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瓣膜置换术后心搏骤停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心搏骤停的主要诱因,以提高认识,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63例瓣膜置换术后心搏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心搏骤停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心搏骤停原因包括循环因素59例:其中低钾引起严重心律失常26例;呼吸因素2例;颅内出血2例;经复苏抢救痊愈39例,复苏成功率62%;复苏无效而死亡24例。结论低心排、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等是诱发瓣膜置换术后心搏骤停的重要原因;加强围术期综合预防,积极纠治心搏骤停的各种诱因,对预防和抢救心搏骤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中使用AED的382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统计呼叫电话至开始除颤时间,并计算成功除颤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统计复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82例患者中46例心电示波为室颤,现场予AED除颤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12例;心电显示为心脏停搏、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经CPR后转为室颤,经AED除颤恢复心跳2例;心肺复苏成功共14例。呼叫至开始除颤时间,存活组(6.72±1.53)min,死亡组(9.32±2.03)min。结论影响除颤厦心肺复苏成功主要的因素是时间,使用AED快速旱期除颤可以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的差异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发生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7例,B组为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5例。两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内(均≤4分钟)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A、B两组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为55.32%;B组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24.44%。两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考虑与院内抢救条件及急救设备,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影响心肺脑复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并找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及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影响存活率的有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心肺脑复苏及预后相关的因素有6个 :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开始的时间、ROSC的间期、瞳孔、复苏后综合征、年龄等。多因素分析仅PR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筛出的因素中显示心肺复苏成功关键是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后MODS -复苏后综合征 (PRM)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率的独立因素。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关键。心肺复苏成功后重点应放在对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支持、监护治疗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心肺复苏 (CPR)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来行CPR 114例 ,平均年龄4 9 .30岁 ,复苏成功 5 2例 (45 .6 % ) ,9例 (7.9% )存活出院。发生心搏骤停的常见病因分别为严重创伤 35例 ,心脑血管病 34例 ,电击伤 5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5例。CPR成功与未成功者在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别 ;在性别、年龄、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方面均无差别。结论 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 ;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的时间是影响急诊科CPR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的两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除颤起搏监护仪与心肺复苏器联合使用在提升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优势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急诊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中抽选66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人工心肺复苏的方法,实验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心肺复苏器形式抢救,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复苏成功率明确两种急救设备联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2h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更高。结论:针对心搏骤停患者联合应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以及心肺复苏器能够显著提升复苏成功率,强化急救质量,相关设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笔者针对心搏骤停者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由于胸外按压中断引发循环中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问题,开展了在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应用性研究。通过与标准心肺复苏(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复苏效果。我们有关腹部心肺复苏的系列试验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弥补标准心肺复苏于胸外按压后人工通气期间其循环间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缺陷,籍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适时在临床应用中于胸外按压期间辅以与人工通气支持同步的腹部提压CPR法,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应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指当呼吸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明显降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分钟内得到有效的现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分钟,成功率仅为4%[1].据调查显示,70-80%心脏、呼吸骤停急症发生在院外[2],患者家属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救治,会增加病人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对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旨在了解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知识的现状几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25例心脏停搏患者进抢救室后遵医嘱应用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实施心脏胸外按压,代替人工手动按压,进行复苏抢救.同比2010年5月~2011年4月急诊抢救心脏停傅患者22例,采用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做为对照组.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范围为38mm-50mm.传统徒手心肺复苏按心肺复苏原则操作.统计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心脏停搏时间及病因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经过机械心肺复苏,成功7例(28%),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成功率明显提高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在MCC组没有一例肋骨骨折.结论:跟徒手心肺复苏相比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是安全的,有效的,它提供了一个新的CPR选择.  相似文献   

10.
郭丽钦 《医疗装备》2020,(7):155-157
目的探讨院前救治临床路径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在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救治期间均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干预,观察组采用院前救治临床路径,比较两组开始心肺复苏4~6 min、7~10 min、11~15 min后复苏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开始复苏4~6 min后复苏成功率为35.71%,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开始复苏7~10 min、11~15 min后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救治临床路径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有效提升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子在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32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96例(男性冠心病组),女132例(女性冠心病组),对两组患者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水平等进行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1~3年,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并对女性冠心病组发生心力衰竭者与未发生心力衰竭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冠心病组三酰甘油、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冠心病组(P<0.05)。随访l~3年,女性冠心病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冠心病组[27.27%(36/132)比16.84%( 33/196)],女性冠心病组发生心力衰竭者血尿酸水平为(368.85±78.60)μmol/L,未发生心力衰竭者血尿酸水平为(336.63±69.65)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子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推动因素,而血尿酸是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对血尿酸等进行早期监测并采取干预措施,减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周,我在电视上看了一档对老年夫妻的访谈节目。访谈中,主持人对在座的3对老人提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爱? 老人们的回答出人意料的干脆明了:“爱情,就是两颖心变成一颗心!”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心肌肥大心脏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运动性心肌肥大时,心脏毛细血管的变化,揭示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病理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对照组不训练;有氧训练组每天训练75min;过度训练组大鼠尾部负重(体重的5%),每天训练180min。每周5d,共12周。取材后电镜观察。结果有氧训练后,大鼠心脏的毛细血管发生管腔扩大、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线粒啼数目增加、内皮细胞生长活跃等适应性变化。过度训练组大鼠出现心肌毛细血管不规则,壁管皱褶和内壁的指状突起较多;内皮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嵴结构紊乱;胞质内含的吞饮小泡数目增加、体积较大;细胞核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核膜皱褶明显;基底膜明显增厚且模糊不清等病理性变化。结论运动训练可使心脏的毛细血管发生适应性改变和病理性损害,运动强度适合时以适应性变化为主,强度过大则以病理性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14.
Heart failur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hospitaliz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he rec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use of new medications for controlling rejection, heart transplant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definite therapeutic measure for proper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s there is an active transplant program in the Cardiovascular Center of Puerto Rico and the Caribbean, 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acquaint the practicing physician with the required work up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referred for cardiac transplant. Emphasis is given to indications, clinical and psychosocial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therapy and to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traind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冠心病、冠脉病变与HRT、HRV的关系,以及两种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3例(A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5例(A1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8例(A2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3组)与有室性期前收缩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B组),行常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T指标(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及HRV各时域指标(SDNN、PNN50、HF).结果 (1)A组各亚组TO值明显高于B组(-4.17±2.75、-3.16±3.18、-0.96±2.92;-6.30±3.47),TS值明显低于B组(6.81±3.18、5.12±3.31、3.20±1.71;9.52±3.85)(P<0.05 or P<0.01);A组各亚组HRV各时域指标(SDNN、PNN50、HF)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2)在A1组中,TO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TS、SDNN、PNN50、HF与冠脉评分呈负相关,其中与TS相关性最强(r=0.45);(3)TO与SDNN、PNN50、HF均呈负相关;TS与SDNN、PNN50、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相对较强(r=0.47).结论 (1)冠心病患者HRT现象变钝(TO值升高,TS值降低),HRV各时域指标降低;(2)在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上,HRT参数特别是TS相对HRV指标能更敏感地反映冠脉严重程度;(3)HRT与HRV参数间有相关性,其中TS与HF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 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Czuriga I  Edes I 《Orvosi hetilap》2001,142(37):2005-2012
Role of beta-bloc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s been changed over a 25-year period from contraindication to an established indication. To dat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performed in more than 13,0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ve consistently shown that the long term administration of beta-blockers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survival. This favorable clinical trial experiences support a recommendation that beta-blockers should be used in all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stable symptoms due to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unless contraindicated. Ongoing beta-blocker studies address further new topics, such as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and direct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gents. Although, the use of beta-blockers for heart failure tends to increas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from the clinical trials to the everyday practice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