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增殖相关基因Ki67编码的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Beclin 1和Ki67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Beclin 1的阳性表达率(43.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8.5%)(P0.05),而Ki67的阳性表达率(76.6%)则高于癌旁组织(0.00%)(P0.05)。癌组织中Beclin 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56,P0.05)。Beclin 1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直径、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无关(P0.05)。Ki67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有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年龄、ER、PR、HER-2均无关(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中Beclin 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0.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00.0%)(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癌旁组织中Beclin 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43±0.12,明显高于癌组织(0.20±0.18)(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eclin 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Ki67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情况。结果 :6 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阳性表达在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P53表达水平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浸润性导管癌220例,观察其钼靶X线影像特征及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乳腺肿瘤细胞的ER、PR、Her-2、Ki-67、P53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现为肿块者162例(73.6%),肿块中出现毛刺征者95例(58.6%),有钙化者98例(44.5%),局限性密度增高者32例(14.5%),腺体结构扭曲者26例(11.8%)。乳腺癌钙化与Her-2阳性表达明显正相关(r=0.241,P0.001);乳腺癌毛刺征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i-67、P53阳性表达间呈负相关性(P0.05);乳腺癌伴发皮肤增厚及皮肤、乳头凹陷者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P53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乳腺癌的X线影像表现可以一定程度上预估ER、PR、Her-2、Ki-67、P53的表达水平,从而可以前瞻性地评估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UEDC2在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抗原(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63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中CUEDC2、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水平,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结合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UEDC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率分别为72.8%、63.3%,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的10%,差异显著(P0.05)。CUEDC2表达水平与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中,luminal A型CUEDC2表达率最低,三阴型最高(P0.05)。CUEDC2表达水平与ER(r=-0.703,P0.05)、PR(r=-0.798,P0.05)表达程度呈负相关;与Ki-67(r=0.414,P0.05)表达、Her-2基因扩增(r=0.359,P0.05)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CUEDC2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分子分型有关,其高表达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erbB-2、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均为阴性乳腺浸润性癌Ki-67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ER、PR、月经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行根治术的乳腺浸润性癌病例,其中C—erbB-2、突变型P53基因均为阴性乳腺癌共61例,回顾性分析了Ki-67表达状况,以及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ER、PR、月经状态的关系。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为45.90%,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ER、PR无显著相关(P〉0.05),与月经状态相关(P〈0.05)。结论C.erbB.2、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均为阴性乳腺浸润性癌Ki-67可作为绝经前乳腺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ER和PR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erbB-2,ER和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8%,55.2%和42.7%.C-erbB-2表达与ER和P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001和P=0.005).C-erbB-2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体积增大、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和P=0.0001).结论 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同时检测C-erbB-2,ER和PR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磁共振资料,将146例磁共振增强扫描呈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纳入研究,测得ADC值,并分析其与Nottingham分级系统、不同免疫组化因子表达、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学分级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ADC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275,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不同状态时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473,P=0.143),ER、PR及Ki-67不同表达状态组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5、0.019、0.02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0.253、-0.249)。结论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部分预后因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K506结合蛋白51(FKBP5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0例乳腺癌(包括导管内癌和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源自西安艾丽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芯片和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和作为对照的21例乳腺纤维腺瘤(源自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TM法检测其FKBP51及AR、ER、PR、HER-2、P53、Ki-67的表达,分析乳腺肿瘤中FKBP5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KBP51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36.4%,明显低于乳腺纤维腺瘤(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癌和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中FKBP5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3.5%和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FKBP51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呈负相关(β=-1.156,P=0.023;r=-0.302,P=0.001);与PR指数呈正相关(β=1.210,P=0.000);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AR、ER指数不相关(P>0.05)。结论 FKBP51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预后较好,有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08-240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分析63例术后、术中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ER、PR、C-erbB-2表达.结果 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5%、67.1%、44.2%,ER、PR共同阳性率为64.2%; C-erbB-2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ER、PR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ER、PR、C-erbB-2联合检测可作为乳腺癌预后指标,同时有助于制定患者术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2 7蛋白、ER、PR受体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系统的二步法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2 7蛋白、ER、PR受体表达 ,并与病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体积大小等预后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2 7蛋白表达与良性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与预后呈正相关 ;与病人年龄 (≥ 5 0岁 )、淋巴结转移及瘤体大小 (≥ 2 5cm)呈负相关。结论 :P2 7蛋白、ER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TIC)的临床意义.方法 析53例乳腺磁共振扫描患者的MRI表现.MR扫描机为Signa Excite HD 3.0 T超高场装置.扫描序列包括轴面T1WI,轴面和矢状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T2W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增强MRI特征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增强MRI特征。患者年龄25.0~71.0岁,平均为(50.9±10.6)岁。24例为浸润性导管癌(72.7%),9例为非浸润性导管癌(27.3%)。11例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标本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CD34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每例患者的MRI形态学表现、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资料行Fisher检验。结果 18例肿块长径≥2.0cm,15例〈2.0cm。MRI表现分为两种类型:结节型26例;囊状型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4例为Ⅰ型单相型,24例为Ⅱ型平台型,5例为Ⅲ型流出型。统计结果显示,将MRI上病灶长径分为≥2.0cm及〈2.0cm两组,病灶长径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p53具有相关性,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也与p53具有相关性(P值均〈0.01);将MRI曲线分为平台型及其他型,将MRI所见淋巴结分为长径≥1.0cm及〈1.0cm两组,MRI曲线类型与MRI所见淋巴结大小具有相关性(P〈0.01);乳腺癌病理类型与CD34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的早期动态增强MRI特征与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的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总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MRI影像表现,将肿块型强化患者纳入研究。分析肿块型乳腺癌的发病位置、形态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入组患者共65例,青年组18例,中老年组47例。青年组(≤40岁)表现边界不清楚的9例,占50%,中老年组(40岁)边界不清者9例,占19.1%,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病理分级、大小、形状、边缘是否分叶及毛刺、TIC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边界不清者比例高于中老年患者,可能提示其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及转移能力,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3.0T MRI检查,且获得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共234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7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1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及数据系统标准评估其MRI表现,记录病灶形态(非肿块/肿块)。若为肿块,则继续从肿块形状(圆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环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记录病灶数目(单灶/多灶)。若为非肿块,则分析病灶分布形式(段样/区域样/弥漫)、内部强化特征(不均匀/点簇状/网状)。在T2WI上记录病灶信号特点(低或等/高/高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差异。结果 78例三阴性乳腺癌中,69例为肿块样强化、9例为非肿块样强化。15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120例为肿块样强化、36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单因素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灶形态(P=0.035)、肿块边缘(P<0.001)、内部强化特点(P<0.001)及T2WI信号(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阴性乳腺癌更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边缘光滑、环形强化及T2WI上高亮信号。其中边缘、内部强化特点进入回归模型,比值比(OR)分别为3.279和4.5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证实,病灶表现为边缘光滑及环形强化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结论边缘光滑及呈环形强化的肿块样强化为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较为特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大汗腺癌的MRI及乳腺X线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大汗腺癌共19例(平均年龄66.8岁,范围51~87岁)。19例中行MRI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各13例,其中接受2种检查者7例。分析病灶在MRI上的形态学特征、动态增强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乳腺X线表现。结果在乳腺X线上,13例中肿块8例、结构扭曲4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肿块边缘模糊者7例,毛刺者1例;4例伴有微小钙化。在MRI上,13例中10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3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肿块边缘毛刺者6例,不规则者4例。3例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类型分别为区域性强化1例、多区域性强化1例、弥漫性强化1例。TIC为平台型者1例、流出型者12例。结论乳腺大汗腺癌在X线上多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肿块,在MRI上多表现为毛刺状边缘的肿块,TIC多为流出型。乳腺大汗腺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恶性肿瘤的征象,无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MRI表现与术后ER、PR、C-erbB-2、Ki-67、TopoⅡα等分子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RI反映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国人原发性乳腺癌的MRI影像特征,用数据系统(BI-RADS)记录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用免疫组织化学PS法测定肿瘤组织ER、PR、C-erbB-2、TopoⅡα及Ki-67的蛋白表达。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病灶的形态、形状、边缘、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曲线形态与各蛋白表达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达峰时间、最大强化率与各生物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MRI肿块型病变易有TopoⅡα表达;非肿块型病变、不规则病灶及内部均匀强化病变易有C-erbB-2表达;环形强化病变不易有PR表达;最大强化率高的肿瘤易有C-erbB-2表达;达峰时间短的肿瘤易有TopoⅡα、Ki-67表达。结论 MRI影像特征可初步预测乳腺癌部分生物因子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和增强动力学特征。方法 114例正常体检和怀疑乳腺病变者分别行1.5TMRI和(或)CR钼靶检查,其中65例患者在MRI检查后一月内行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到117个有相应病理结果的乳腺肿块。观察分析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及动态造影剂强化MRI特征,并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结果 (1)良恶性肿瘤的诸项形态学特征相差非常显著(P0.01),2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9例在MRI增强早期呈环形强化;(2)浸润性乳腺癌的第一分钟强化率75%,而良性肿瘤的第一分钟强化率50%,二者相差显著(P0.05);(3)浸润性乳腺癌总体呈流出型强化曲线倾向,而良性肿瘤和良性病变总体呈线型强化曲线倾向,二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 (1)MRI可显示乳腺正常解剖和异常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增强动力学特征,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2)MRI是目前检出和诊断浸润性导管癌最敏感的方法,增强早期环形强化是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3)MRI对病变内的微钙化显示及诊断欠佳,须与乳腺钼靶等检查和临床病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癌中CD14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和正常乳腺中的CD146蛋白表达。结果:CD14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9%(15/80),在正常导管上皮中为100%(10/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146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ER、PR、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CD146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导管上皮,其表达可能对癌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NA-155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检测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miRNA-155基因的表达量,分析miRNA-155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9例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组织miRNA-155的表达量在I、II、III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量递增;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而与miRNA-155表达水平(P=0.01),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结论: miRNA-155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促癌作用的功能,可作为生物标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