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9例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肾造瘘术,术后给予对症治疗。结果:57例患者成功手术,肾积水及相关并发症明显缓解,无大出血及尿外渗的重大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肾造瘘术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有效的解除梗阻性肾积水,挽救肾功能,为后期的进一步处理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在因肿瘤继发梗阻性肾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行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因肿瘤继发梗阻性肾积水病例8例共11个肾脏,术程顺利。结果经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因肿瘤继发肾积水8例,其中双肾积水3例,术程顺利,术后患者肾功能缓解疗效明显。结论 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造瘘术是治疗因肿瘤继发梗阻性肾积水的一种经济、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导向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肾积水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3例肾积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63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对患者进行随访,59例患者的肾功能在1周内恢复较好,其有效率为93.65%;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死亡;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有4例患者出现引流管阻塞,有1例患者出现引流管脱落,有4例患者发生出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导向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肾积水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nephrostomy,UG-PCN)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12月收治的106例进行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PCN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在X线引导下行PCNL,观察组采用UG-PCN,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x2=4.4167,P=0.0356);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60.4± 10.7)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2± 13.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出血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PCN手术具有方便、快速、疗效可靠等优点,是治疗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6.
CT引导与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术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在B超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瘿术的方法,评价其治疗梗阻性肾脏疾病的疗效特点。方法本组51例(86侧肾脏)梗阻性肾病患者,应用经皮肾穿刺肾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NT),PNT由专门医生操作。其中45例(74侧肾脏),接受B超定位引导PNT,操作时间10-50min,平均20min。穿刺成功率达93%(69/74);9例(16侧肾脏,含5侧B超引导下穿刺不成功)接受CT定位引导下PNT,操作时间35-60min,平均45min,穿刺成功率100%(16/16),肾盂扩张均小于1.0cm。结果51例肾梗阻症状解除,肾功能衰竭症状减轻,感染症状缓解,48例病人,可以继续在相关科室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并发症可以接受。结论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均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梗阻性肾脏疾病的方法。如果患者肾盂扩张小于1cm,选择CT引导下PNT更好。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彩超导向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肾积水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彩超导向下,对46例肾积水患者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果 46例患者共49次穿刺造瘘置管,全部一次性成功,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能够改善肾功能,避免肾功能因梗阻而衰竭,是一项操作简便、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CN)治疗肾积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肾积水患者,给予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肾造瘘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成功率为100%,肾功能治疗有效率为94.1%,无死亡出现。结论:给予肾积水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肾造瘘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治疗肾积水的临床意义及并发症。方法在DSA引导下对35例肾积水患者PCN治疗,其中8例患者行双侧PCN。全部住院治疗,总结对PCN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39次置管全部一次性成功,成功率100%,35例患者肾功能在3天内得到改善,有效率100%。全组无1例因治疗的相关并发症而死亡。结论PCN能够改善肾功能,避免肾功能因梗阻而衰竭,是一项操作简便、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肾穿刺造瘘在结石梗阻性肾积脓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PCN)在结石梗阻性肾积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结石梗阻性肾积脓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一期行PCN引流,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进行二期微造瘘通道或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结果 26例患者穿刺成功,解除梗阻,其中21例患者患侧肾功能恢复正常,5例患侧肾功能改善。二期微造瘘通道或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清石率为84.6%(22/26),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PCN引流脓液可提高二期手术碎石的安全性,对结石梗阻性肾积脓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对急性梗阻性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6例急性梗阻性肾病的19个肾脏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良性病变10例,恶性病变6例)。结果:19个肾脏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未见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血肌酐(Scr)在置管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1~8周内下降最快(P<0.01),24~48周内下降缓慢(P>0.05)。随着肾功能的恢复10例良性病变7例择期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继续引流、1例中止引流;6例恶性病变2例择期进行了手术治疗、3例继续引流姑息治疗、1例于引流置管1年2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安全、微创,可促进梗阻性肾病肾功能的恢复,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也可作为无法手术的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肾病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皮金才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6):57-59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优劣。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80例(80个肝脓肿),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超声组(n=40)和CT组(n=40)。给予超声组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给予CT组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结果超声组患者的2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CT组(P0.05),3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CT组(P0.05),操作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1次穿刺成功率、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均安全有效,但前者比后者经济便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程化护理改进在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96例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4月—12月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4月—12月的48例采用流程化护理措施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疼痛程度、治疗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日、术后1 d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睡眠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共发生DVT5例,相比对照组发生13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流程化护理改进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整合,规范护理内容,严格护理流程,有利于护理措施高质量的完成,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肺部病变常见,部分病变临床和影像诊断定性较困难,而CT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是一项重要诊断技术,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支气管镜活检不能达到的部位更为理想。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以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活检量多、定性明确,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自1998年以来我院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476例,就其穿刺活检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肾镜术后肾造瘘管与导尿管不同拔除顺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我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双侧或单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建立 F22标准经皮肾镜手术通道,标准肾镜下四代超声气压弹道(EMS)碎石,选取不能耐受留置导尿管而先于肾造瘘管拔除者25例作为观察组,术后1~3 d拔除导尿管,复查腹部平片(KUB)或双肾 CT 后再行拔除肾造瘘管。选取45例同期病例作为对照组,术后3~5 d 先拔除肾造瘘管,1~2 d 后再拔除导尿管。均留置双 J 管4~6周,术后随访2个月。结果观察组25例平均住院(8.88±1.09)d,拔管后发热8例(33.33%),尿外渗4例(15.56%),再次导尿8例(33.33%),肾周穿刺引流3例(8.8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天数和拔管后发热、尿外渗、再次导尿及肾周穿刺引流例数均增加或上升(P ﹤0.05),但未影响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P ﹥0.05)。2组随访2个月肾功能损害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经皮肾镜术后先拔除肾造瘘管后再行拔除导尿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比较急、慢性梗阻性肾积水大鼠时序性肾脏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选择SD大鼠(n=54),随机分为急性输尿管梗阻模型组(n=18)、慢性输尿管梗阻模型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18)。应用肉眼观、常规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于建模后24h、48h、1周、3周、4周、6周不同时间点,观察急、慢性梗阻性肾积水肾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通过肉眼观、HE染色常规镜下观以及扫描电镜动态观察发现急、慢性梗阻性肾积水组织早期形态学改变主要为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肾小管管腔的扩大随梗阻时间的迁延而逐渐加剧,但慢性梗阻组的改变在程度和时间方面明显较急性梗阻组滞后。当病理进程进入中后期时,即急性梗阻3周和慢性梗阻4周时,两组的形态学改变在程度和时间上才趋于一致,均为炎性细胞消退、纤维组织广泛增生以及肾小管管腔塌陷。结论:大鼠急、慢性梗阻性肾积水在早期形态结构改变有较大不同,但在急性梗阻性肾积水3周后其超微结构变化与慢性梗阻性肾积水4周后的超微结构基本趋于一致。鉴于急性输尿管梗阻动物模型建模简单方便、易于规范、经济实用等特点,采用急性梗阻性肾积水动物模型在一定时间段替代慢性梗阻性肾积水动物模型研究梗阻性肾积水纤维化变化规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