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涎腺良性肿瘤、3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21 Waf1/C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21 Waf1/Cip1在涎腺正常组织以及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113,P=0.006)。Skp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75.76%)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3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128,P=0.001)。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r=-0.390,P=0.089);它们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467,P=0.006)。结论:p21Waf1/Cip1低表达以及Skp2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kp2可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而参与涎腺肿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EGFR和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和C-erbB-2在70例涎腺肿瘤中(30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高于口腔涎腺良性肿瘤组织的43.3%(13/30)(p<0.05):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显著高于口腔涎腺良性肿瘤组织的6.7%(2/30)(p<0.05).C-erbB-2与EGFR蛋白表达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665,p<0.01).结论:C-erbB-2与EGFR同时过度表达,可为涎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谷胱苷肽S转移酶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6例涎腺肿瘤中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进行了研究.GST-π主要表达在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皮样细胞,在其它涎腺肿瘤中表达较弱.该结果提示:GST-π可作为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的标志,有助于肿瘤分级.本文还对涎腺肿瘤 GST-π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抗化疗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涎腺正常组织组比较,良性肿瘤组B7-H3 mRNA表达量为其4.2106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3.216倍,也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1.81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B7-H3的表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炎性组织中的B7-H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涎腺肿瘤组织B7-H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涎腺炎症组织B7-H3表达与在涎腺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中乙酰肝素酶(HPA)和核转录因子кB(NF- κB)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涎腺良性肿瘤、44 例涎腺恶性肿瘤中HPA和NF- κB表达.结果:HPA和NF- κB在涎腺恶性肿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 %和65.9%,显著高于涎腺良性肿瘤组(P<0.05).HPA和NF- κB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局部侵袭性、有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分期无关(P>0.05).HPA 的表达与NF- κB 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02, P<0.05).结论: NF- κB在体内可能参与了HPA的表达调控,并与HPA协同作用促进涎腺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168例涎腺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涎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涎腺肿瘤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985~2005年间收治的经组织学确诊的168例涎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涎腺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1~80岁.多发生于腮腺(67.3%),少发生于舌下腺(2.4%).良性肿瘤124例占73.8%,恶性肿瘤44例占26.2%.应用针吸细胞学检查,活检、B超、CT、MRI以及临床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措施.结论:涎腺肿瘤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小的腮腺良性肿瘤,实施瘤周正常腺体切除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并具有很多优点.  相似文献   

8.
周辉  唐欣轶  郭燕 《口腔医学》2016,(11):980-983
目的探讨β-防御素3(HBD-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及炎症中表达差异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涎腺良性肿瘤标本87例、恶性肿瘤标本35例、炎症标本46例和正常涎腺组织标本65例,利用SP免疫组化检测HBD-3蛋白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利用RT-PCR检测HBD-3 mRNA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见于胞质和胞核,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呈高表达,均表达于胞质,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HBD-3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D-3蛋白及基因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均呈低表达,且出现了蛋白表达核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潜能。  相似文献   

9.
VEGF、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6例涎腺良性肿瘤和22例涎腺恶性肿瘤的VEGF、MMP-9和Ki-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和MMP-9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3%和68.18%,与二者在涎腺良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34.62%和26.92%相比,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涎腺良、恶性肿瘤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8.13±2.09)%和(14.86±4.7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涎腺恶性肿瘤中VEGF、MMP-9和Ki-67三者之间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VEGF、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的发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免疫组化和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涎腺炎症组表达又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良性肿瘤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MMP-9蛋白表达强度与涎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炎症组织中MMP-9表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说明MMP-9不仅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还有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肿瘤中转录因子Pax9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Pax9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共48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除1例多形性腺瘤外,其余组织均表达Pax9。正常涎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内衬细胞、多形性腺瘤的上皮细胞、腺淋巴瘤的肿瘤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腺瘤中Pax9弱阳性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在增殖活跃的细胞如正常涎腺导管的基底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强,恶性肿瘤中Pax9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和良性肿瘤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ax9在涎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和抑癌基因p27在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Skp2和P27表达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良性肿瘤即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之间及2种恶性肿瘤即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之间,Skp2与P27表达无显著差异。正常涎腺与良性肿瘤组织的比较,仅Skp2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正常涎腺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及涎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Skp2与P27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kp2与P27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蛋白降解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的表达特点及其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对 60例正常人、10 1例涎腺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进行检测 ,计算出银染核仁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 (IS)。结果 :涎腺良性肿瘤组患者Ag NORs表达与正常人相比有所降低 ,良性肿瘤组平均IS值 ( x±s)为 (5.71±0 .13 ) ,正常人平均IS值为 (7.88± 0 .10 ) ,两者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恶性肿瘤组降低更为明显 ,平均IS值为 (4.2 1± 0 .12 ) ,与正常人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 ;良性肿瘤患者与恶性肿瘤患者之间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表达与涎腺肿瘤呈良好的相关性 ;Ag NORs的检测可作为判断是否是涎腺肿瘤和鉴别涎腺肿瘤良、恶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eler antigen,PCNA)单克隆抗体PC10,对49例涎腺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涎腺恶性肿瘤与正常涎腺组织和良性肿瘤间,高分化与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间及腺样囊性癌实质型与筛孔型之间PCNA标记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PCNA表达对判断涎腺肿瘤的增殖活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涎腺肿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活性变化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法分别测定3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24例恶性涎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其表达情况及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测定良,恶性涎腺肿瘤及正常涎腺的端粒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端粒酶表达率为17.14%,而恶性肿瘤表达率为90%,5例有触压痛的良性涎腺肿瘤及3例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的恶性涎腺肿瘤患者均为端粒酶强阳性,35例良性肿瘤中,有32例端粒酶长度是缩短的,有2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24例恶性肿瘤中,有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5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4例处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范围内,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的恶性涎腺肿瘤均有酶表达,而32例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10.34%,结论:端粒缩短并激活端粒酶是涎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端粒酶可能会成为涎腺恶性肿瘤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恶性涎腺肿瘤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马锴  朱莉  王彦亮  施达仁  朱炎 《口腔医学》2011,31(7):389-392
目的研究上皮型钙粘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在涎腺肿瘤分化、浸润、转移等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石蜡标本115例,其中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涎腺慢性炎症分别为50例、57例、8例。用抗E-Cad单克隆抗体作Envision免疫细胞组织化学二步法,完成病理切片,做定量病理分析。结果 E-Cad在良性肿瘤的表达强度高于恶性肿瘤(P=0.017);E-Cad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能力明显相关,其中E-Cad在无浸润组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包膜外组(P=0.002)。结论 E-Cad在细胞膜外的表达水平与涎腺肿瘤的性质和浸润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鉴别涎腺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涎腺肿瘤包膜是否受到肿瘤细胞的侵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敏感性并不强,需要与其他鉴别手段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涎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6 例涎腺肿瘤(腮腺26 例,下颌下腺8 例,舌下腺1 例,腭部1 例)患者,术前均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CT灌注扫描,并取得相应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所有涎腺肿瘤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结果: 36 例患者中,最终病理确诊为涎腺恶性肿瘤者13 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性为84.6 %(11/13),特异性为95.7% (22/23),符合率为91.7%(33/36).CT灌注成像恶性肿瘤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而2 组之间的MTT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86.9%(20/23),符合率为88.9%(32/3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假阴性的涎腺恶性肿瘤可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得到正确诊断.结论:CT灌注成像能提供涎腺肿瘤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并联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人β-防御素-2(HBD-2)mRNA和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 对不同涎腺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HBD-2的表达,并分析HBD-2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涎腺正常组织比较,良性肿瘤组HBD-2 mRNA表达量为其6.468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0.334倍,显著低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其10.563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HBD-2不仅在这些组织的细胞质中有表达,而且在恶性组织中的细胞核也有表达。结论 HBD-2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涎腺炎症组织中高表达,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低表达,其蛋白发生核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3例涎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hTERT mRNA的表达,包括正常涎腺对照组10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43例,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涎腺组织hTERT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0%(0/10),良性肿瘤hTER mRNAT的阳性表达率为3.3%(1/30),恶性肿瘤hTERT mRNA阳性的表达率为83.7%(36/43)。hTER mRNA在涎腺肿瘤良性、恶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TERT mRNA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HER-2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HER-2的表达与涎腺涎腺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形及预后差的关系,观察HER-2表达对涎腺涎腺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探讨HER-2在39例涎腺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指标及随访资料,进一步分析其对涎腺涎腺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结果:HER-2在涎腺涎腺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且和肿瘤的临床分期(P=0.018),组织学分级(P=0.003),淋巴结转移(P=0.002)有关,但与患者的性别(P=0.931)和年龄(P=0.520)无关。HER-2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和低表达患者有显著差异(P=0.03)。结论:HER-2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涎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形及预后差有关。该基因表达的检测可用于涎腺癌常规病理检查,作为判断涎腺癌的预后及拟定术后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