)。亚组分析发现,在亚洲人群及黑种人中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增加儿童ALL的发病风险,OR分别为1.25(95%CI:1.07~1.45)和1.43(95%CI:1.03~1.23);在白种人中GsTMl纯合缺失与儿童ALL.无明显相关性(OR=1.05;95%CI:0.94~1.18);在亚洲人群中GSTTl纯合缺失增加儿童ALL的发病风险(OR=1.32;95%CI:1.08~1.60);在白种人及黑种人中GSTTl纯合缺失与儿童ALL无明显相关(OR=0.92,95%CI:0.77~1.10;OR=0.95,95%CI:0.55~1.63)。结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增加儿童ALL的发病风险,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增加亚洲儿童ALL的发病风险。GSTM1与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的易感性关联受人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自70年代以来,随着对白血病细胞动力学认识的深化,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及治疗方法的改进,国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完全缓解率(CR)已达90~100%,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已达70%以上。国内我院及北京儿童医院最近几年总结的材料表明,无论在CR率及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方面,均已达到国外所报道的水平,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急性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慨念。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敏媛 《中国肿瘤》2001,10(10):566-569
近20余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长期无病生存率(EFS)达70%-80%。长期ESF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以下三方面工作:(1)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更准确地判断预后,采用MIC或MICM分型,按型用化疗方案。(2)化疗方案合理组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对ALL后期治疗降低强度,减少药物毒性,同时改进了庇护所预防措施-采用大剂蛳氨甲蝶呤(HD-MTX),大大减少了髓外复发,使相当一部分患儿放弃以往颅脑预防性放疗,即使需要放疗者也降低了剂量,从而减少放化疗远期毒副作用,提高了生存质量。(3)强有力的支持治疗如:空气净化层流病房的建立,有效抗菌素,抗病毒、抗霉菌药物高效价丙种球蛋白等的应用,预防治疗也骨髓抑制期的感染,造血因子、GM、CSF、G-CSF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输注缩短了强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期。加速了造血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自70年代以来,随着对白血病细胞动力学认识的深化,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及治疗方法的改进,国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完全缓解率(CR)已达90~100%,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已达70%以上。国内我院及北京儿童医院最近几年总结的材料表明,无论在CR率及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方面,均已达到国外所报道的水平,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急性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概念。其所以在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如此巨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系列特点而采用了一揽子治疗方案,主包括(1)诱导化疗;(2)巩固期化疗;(3)庇护所预防;(4)维持治疗;(5)强化治疗。如此序贯式的治疗,使体内白血病细胞的负荷逐步减少。经连续治疗3~5年后,即可停药。我院对到1990  相似文献   

18.
Ikaros 是造血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并且作为肿瘤抑制因子,Ikaros异常会阻滞 T、B 细胞的发育或导致肿瘤形成。在白血病患者中,Ikaros 发生突变导致患者治疗反应下降及长期生存率降低。Ikaros 在白血病发生和预后中的机制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78年-1988年收治的1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完全缓解(CR)率达97.1%,系统随访治疗的105例病人5年以上持续完全缓解(CCR)率是58.6%,5年以上生存率达71.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就本研究得出的关于儿童ALL长期无病生存的几个关键问题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遗传学变化的特点.方法:以94例初发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多重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结果:63例患儿做了核型分析,有分裂象者55例,其中异常者12例(19.0%);无分裂象者8例(12.7%).对93例患儿进行了多重PCR检测,其中包括53例染色体有分裂象患儿和8例无分裂象的患儿,41例正常染色体核型患儿中异常者为17例(占41.5%),12例染色体核型异常者中融合基因异常者4例(33.3%),无分裂象患者异常2例,无分裂象检出率与有分裂象者核型分析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儿中融合基因检出率为34.4%(32/93),其中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0例(21.51%),MLL重排3例(3.23%),BCR/ABL(p190)融合基因阳性3例(3.23%),E2A/PBX阳性5例(5.38%),HOX11阳性1例.94例患儿通过两种检测方法共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46例(48.94%).结论:儿童ALL可出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对于有足够分裂象的患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仍是可靠的方法.对分裂象质量低或无分裂象的儿童ALL患者,多重PCR检测异常克隆能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将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多重PCR结合起来可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