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宫颈癌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择31例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中晚期患者在治疗前进行MRI检查,对其MRI成像特点进行分析记录,参照FIGO制订的标准,将临床妇检形成的分期和MRI盲法判定形成的分期分别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比。结果:MRI对宫旁浸润的判断符合率为87%,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88%,总的分期准确率为84%;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符合率为84%,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而临床妇检对宫旁浸润的判断符合率为81%,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2%,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82%,总的分期准确率为71%。结论:①MRI对中晚期宫颈癌分期较临床妇检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判断宫旁浸润有着较高的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②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MRI有较高的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弥补了临床妇检的不足。③引入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宫颈癌分期有了更加可靠的客观依据,避免发生临床分期上过低或过高的判断,有利于选择、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动态增强MRI检查资料,判断内膜癌子宫肌层和宫颈浸润情况,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T2WI及动态增强序列诊断肌层及宫颈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分析两种序列诊断准确度有无差异;计算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在动态增强各期的对比信噪比,并分析其在各期间有无差异。结果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肌层和宫颈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85.7%、96.8%、85.7%和85.7%、91.7%、85.7%、91.7%;动态增强序列诊断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为94.7%,显著高于T2WI诊断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78.9%(P〈0.05);平衡期内膜癌组织与子宫肌层的对比信噪比显著高于动脉期和静脉期(P〈0.0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在手术前准确的判断内膜癌肌层及宫颈浸润,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2加权成像(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54例E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诊断性刮宫手术检查及T2WI、DW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2WI、DWI对EC的诊断效能。结果 54例高度疑似EC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46例,占比85.19%;T2WI诊断E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26%、62.50%、75.93%;DWI诊断E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78.26%、75.00%、77.78%;两者联合诊断E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83%、62.50%、92.59%;T2WI、DWI联合检查敏感度、准确度分别高于T2WI及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WI、DWI均可较好地诊断EC,但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独诊断,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联合诊断,提升对EC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T2WI联合DWI及DCE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5例,包括40例前列腺癌患者,35例非癌患者,均行常规T2WI、DWI及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对T2WI、T2WI+DWI、T2WI+DCE及T2WI+DWI+DCE共四种方法所得的图像进行诊断并评分,同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四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四种方法对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5.391、15.61,P0.01)。四种方法敏感度及准确度两两比较,T2WI与T2WI+DWI+DCE,T2WI+DWI与T2WI+DWI+DCE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3.0 T磁共振T2WI+DWI+DCE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对前列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2WI+DWI的诊断效能略逊于T2WI+DWI+DCE,对难以耐受长时间检查的高龄患者可以作为常规MRI诊断序列。  相似文献   

5.
陈慧  王洁  程晖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1):2017-2020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126例乳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MR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126例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发现良性肿瘤82例,恶性肿瘤44例,MR平扫检查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7.8%,准确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78.3%,阴性预测值为90.0%,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97.6%,准确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97.6%,MR动态增强扫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MR平扫(P<0.05)。结论:MR动态增强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术前辅助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乳腺良、恶性肿瘤均行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扫描,计算T2*WI首过灌注成像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及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绘制T2*WI首过灌注TIC及动态增强TIC。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的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阈值,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92.3%。乳腺良恶性肿瘤T1WI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流出型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诊断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74.4%。T1WI动态增强TIC表现为平台型(Ⅱ型)的乳腺肿瘤,其T2*WI灌注TI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1WI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T2*WI首过灌注成像能提高动态增强Ⅱ型曲线病灶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Detectd的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7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超声室接受超声诊断及S-Detect检查的患者378例,共计39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应用诊断试验四格表分别计算超声医师及S-Detect对乳腺病灶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对S-Detect及超声医师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S-Detect判断不确定的病灶进行假设判定,假设判定均为恶性为S-Detect 1、均为良性为S-Detect 2,并分别计算S-Detect 1与S-Detect2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病理结果提示,378例患者共计390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60个,良性病灶130个。S-Detect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准确性分别为94.6%、56.2%、81.2%、83.9%、81.8%。超声医师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准确性分别为100.0%、9.2%、71.0%、100.0%、69.7%。Kappa分析结果显示:S-Detect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超声医师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好(Kappa值:0.553 vs 0.119,P<0.05)。将S-Detect判断不确定的69个病灶进行假设判定,结果显示,S-Detect 1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6%、56.2%、81.2%、83.9%、81.8%;S-Detect 2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9.6%、79.2%、88.5%、66.0%、79.5%。 结论S-Detect技术对乳腺病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良性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优于超声医师,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部分病灶判断不明确等局限性,如何在临床中更加恰当地结合使用S-Detect还需要更深入的数据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2WI+DW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系列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PCa(阳性组)、50例前列腺增生(BPH)和10例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阴性组)的MRI、DWI资料和总PSA(tPSA)、游离PSA(fPSA)与tPSA的比值(f/t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检测结果,比较T2WI+DWI及T2WI+DWI分别联合tPSA、f/tPSA、PSAD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比较每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阳性组和阴性组间tPSA、f/tPSA、PS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0、-4.52、14.41,P均<0.01);T2WI+DWI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AUC分别为92.00%、71.67%、80.91%和0.818,95%可信区间为0.752~0.885;以tPSA>10 ng/ml、f/tPSA≤0.15、PSAD≥0.22 ng/(ml·cm3)为诊断PCa的界值,T2WI+DWI分别联合tPSA、f/tPSA、PSAD诊断PCa的特异度、准确率和AUC均明显提高。T2WI+DWI联合PSAD诊断PCa的效能最好,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AUC分别为88.00%、90.00%、89.09%和0.890,95%可信区间为0.829~0.951。结论 T2WI+DWI联合tPSA、f/tPSA、PSAD能够明显提高对PC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诊疗的85例高度疑似膀胱癌患者研究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HR-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多参数MRI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T2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46%、71.43%、76.47%;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32%、78.57%、85.88%;DCE-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28%、71.43%、78.82%;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7%、92.86%、95.29%,联合诊断准确度高于T2WI、DWI、DCE-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DWI、DCE-MRI单独及联合诊断膀胱癌分期与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43、0.827、0.805、0.891,一致性良好。结论 多参数MRI技术对膀胱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可对肿瘤分期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SSFP)序列MRI评估直肠癌周围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直肠癌患者,共于病灶周围检出73枚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其中恶性37枚、良性36枚;基于T2WI及bSSFP图像评估淋巴结性质,观察其皮质信号及皮髓质分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bSSFP判断直肠癌周围良、恶性淋巴结的效能。结果 基于T2WI评估直肠癌周围良、恶性淋巴结的准确率65.75%,敏感度59.46%,特异度72.22%,阳性预测值68.75%,阴性预测值63.41%,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316)。bSSFP MRI评估直肠癌周围良、恶性淋巴结的准确率78.08%,敏感度72.97%,特异度83.33%,阳性预测值81.82%,阴性预测值75.00%,与病理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562)。结论 bSSFP MRI有助于判断直肠癌周围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T2WI、DWI、MRS及其综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探讨T2WI、DWI及MRS三种成像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42例患者在1.5T磁共振仪上采用体部矩阵线圈结合脊柱矩阵线圈行T2WI、DWI及3DCSI1H-MRS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按照前列腺6分区法将所得图像数据分区评估测量,采用5分制针对各分区评分,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三种扫描方法各自所得数据以及三种方法综合评分分别做ROC曲线分析比较,计算各组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等。结果 42例病例中15例经穿刺证实为前列腺癌,27例为前列腺良性病变。252个分区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201个为良性,51个为恶性。各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z)如下:T2WI:88.2%、67.2%和0.848±0.030,最佳诊断界值为3;DWI:82.4%、81.6%和0.860±0.033,最佳诊断界值为4;MRS:84.3%、98.0%和0.961±0.016,最佳诊断界值为5;三者综合:96.1%、96.5%和0.978±0.009,最佳诊断界值为4。结论 T2WI、DWI及MRS三种方法均可以独立有效诊断前列腺癌。三种成像方法结合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三种成像技术独立诊断,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分析一致性较好。在三种成像技术中,MRS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多模态MR成像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揭示DN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演变机制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实验室检查、随访追踪及多种影像综合检查确诊的15例D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多模态MRI检查。结果 DN病灶在MRI平扫T1WI呈高信号者为80%,T2WI呈等、低信号者为66.7%。T1WI、T2WI的SNR、CNR值显示DN信号相对于肝实质变化不明显。DWI呈等、低信号者为80%;SWI对DN病灶的检出率为100%。癌变的DN灶在T1WI上主体呈现略高信号,其内可见相对略低信号的区域;T2WI主体呈略高、等或略低信号,中心可见相对高信号小结节。癌变灶DWI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DN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周围肝实质基本相同,而DN的癌变区域有明显类似肝癌强化样的曲线。与病理结果相对照,部分HGDN可通过影像特征进行诊断。结论揭示部分DN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基础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释了DN多模态影像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MRI不同序列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00例小儿手足口病出现脑炎早期临床表现的患儿行轴位常规序列(T2WI、T1WI)和T2FLAIR、DWI序列扫描,其中56例有MRI阳性表现,56例中30例首次MRI检查后分别于第2周(13例)、第3周(17例)行MRI复查,扫描序列同上。比较4种成像序列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不同时期病变的检出率。结果:56例患儿显示病灶共147个,病灶多为对称性,MRI主要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T2FLAIR、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的片状、斑点状影,边缘模糊,部分病灶于T2FLAIR或DWI序列上显示更清楚。T1WI显示病灶50个(50/147),T2WI显示病灶65个(65/147),T2FLAIR显示病灶120个(120/147),DWI显示病灶109个(109/147)。DWI和T2FLAIR分别与T2WI、T1WI相比,P<0.05;T2FLAIR与DWI、T1WI与T2WI相比,P>0.05。30例复查病例显示病灶共73个,T1WI显示病灶55个(55/73),T2WI显示病灶57个(57/73),T2FLAIR显示病灶68个(68/73),DWI显示病灶15个(15/73)。T2FLAIR与DWI相比,P<0.05;DWI分别与T1WI、T2WI相比,P<0.05;T2WI与T2FLAIR、T1WI与T2WI相比,P>0.05。结论:T2FLAIR、DWI序列相结合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T2FLAIR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恢复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T2FLAIR、DWI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早期检查的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共4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29例,前列腺癌18例。检查方法包括常规T1WI、T2WI、DWI和脂肪抑制成像。所有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观察前列腺大小、病变位置、信号特点及肿瘤侵犯情况,对DWI、ADC数据行定量分析。结果 MRI显示1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于外周带13例,表现为T2WI外周带内结节状、片状异常低信号区;8例位于中央带或移行带。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度为81.07%、特异度为78.01%、准确率为80.11%。结论联合应用DWI成像方法可以提高MR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前列腺癌分期的价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高场强超导型磁共振和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46例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对前列腺癌分期的诊断准确性,T2WI组为80%,DWI组为83%,DWI+T2WI组为89%,各组AZ值分别为0.82、0.83和0.91,DWI+T2WI组明显高于其它组(P=0.02、0.04)。ADC均值:G1组为1.31×103mm,G2组为1.14×103mm,G3组为0.7×103mm,G3组平均ADC值低于G1和G2组(P<0.05)。结论:3.0T高场强DWI联合T2WI成像,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ADC值能够预测肿瘤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宫颈3层结构及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其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非子宫疾病女性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在1.5TMR上行盆腔DWI成像。DWI序列的b值为0、800s/mm^2。在DWI及ADC图中观察正常宫颈的层次结构,并比较不同分层的ADC值;在DWI图像中测量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并与常规T1WI及T2WI同法获得的SIR比较;测量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对照组中有73%的病例(11/15)在DWI图像中可以分清宫颈的3层结构,而在ADC图中则为100%。3层结构的ADC值分别为(1.83±0.37)×10^-3、(1.23±0.24)×10^-3及(1.87±0.24)×10^-3mm^2,s(内膜层、结合带及肌层),3者间有显著差异。所有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正常分层结构均消失,在DWI上均表现为弥漫高信号,ADC值为(0.86±0.08)×10—3mm^2/s,癌灶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各层结构的ADC值。DWI、T1WI及T2WI图像中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SIR分别为2.97±0.69、0.06±0.02及1.96±0.32,3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在DWI及ADC图中均具有一定特征,其中DWI能较常规序列更加突出宫颈癌病灶,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时间窗内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度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临床确诊为HIE的常规MRI、DWI图像,根据日龄分为2组,其中早期病例组(≤7 d)38例、中晚期病例组(8~28 d)39例.对两组病例进行T1WI、DWI分度并与临床分度比较.结果 与临床分度结果 相比较,早期病例中:D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6.25%(9/16)、100%(14/14)和100%(8/8);T1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5%(4/16)、71.43%(10/14)和25%(2/8).DWI分度与T1WI分度无统计学差异(U=-1.899,P=0.058).中晚期病例中:D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12)、28.57%(6/21)和66.67%(4/6);T1WI对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9/12)、95.24%(20/21)和100%(6/6).DWI分度与T1WI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U=-3.778,P=0.000).结论 不同时间窗DWI和T1WI对HIE分度评价不同.DWI对早期HIE进行分度可行,并与临床分度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但与T1WI分度无统计学差异;而对中晚期HIE DWI分度明显不及T1WI分度.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87例患者,41例为前列腺癌,4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在3.0TMRI系统接受常规T2WI、动态增强T1WI(DCE-MRI)和DWI扫描(b值取0和1000s/mm2)。在前列腺癌组,分别在肿瘤和无肿瘤区设置兴趣区并测量ADC值。在增生组,分别在前列腺中央区和外周带测量ADC值。结果肿瘤组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mm2/s和(1.34±0.16)×10-3mm2/s。在增生组,中央区和外周带的ADC值分别为(1.37±0.24)×10-3mm2/s和(1.43±0.31)×10-3mm2/s。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肿瘤组和增生组中良性前列腺组织(P〈0.001);肿瘤组中良性组织与增生组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WI检查和ADC值有助于发现前列腺癌,尤其是发生于前列腺尖部和中央区的早期前列腺癌。T2WI结合DWI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