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瑜,现年86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王子瑜教授从医60余年,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仔细研究,深究其理,对后世诸家也是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伤寒例》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伤寒论.伤寒例》原文为依据,从对外感热病的诊察方法、分类、鉴别、学术渊源、预防治疗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加以分析探讨。认为《伤寒例》在继承《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籍学术思想基础上对外感热病学术理论又有创新,是中医外感热病的总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古籍具有学术和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数字化是保存、整理和利用中医药古籍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而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却进入了发展缓慢的瓶颈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即是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原则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应遵从的9个原则: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共建共享、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保真、整理、图文对照、技术服务于内容。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由于历史文化等复杂因素,导致《内经》所蕴含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以及历代学者对《内经》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系统、全面地整理,因而使《内经》医药学理论和技术的继承、推广等都受到制约。依托TPI平台(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建设《内经》古籍数据库,实现对《内经》古籍研究的系统整理,使《内经》医药理论和技术的传播、开发利用电子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医药古籍反映了清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系统整理清代中医药古籍有助于更好地汲取前人的经验.本文介绍了广州医科大学馆藏清代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概况、管理及分类,探讨了基层单位馆藏古籍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对中医药古籍的整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和比较《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指出《脾胃论》的学术根基源于经典,《脾胃论》除大量引用《内经》、《难经》原文外,还引述了仲景学说;在对脾胃病、五脏相关理论及升降理论的阐述上,《脾胃论》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脾胃论》在组方原则、处方用药、用药宜禁、调护脾胃等方面,亦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故认为《脾胃论》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为仲景之后人。  相似文献   

7.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学术界更多的了解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名医余道善先生及所著《仲景大全书》等情况,考证了作者生平及著作内容,对进一步研究这部具有云南特色的名著,了解这一时期云南地区中医专家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收集、整理古籍经验、传承阐发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来《伤寒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及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了加强中医院校《伤寒论》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伤寒论》在中医专业教学中,不是一门单纯的基础课、理论课、古籍课,而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临床各种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不应当以改革中医基础课教学为理由,削弱《伤寒论》课的教学,并结合当前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实际,提出了应当把《伤寒论》作为必修课,学时不少于100学时。建立伤寒临床教学基地。创造条件建立《伤寒论》研究实验室以及成立全国仲景学术委员会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抄本中医药古籍是珍贵的中医药文献,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物标志。抄本中医药古籍具有善本古籍的"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近些年来,对于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研究工作有所进步;对于它的艺术美学价值的研究、整理及修复工作尚需进一步展开。古籍修复工作者应在加强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实践的同时,重视其美学价值,以充实修复内涵。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方医学对国内经方研究产生着深刻影响,藤平健所倡的并病论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个分支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方派对并病的认识。国内学者在引用并病论时,往往引用其定义或者某一方面的观点,容易忽视其学术背景。藤平健先生认为《伤寒论》三阴--It与经络学说没有关系,是以三阴三阳概括六种病,《伤寒论》并非以《内经》为基础,不同意用《内经》的观点解释《伤寒论》,《伤寒论》中存在后人掺入等情况。学习并病论,不能脱离其学术背景,不能以国内学院教育所得到的观点解读、认识并病论。  相似文献   

12.
《康平伤寒论》是曾经在日本流传的早于宋本和成本《伤寒论》的另一种《伤寒论》版本,该版本曾一度濒于失传。1936年日本汉方知名学者大冢敬节先生发现了该版本的手抄本,其后虽经整理、出版,但因印数有限,此书几成珍本。 1989年山东省泰安医学院李华安、蔡建前二同志以大豕敬节氏《伤寒论解说》书末影印的《康平伤寒论》手抄本为底本,经过整理研究而编成《康平伤寒论评注》一书。该书分《绪言》、《康平伤寒论》和《康平伤寒论注释》等3个部分。《绪言》部分对张仲景《伤寒论》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以及日本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主要学术观  相似文献   

13.
王筑民、辛维莉二位先生合著的《中医古籍训诂概论》,出版于1994年,是对钱超尘先生《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阐明了学习训诂学与学习中医学的关系;丰富了训诂学的研究材料和训诂内容;拓展了中医训诂的方法;阐述了中医训诂的理论基础;概述了中医古籍训诂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成就.本书对以后的中...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F0003-F0003
<正>《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及时报道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成果及学术动态,反映中医药学术水平,着重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继承与发展并举,重视学术争鸣,扶植中医药人才成长,不断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为宗旨,以中高级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中医药文献研究的二次高潮,在整理出版大量古籍的同时,构筑了现代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迈向21世纪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在继续进行古籍整理的同时,应对文献学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决中医药理论、临床的重大学术问题,充分认识中医药文献研究兼具文理学科的性质,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科技含量高的文献课题,必须造就一批高水准复合型文献整理和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古籍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等古代综合性书目对中医古籍的归类和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反映了编者对古代医籍内容属性的不同认识。中医药学著作的现代分类方法,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回顾曾经使用过的医籍归类和分类方法,可以为今后的中医药图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伤寒学”和“《伤寒论》学”两个新的学术范畴。伤寒学是中医诊治急性外感热病的一门学科,它以阐发急性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伤寒论》学则是历代研究《伤寒论》一书所形成的学科,它以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考校订正版本文字为基本内容。二者研究对象有别,历史起点不同,构成理论体系的基础有异。从学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上确立这两个范畴,有助于消除在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上的理论混乱和分歧。文中进一步概括性地阐述了伤寒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伤寒论》学的两大学术特点,并尝试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学术研究的整体环境中,对不同时期的学术成就、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具体医家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学术目标是继承挖掘 ,整理提高。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复杂性 ,决定了本学科外延的广泛复杂性 ,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多样性。在宽广的研究领域 ,以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 ,培养中医药文献信息复合型人才 ,揭示中医药学术规律 ,发展中医药理论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药的研发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必然过程.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传统医药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汉代为《伤寒论》,明代为《本草纲目》,清代为《本草纲目拾遗》,民国为《中国药学大词典》.反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中西医药结合的现代医药学,应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性试验设计,走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迈向21世纪的中药医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中医药文献研究的二次高潮,在整理出版大量古籍的同时,构筑了现代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迈向21世纪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在继续进行古籍整理的同时,应对文献学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决中医药理论、临床的重大学术问题,充分认识中医药文献研究兼具文理学科的性质,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科技含量高的文献课题,必须造就一批高水准复合型文献整理和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