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瘀血阻络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40例乳腺增生病(瘀血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5粒/次(含桂枝茯苓模拟剂胶囊2粒),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胶囊,5粒次,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并作安全性评价. [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4.07%.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JP<0.05),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主症积分下降比较,试验组下降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瘀血阻络证)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芪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Ⅲ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Ⅱ期临床试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芪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阳性药对照的方法,将4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52例采用芪葛颗粒治疗,对照组116例采用根痛平颗粒治疗,两组每次服用颗粒剂2袋(根痛平颗粒含1袋模拟剂),早、晚各1次,连服4周.按照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治疗前及用药后4周进行量化评分并评价疗效;并对患者进行用药前后的三大常规和心、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查,观察以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均有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芪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十针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运用老十针针刺法联合胃苏颗粒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临床疗效、HP转阴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症候积分在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发生出现不良反应,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老十针联合胃苏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症状明显改善,安全性好,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十针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0例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单纯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新十针针刺治疗;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SDSVD)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十针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胃不和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78例Hp阳性CAG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胃苏颗粒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CRP、TNF-α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肝胃不和证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炎性指标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效果优于单纯四联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采用中医体质标准进行分类,并以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行辩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五种体质为主;辩证论治主要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痰阻气逆型、湿热郁胆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银杏内酯B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制酸联合促胃动力的治疗方案,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盐酸伊托必利片口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解郁汤加减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2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35/35),对照组为60.0%(21/35),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RD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RDQ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内镜下食管黏膜分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试验组的各项证候评分和对照组的烧心、反酸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对于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其完整临床资料为研究依据,所有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后采取对症治疗。结果: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共138例,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共100例(占72.5%);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共62例,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为主(各占40.3%和32.3%)。结论: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时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通过清脾泻热、健脾和中、疏肝理气、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中医治则治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0例,对照组190例。治疗组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采用胃苏冲剂、胃蛋白酶合剂、甲硝唑、阿莫西林、吗丁啉等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显效64例,有效7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190例,痊愈5例,显效45例,有效65例,无效70例,总有效率63.1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陈永忠 《当代医学》2014,(19):136-137
观察慢性乙肝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吗丁啉结合胃炎宁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吗丁啉10 m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胃炎宁颗粒15 g,3次/d。每1个疗程为1个月,2组均治疗2个疗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候积分、症状、体征、胃泌素以及胃电图等指标进行观察,对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胃电幅值、胃泌素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乙肝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吗丁啉结合胃炎宁颗粒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吗丁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对其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索。方法:纳入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各类中医证候进行提取与判识,并确定其证型。结果: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患者中医证型可分为6类,其中气血亏虚证最为常见,肺气亏虚证次之,阴虚内热证、肝郁气滞证、瘀血内阻证、脾肾亏虚证再次之。结论: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与中医传统理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4例。阿立哌唑组口服阿立哌唑,利培酮组口服利培酮;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5.00%,有效率93.75%;利培酮组分别为68.75%、90.6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59,0.32;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但阿立哌唑组锥体外系反应、泌乳和闭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疏肝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先给予杀菌治疗1周,接下来,A、B、C 3组分别给予疏肝健脾汤+枸橼酸铋钾、疏肝健脾汤+西药安慰剂、枸橼酸铋钾+中药安慰剂治疗4周。观察比较3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A组)痊愈率(57.5%)高于对照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6.24,P均<0.05);临床症状评分,A组总积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2.87,P均<0.01)。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临床使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饮加味治疗瘀血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44例瘀血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每日单纯给予西药;治疗组7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饮加味。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复诊,记录症状变化并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4周末症状与体征消失率为89.5%,对照组则分别73.5%(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有效率(含治愈患者,以下类同)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溃疡复发率半年和一年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1和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一年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半年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丹参饮加味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瘀血型消化性溃疡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肾汤。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Upro)、血红蛋白(Hb)和尿红细胞计数(URBC)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加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及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组口服清胃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检查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随访复发率。结果:治疗组胃黏膜疗效评定的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80%(P〈0.05);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的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治疗后治疗组脾胃湿热证积分为(5.28±1.97)分,低于对照组的(8.95±3.26)分(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等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分别为96.77%、100.00%、97.14%,对照组分别为78.13%、83.33%、82.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清除率为57.14%,对照组为60.00%,两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0.43%,低于对照组的56.26%(P〈0.05)。结论: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好,并能杀灭Hp,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肖洁茹 《当代医学》2009,15(30):145-146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药物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探讨更有效的药物疗法。方法将136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加奥美拉唑加以治疗,对照组施用胶体果胶铋加以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阳性,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HE、临床症状等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