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组方药物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二者内在质量的异同。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处方中的独活、桑寄生、当归、川芎、茯苓、白芍、秦艽、甘草8种饮片相关成分进行对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含量进行对比。结果 薄层色谱显示传统饮片汤剂中8种饮片相关成分的斑点明显多于配方颗粒汤剂的斑点,传统汤剂中芍药苷含量为29.37 mg·g-1,同等比例配方颗粒中芍药苷含量为2.59 mg·g-1。结论 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的成分含量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药渣,开展小分子资源性成分提取及定性、定量研究,明确该药渣中残留小分子化学成分情况,探讨其可资源化利用途径。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定性分析芍药甘草汤药渣中残留的小分子化学物质,使用Agilent C18色谱柱(3.0 mm×100 mm,2.7 μm),流速0.4 mL·min-1,进样量5 μL,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14%~17.5%B;1~3 min,17.5%~19%B;3~4 min,19%~20%B;4~5 min,20%B;5~6 min,20%~21%B;6~9 min,21%B;9~22 min,21%~36%B;22~23 min,36%B;23~32 min,36%~43%B),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 200;对其主要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方法,使用Agilent C18反相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检测波长235 nm,流速0.8 mL·min-1,流动相0.05%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14%~19%B;1~4 min,19%B;4~18 min,19%~50%B);比较有机溶剂提取、酶法提取2种不同技术处理前后芍药甘草汤药渣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定性分析了芍药甘草汤药渣中16个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发现药渣中化学成分残留较多,其中芍药苷、甘草苷等6个指标成分残留量达到原饮片中的70%以上;药渣经纤维素酶酶解后,甘草苷可转化为甘草素;酶法提取药渣中粗多糖含量是空白组的6倍,质量分数高达12%。结论 芍药甘草汤药渣仍存在较多的小分子资源成分,有较大开发潜力,可利用有机溶剂对药渣中目标成分进行再提取,亦可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将甘草苷转化为甘草素,还可通过酶法提取药渣中粗多糖后开发动物饲料。该研究可为芍药甘草汤制剂及配方颗粒等生产带来的药渣提供资源再利用参考依据和途径,以实现芍药甘草汤药渣的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宋晓宁  靳凤云  张杰  高源  杨正奕 《中草药》2014,45(11):1573-1576
目的 通过毛细管区带电泳(HPCE)内标法,比较戊己丸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汤剂、复方颗粒汤剂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芍药苷成分量差异。方法 采用HPCE法,以50 mmol/L硼砂缓冲液-甲醇(2:1)的溶液作为缓冲液,工作电压为25 kV,压力进样5 kPa×15 s,电解质封口:5 kPa×10 s;柱温15 ℃。结果 该方法简便、准确,其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3种生物碱的量在配方颗粒汤剂中明显高于传统汤剂与复方颗粒汤剂,芍药苷则是在传统汤剂中量最高。结论 本法对戊己丸配方和复方颗粒剂在临床的推广以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黄柏配方颗粒汤剂(DGD)与标准汤剂(SD)、传统汤剂(TD)的差异,对市售配方颗粒(DG)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建立SD、TD的相关标准及DG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种类、代表性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共有峰峰面积总和、主成分分析(PCA)5个方面对DGD(A~E 5个厂家各3批)与SD(10批)、TD(10批)共7类35个供试品进行全面对比研究;对DGD进行临床建议当量校正。结果①SD和TD中的21个共有峰均在DGD指纹图谱中得到保留。②DGD中A厂木兰花碱含量比SD低34.3%(P0.05);C厂木兰花碱含量比SD低35.6%(P0.01),比TD低37.0%(P0.05);D厂盐酸黄柏碱含量比SD低22.0%(P0.05),比TD低27.5%(P0.05);D厂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比SD低20.8%(P0.05),比TD低23.8%(P0.05);其他厂家各成分与SD、T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DGD与SD平均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26,与TD平均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12,成分相似度较高。④采用归一化法以SD的21个共有峰的总峰面积值为1个单位,7类供试品比值分别为0.90、1.03、0.69、0.77、0.73、1.00、1.06。⑤PCA显示B厂与SD、TD距离接近,差异小。以SD的21个共有峰信息为标准,采用峰面积加和法对DG的临床建议当量进行校正,建议A、C、D、E厂家由1 g相当于原饮片12 g分别降低至10.7、8.3、9.2、8.8 g,B厂家无需校正,仍为1 g相当于原饮片10 g。结论真实世界中多数黄柏DGD与SD、TD间存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并无成分种类和成分种类间比例的明显差异;这些整体基本一致的差异可通过对临床建议当量进行校正加以调整,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茯苓为研究对象,进行其饮片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化学成分上的对比研究,为茯苓配方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批不同产地或批次的茯苓饮片及5个厂家各3批配方颗粒,基于HPLC法建立二者汤剂指纹图谱,从三萜类化学成分种类、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所有峰峰面积总和3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萜类化学成分种类:茯苓饮片传统汤剂中未检测到三萜类指标性成分,而多数厂家配方颗粒汤剂中有3个以上的三萜类指标性成分;1个厂家与传统汤剂类似,未检测到上述成分;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各厂家茯苓配方颗粒汤剂在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方面差异较大;A、C、D、E 4个含有指标性成分的配方颗粒厂家产品中,D厂和E厂的多数成分相对较高,A厂各成分相对均衡,而C厂部分指标性成分缺失;所有峰峰面积总和:将D厂配方颗粒汤剂中所有峰峰面积总和定为100%,相较于D厂,传统汤剂为3.90%、A厂12.38%、B厂1.97%、C厂10.47%、E厂8.5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间质量不一,C厂最为集中,A厂相对集中,D、E厂3个批次间分布最分散。结论茯苓饮片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在三萜类成分种类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各厂家茯苓配方颗粒汤剂中三萜类成分的种类、含量和批次间稳定性也不尽一致,提示各厂家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不尽相同,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茯苓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其合理应用,同时对茯苓饮片的合理使用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分析,为人参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控制及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经标准工艺分别制备10批具代表性的人参趁鲜与传统切制饮片及其标准汤剂,采用Agilent EC-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3 min,18%~21% A;23~35 min,21%~28% A;35~80 min,28%~32% A),检测波长203 nm,建立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成分,对筛选出的已知差异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出膏率、转移率等指标,探讨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差异。结果 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0,分别确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9个共有峰;PCA及PLS-DA结果表明,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中人参皂苷Rg1、Re、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而人参皂苷Rb1、Rc、Rb2、Rd含量低于传统切制饮片,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e、Rb1、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而人参皂苷Rc、Rb2、Rd在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的含量相当。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b1、Rc、Rb2平均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人参皂苷Re、Rd平均转移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皂苷Ro平均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结论 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均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可为趁鲜切制饮片后续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补阳还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定性定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补阳还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进行定性定量比较。方法采用TLC进行定性比较,采用HPLC进行定量比较。结果TLC结果显示,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化学成分的类型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汤剂的斑点更明显;建立了补阳还五汤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和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测定了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芍药苷的含量,配方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约为传统汤剂中的1/6。结论两种剂型中化学成分的类型基本相同,但芍药苷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二冬汤基准样品的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15批基准样品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范围,探索其饮片与基准样品间指标成分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15批基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对指标成分芒果苷、黄芩苷、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0 min,10%~17%A;10~25 min,17%~19%A;25~28 min,19%~25%A;28~45 min,25%~33%A;45~46 min,33%~45%A;46~60 min,45%~55%A),检测波长254 nm;采用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ELSD)对知母皂苷BⅡ、原新薯蓣皂苷与原薯蓣皂苷之和进行含量测定,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0 min,24%A;20~25 min,24%~27%A;25~33 min,27%~28%A;33~36 min,28%~90%A;36~41 min,90%~24%A)。结果 所建立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均良好,能用于基准样品中5个指标成分的定量检测。15批基准样品中芒果苷、黄芩苷、甘草酸、知母皂苷BⅡ、原新薯蓣皂苷与原薯蓣皂苷之和的质量分数范围依次为0.14%~0.23%、2.40%~3.37%、0.07%~0.44%、0.43%~0.95%、0.15%~0.47%,转移率范围依次为33.90%~52.15%、84.46%~105.61%、22.59%~93.86%、38.07%~61.43%、53.28%~96.11%。结论 15批饮片与二冬汤基准样品间指标成分芒果苷、黄芩苷、知母皂苷BⅡ、原新薯蓣皂苷与原薯蓣皂苷之和(甘草酸除外)的转移率一致性较好,表明这4个指标成分在基准样品制备过程中转移情况稳定,可为该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栀子不同炮制品标准汤剂质量指标的差异。方法 测定19批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标准汤剂出膏率、指标成分栀子苷的含量和转移率,并建立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采用对照品比对的方式对共有峰进行确证,以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为变量,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差异性标志物。结果 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排序焦栀子>栀子>炒栀子;栀子苷的含量排序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苷的转移率排序焦栀子>栀子>炒栀子。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指纹图谱均标识出7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成分,栀子不同炮制品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OPLS-DA将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分为两类,并找到5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峰6、峰5、峰7、峰3和峰2,表明随着炒制程度的加深,上述化学成分在标准汤剂中的含量逐渐降低。结论 可为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配方颗粒及其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媛  鲁定国  雷艳青  雷鹏  刘韶  李新中 《中药材》2008,31(1):125-128
目的比较四物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mm×250 mm,5 μm);柱温35℃;流速1 ml/min;测定阿魏酸流动相为甲醇-水-0.05%磷酸(4∶50∶10),检测波长为327 nm;测定芍药苷流动相为乙腈-水-0.05%磷酸(16∶74 10),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含量为8.91 mg/剂,芍药苷为83.57 mg/剂;传统饮片汤剂中阿魏酸含量为8.90 mg/剂,芍药苷为78.51 mg/剂;不同厂家配方颗粒汤剂中阿魏酸含量为3.36~7.67 mg/剂,芍药苷为48.13~67.52 mg/剂.结论四物汤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饮片汤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饮片汤剂中阿魏酸和芍药苷含量基本相当,但不同厂家配方颗粒汤剂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物质组分对癫痫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三磷酸腺苷(ATP)酶水平影响的谱效关系,揭示芍药甘草汤抗癫痫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HPLC建立15批芍药甘草汤煎液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 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19%A;15~45 min,19%~50%A;45~46 min,50%~90%A;46~48 min,90%A),流速1. 0 mL·min-1,检测波长237 nm。采用青霉素诱导小鼠癫痫模型,考察15批芍药甘草汤煎液对癫痫模型小鼠脑组织中MDA,SOD和ATP酶水平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15批芍药甘草汤煎液指纹图谱特征峰峰面积与药效学指标MDA,SOD和ATP酶活性进行关联分析,建立不同物质组分与药效学指标之间的谱效关系数学模型。结果:芍药甘草汤煎液能够提高癫痫小鼠脑组织中ATP酶和SOD的含量,降低MDA含量,且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P0. 01)。在15批芍药甘草汤煎液的指纹图谱中标定出了28个共有峰,其中15个特征峰。灰色关联分析法发现对MDA,SOD和ATP酶活性影响有贡献的特征峰包括2号峰(芍药内酯苷),3号峰(芍药苷),5号峰(甘草苷)等,具体排序为3号峰6号峰12号峰8号峰2号峰5号峰9号峰4号峰10号峰7号峰13号峰11号峰15号峰1号峰14号峰。结论:芍药甘草汤是通过多组分协同作用来影响癫痫小鼠脑组织中SOD,MDA和ATP酶活性的。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引入中药复方组分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相关性评价中,能客观反映中药多组分协同发挥药效作用的本质,是筛选和预测中药药效物质组分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煎煮方法的差异,为其复方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古代《伤寒论》和现代《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记载的煎煮方法,分别进行芍药甘草汤复方煎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干膏率、指纹图谱,以及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古代煎煮方法和现代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进行分析。结果:2种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指纹图谱色谱峰数目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匹配出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异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10个已知峰。2种煎液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小,提示2种煎煮方法对多数成分的提取效率基本一致。按现代方法煎煮的煎液中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干膏率也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结论:芍药甘草汤的煎煮方法对其干膏率和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对指纹图谱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验证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整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Paeoniflorin, PA)、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 AB)、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 BPA)、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甘草苷(Liquiritin, LQ)、芹糖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apioside ILQA)、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 ILQ)、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 NILQ)、甘草素(Liquiritigenin, LQG)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CA);关键靶点有IL-6、VEGFA、CASP3、STAT3和ESR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靶点能良好结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4-104.38%,RSD值在0.39-1.17%。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圣愈汤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及其11个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根据化学成分极性不同使用不同的检测器,建立2种色谱条件,指纹图谱1选择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5种袋装中药汤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用常规法测定各品种对5个规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对必检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验证。结果珍珠汤、利咽止咳汤、骨伤一号无抑菌作用;补血汤、通络一号对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珍珠汤、利咽止咳汤、骨伤一号可用常规法检查微生物限度;补血汤、通络一号可用培养基稀释法检查。各品种控制菌检查均用常规法即可检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茅苍术水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苍术苷A含量,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PLC建立茅苍术的指纹图谱并测定苍术苷A含量,流动相乙腈(A)-0.2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7min,2%~5%A;17~25 min,5%~12%A;25~35 min,12%A;35~50 min,12%~17%A;50~70 min,17%~34%A;70~80min,34%~40%A),检测波长221 nm,流速0.6 m L·min-1。采用外标法测定苍术苷A在10批茅苍术药材中含量。结果:建立了茅苍术水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检出共有峰18个,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3%。10批茅苍术水提物中苍术苷A含量较稳定,平均质量分数2.775 mg·g-1。结论:HPLC指纹图谱方法与苍术苷A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可有效控制茅苍术药材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选择泽泻、吴茱萸2味药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吴茱萸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2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式对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的药动学影响,从药动学角度阐释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浆中各药味特征移行入血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移行入血的6个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趋势均为芍药甘草合煎液大于单煎合并液,其中保留时间为5.2,11.0,12.0,14.6 min处的特征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在体内吸收以合煎较好,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穿心莲药材不同提取方式的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穿心莲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含量、指纹图谱和药效学活性。方法:采用减压提取法(VAE)、超声提取法(UAE)和传统提取法(HRE)制备提取液,利用HPLC对不同穿心莲提取物进行微观组分指纹图谱分析,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10%~30%A;20~30 min,30%~35%A;30~40 min,35%~60%A;40~50 min,60%~85%A;50~60 min,85%~100%A),检测波长254 nm,结合DPPH自由基反应体系,考察不同工艺提取液的抗氧清除能力。结果:VAE对穿心莲药材中药效成分(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提取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3种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均含有17个特征峰,VAE,HRE及UAE的相似度分别为0.957,0.911,0.905。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弱顺序为VAE>UAE>HRE,当质量浓度为20 g·L-1时,DPPH清除率分别为44.85%,25.29%,16.58%。结论:穿心莲不同工艺提取液中药效成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传统提取法相比,VAE具有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VAE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优于HRE液和UAE液。  相似文献   

20.
徐玉玲  贾裕杰  张文文  杨俊莉  曾奇璐  曾立  刘涛 《中草药》2018,49(19):4535-4543
目的建立三颗针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方法根据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冻干粉,以薄层色谱法鉴别三颗针标准汤剂中的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计算指标成分转移率和出膏率;采用红外光谱仪分别扫描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建立红外指纹图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分析各批次间相关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扫描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建立紫外对照图谱,利用SPSS软件分析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 15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3.42%~6.36%,盐酸小檗碱质量分数为7.53%~13.98%,总转移率为39.64%~73.62%;三颗针标准汤剂与盐酸小檗碱对照品、三颗针对照药材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下限为50.0%,变异峰率为0~62.5%;紫外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变异可接受范围为0.768~1.000。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三颗针标准汤剂全面质量评价方法,为三颗针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