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脑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MRI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达到24h后,对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1~4分的动物采用MRI检测梗死面积。结果MRI检测发现2只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4分的大鼠梗死面积达到60mm2以上,而2只评分为1分的大鼠未观察到梗死区,10只大鼠梗死面积则集中在30~40mm2之间。结论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是否成功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法与MRI具有显著相关性(r=0.898,P<0.01)。由于评分为1分的大鼠有时MRI观察不到梗死区,所以为得到可靠的模型,最好剔除评分为1分的大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行为学评价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采用分级评分和梗死灶体积测定的方法 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结果 分别采用Nagaoka法、Bederson法、zea-Longa法和Zhang法,梗死24小时时分级评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Zausinger法,梗死24小时内分级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6小时和24小时,梗死灶体积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脑缺血24小时时梗死灶体积与Bederson法分级评分有线性相关关系(r=0.91613,P<0.05).结论 目前的评价方法 尚不能全面的反映脑缺血时的病理生理状态,一种能较准确地反映脑缺血的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 亟待提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点,及其与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08只,通过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100 min后拔除线栓再灌注,MCAO术后24 h行核磁共振扫描明确梗死部位并计算梗死灶体积,依据是否存在梗死灶及梗死灶部位将大鼠分为:皮质及基底节梗死组(CBG组,n=53)、基底节梗死组(BG组,n=29)及无梗死组(N1组,n=26)。应用Bederson评分,横木行走实验及足失误测试对大鼠MCAO术后24h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分析3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及其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NI组、BG组的Bederson评分明显低于CBG组(q=4.56、4.32,P均<0.01),而BG组及NI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2,P=0.897);NI组、BG组的横木行走实验评分明显高CBG组(q=4.22、3.98,P<0.01),而BG组及NI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4,P=0.101);NI组、BG组的足失误率明显低于CBG组(q=3.68、3.24,P<0.05),而BG组及NI组足失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6,P=0.830)、CBG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BG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5±90.11)mm~3 vs.(60.03±25.17)mm~3,t=15.856,P<0.01],大鼠Bederson评分、横木行走实验及足失误测试中的行为学评分与其梗死体积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CBG组:r=-0.149、-0.231、-0.186,P=0.308、0.111、0.249;BG组:r=0.187、-0.332、0.291,P=0.381、0.113、0.168)。结论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出现2种行为学表现差异显著的梗死类型,且各个类型的行为学评分与其梗死体积大小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4.
改良法制作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栓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成功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Sprague-Dawley(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结果30只大鼠中,经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及TTC染色验证,28只造模成功,成功率超过90%。结论改良线栓法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吗啡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不阻断脑血流,模型组和吗啡组按LONGA方法阻断大脑中动脉2h后再开放灌注。模型组和吗啡组在脑缺血前6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1mg/kg吗啡2mL。再灌注24h时,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形态学正常,大脑组织无梗死。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脑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较轻,脑梗死面积减少(t=11.22,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t=5.86,P<0.05)。结论吗啡预处理能减轻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黄芪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并给予环黄芪醇干预,评价大鼠的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并采用TTC染色法计算大鼠的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结果:环黄芪醇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葛根素(Pur)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预处理脑保护效应的可能时间窗。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及Pur预处理(PC)-6h组、PC-12h组、PC-24h组和PC-48 h组,除IR组外,其余4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前6、12、24及48 h给予Pur 100 mg•kg-1腹腔注射行单次预处理, IR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阻闭90 min再灌注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BIVP)。结果:与IR组比较,PC-6h、PC-12h及PC-24h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 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0.01), BIVP明显减少(P<0.01),而PC-6h、PC-12h及PC-24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48 h组与IR组大鼠再灌注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BI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r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保护作用,其预处理脑保护效应时间窗可持续达24 h。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YHWD)中生物碱、多糖、苷、苷元4类有效部位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的作用。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脑梗死体积,并比较其神经功能行为评分。结果脑缺血6h,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神经功能行为评分显著升高(P<0.01);生物碱、多糖、苷、苷元各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缩小(P<0.05、0.01);生物碱、苷、苷元和多糖可使MCAO大鼠神经功能行为评分下降(P<0.05、0.01),其中以生物碱和苷的作用较强。结论MCAO后,大鼠脑组织出现梗死,补阳还五汤4类有效部位生物碱、多糖、苷、苷元能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症状。生物碱和苷的抗脑缺血作用较强,这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抗缺血性脑损伤的部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评价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成功的三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为评价该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标准。 方法 雄性SD大鼠共(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5)、模型组(n=15),参照Zea-longa线栓法稍加改进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术前术后检测各组大鼠脑血流变化。以大鼠脑梗塞面积率为金标准,分析该标准与脑血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模型大鼠脑梗塞面积率与脑血流变化量呈正相关,与行为学评分高低无关。结论 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可作为评价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