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MRI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及术后7d行3D-TOF-MRA检查,比较术前、术后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关系,记录术中所见。结果术前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2例;术中见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1例;术后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13例,可疑接触24例,无接触18例;术前3D-TOF-MRA结果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D-TOF-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行3D-TOF-MRA检查可明确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探讨MRT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53例,面肌痉挛42例,行MR三维时间飞越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3例三叉神经痛中,48例MRTA重建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阳性率为90.56%。42例面肌痉挛中,40例MRTA 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5.24%(40/42),与手术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法序列(3D-TOF)联合三雏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面肌痉挛(HFS)的诊断及手术指导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1例HFS病人术前MR3D-TOF及3I^CISS序列图像,对两侧面神经由轴位原始像作斜矢状位及冠状位重组,观察面神经近脑干端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了解有无血管压迫面神经,利用3D-TOF及315)-CISS序列的互补性,判明责任血管,术中根据MR结果的指导,探查并处理责任血管。【结果171例患者3D-TOF结合3D-CISS序列显示患侧面神经67例存在血管接触及压迫,阳性率95.7%;手术探查结果69例发现责任血管,3D-TOF联合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8.6Vo。【结论】面神经血管减压术前3D-TOF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具有互补性,可以提高术前责任血管发现的阳性率,防止术中遗漏责任血管,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分辨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显示桥小脑角的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及22例面肌痉挛患者。利用高分辨3D-FIESTA原始图像作MRVE重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判断有无血管压迫神经。其中6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①高分辨3D-FIESTA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与血管呈中等信号,对比良好;②MRVE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解剖结构;③面肌痉挛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7.3%(17/2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0.6%(12/17);④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有血管受压,术后随访有5例痊愈,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高分辨3D-FIESTA成像结合MRVE后处理重建能三维立体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联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面神经磁共振成像(3.0T磁共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临床上疑似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3D-TOF序列、3D-SPACE序列对其桥小脑角区的面神经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多平面重建(MPR)行后处理。结果 3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证实均有临近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在3D-TOF序列图像上,31例可以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面神经,2例显示不佳,2例显示血管与面神经存在明显间隙。在3D-SPACE序列图像上,35例均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面神经,但不能对压迫血管的来源和位置进行有效定位。3D-TOF联合3D-SPACE序列可进一步明确压迫神经的血管来源。结论 3D-TOF联合3D-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和面神经之间是否存在接触或压迫的关系,同时对于患者术前的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效果。方法 138例HFS患者采用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锁孔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判断责任血管,将Teflon棉放置于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固定;术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138例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明确血管压迫,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停止106例,1周内停止20例,3月内停止10例,术后复发2例。听力下降5例,听力完全丧失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Teflon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应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7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在全麻下进行减压手术,患者术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其中14例术前进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 72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EZ)有血管压迫。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阳性率78.6%,手术有效率为90.8%,1年复发率为4%,无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13.2%,结论 术前MRTA检查对面肌痉挛病因有诊断价值,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正确识别责任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H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特发性面肌痉挛126例作A组,不伴面肌痉挛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作B组(对照组)。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窥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A组中面神经根部病变包括:责任血管压迫120例(95.2%);胆脂瘤1例(0.8%);原因不明5例(4%);伴神经根粘连82N(65%);B组中面神经根出现血管“接触”64例(80%);构成压迫者仅18例(22.55%);6例(7.5%)伴蛛网膜粘连。结论:引起IHFS主要病因是神经根血管压迫,局部新生物如胆脂瘤也是病因之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面神经根部蛛网膜粘连是血管压迫致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神经血管微创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3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微创小切口经显微镜下行血管神经分离减压术352例,术后立即有效者276例,术后即症状减轻并在3个月内抽搐消失者52例,无效后二次手术者1例。结论: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良好,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局部解剖知识及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T MRI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轴位3D-TOF MRA及3D-FIESTA-C,并分别进行MPR、CMPR及仿真内镜重建(MRVE),分析患侧血管与神经的关系。结果 32例中,5例(5/32,15.63%)患侧血管与神经无接触,4例(4/32,12.50%)可疑接触,5例(5/32,15.63%)明确接触;18例(18/32,56.25%)存在压迫,其中14例(14/18,77.78%)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2例(2/18,11.11%)为岩静脉,另外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1/18,5.56%)。对其中1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RI所示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相吻合;术后11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结论 3.0T MRI可有效区分导致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动脉及静脉与神经的关系;3D-FIESTA-C的CMPR及MRVE可提高判断接触与压迫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对显示责任静脉具有优势,MRVE三维空间立体定位可作为MVD术前评估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MRI检查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0例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术前行MRI检查,分别采集三维快速稳态自由梯度(three 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图像,判断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情况。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3D-FIESTA、3D-TOF术前诊断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2种序列成像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并计算和比较3D-FIESTA、3D-TOF对不同责任血管的显示率。结果: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75例经手术诊断证实存在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组织的情况。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3D-FIESTA、3D-TOF诊断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灵敏度(97.33%比94.67%)、特异度(92.00%比96.00%)、准确率(96.00%比95.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分析显示,3D-FIESTA、3D-TOF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保持在良好水平(Kappa值均>0.7)。3D-FIESTA、3D-TOF对1级、2级、3级、4级、5级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3D-TOF对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责任血管的显示率均为100.00%,二者对2支以上动脉、动脉+静脉的显示率未达到100.00%,3D-FIESTA分别为94.74%、75.00%,3D-TOF分别为89.47%、50.00% ,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行MRI检查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尤其是采用3D-FIESTA、3D-TOF这2种序列成像 ,不仅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诊断手段,还可作为三叉神经痛手术定位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TOF-MR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I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3D-TOF-MRA序列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清晰14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与三叉神经接触16条,压迫2条;三叉神经显示欠清晰12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共48条,小动脉38条,静脉10条。3D-TOF-MRA序列显示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75%,其中小动脉为95%,静脉为0。结论3D-TOF-MRA序列能清晰显示小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对提供患者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桥小脑角与听神经瘤相关血管的走行,为手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16例(32侧)的完整成人尸头通过显微镜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结果 32侧均有AICA及PICA。30支AI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占93.75%。25支PICA起自椎动脉上端平橄榄中下1/3平面,占78.75%。结论小脑桥脑角区神经血管差异较大,熟悉其解剖结构,对手术中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功能保存,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3D-SPACE序列、3D-CISS序列、3D-VIBE序列及3D-TOF序列对神经、血管及其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从中选择优异的序列组合来展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或舌咽神经痛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上述4种血管神经成像技术进行扫描,查看它们在MPR或MIP重建中神经、血管的成像特点。结果与3D-CISS序列相比,3D-SPACE序列能更加敏感地显示责任血管,更好地体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与3D-VIBE序列相比,3D-TOF序列能更清晰地显示整体的血管走形。结论 3D-SPACE序列能更好的显示神经走向及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3D-TOF序列能在MIP重建中显示整体的血管并判断血管来源,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展现MR在血管神经成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脑部异常MRI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007年5例患者由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脑部异常MRI表现,患者均在发作后72 h内行头颅MRI检查,常规进行了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同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特征,定量分析三叉神经周围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TN (TN组)及30例存在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但无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头部梯度回波-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和三维-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观察TN组双侧三叉神经NVC表现,定量分析组间双侧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之间距离及双侧REZ与小脑上动脉(SCA)起点高度差的差异。结果 TN组26例存在NVC,包括25例患侧(15例患侧、10例双侧)及1例对侧NVC;其中21例可见动脉NVC (12例患侧、8例双侧及1例对侧),13例可见静脉NVC (10例患侧、2例双侧及1例对侧),8例同时存在动、静脉NVC (6例患侧、1例双侧及1例患侧动脉NVC+对侧静脉NVC);21例共29条三叉神经存在动脉NVC,包括24条SCA、6条小脑前下动脉(AICA)、2条椎动脉(VA)及1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 NVC;13例15条三叉神经存在静脉NVC,压迫血管均为岩上静脉系统(SPVS)。TN组与对照组双侧REZ间距分别为(3.48±0.17) cm及(3.38±0.16) cm,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分别为(1.22±0.30) cm及(1.40±0.26) 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2.482,P=0.029、0.016)。结论 TN患者NVC表现为双侧REZ距离增大、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长约7cm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在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作螺旋CT检查,进行血管重建,对部分患者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螺旋CT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共有187支桥血管成像,其中乳内动脉移植血管50支,静脉移植血管129支,桡动脉移植血管8支。50支乳内动脉移植血管中,6支有不同程度狭窄;129支静脉移植血管中,48支有不同程度狭窄;8支桡动脉桥中2支有不同程度狭窄。本组患者中有28例患者同期作了冠状动脉造影,共检出105支移植血管血管,造影结果与CT检查结果基本相符,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4.4%,假阴性率为2.7%。检出有移植血管血管病变的27例患者中,22例有临床症状;另有3例有症状的患者,螺旋CT检查未发现有异常。结论:作为一种微创伤检查方法,64排螺旋CT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3D-FIESTA与3D_TOF序列原始和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判断三叉神经桥前池段和邻近血管的关系,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所有病例中检出三叉神经桥前池段与邻近血管间存在接触或压迫关系的共有40侧,其中症状侧38例,非症状侧2例;神经血管问存在可能接触的有17侧,其中症状侧11例,非症状侧6例;神经血管无接触的有49侧,其中症状侧4例,非症状侧45例。联合应用3D-FIESTA和3D-TOF序列诊断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症状侧与非症状侧检查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应用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有利于提高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可以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