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7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AP)延迟25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以3~4ml/s团注造影剂80~10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胰腺密度差,对胰周血管观察评价.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AP和PVP是51±8Hu、74±10Hu,正常胰腺的CT值AP和PVP是123±19Hu、100±10Hu,肿瘤-胰腺密度差AP和PVP是71±20Hu、25±12Hu,二者差异明显(P<0.01).胰周动脉侵犯在AP显示好,静脉侵犯在PVP显示好.结论AP可获得最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AP结合PVP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双期扫描方法时间为动脉期 (AP)延迟 2 5s,门静脉期 (PVP)延迟 6 5s,以 3~ 4ml 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结果 CT表现为胰腺内低密度肿块 4 3例 (82 .7% ) ,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 30例 (5 7.7% ) ,胰胆管扩张 39例 (75 % ) ,胰周血管侵犯 36例(6 9.2 % ) ,胰周淋巴转移 31例 (5 9.6 % ) ,肝转移 2 0例 (38.5 % ) ,腹膜种植 12例 (2 3% )。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 ,对诊断胰腺癌是否伴有周围血管侵犯和转移的准确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动态扫描胰腺实质强化时相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材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胰腺病变而行上腹部CT检查者 40例。选择胰腺实质显示最完整一层作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周期为 4s(其中扫描时间 1s ,间隔 3s) ,团注对比剂后 ,延迟时间 15s ,持续扫描至 71s ,共作 15层动态扫描。结果  40例正常胰腺实质高峰时相的分布为 :36例 ( 90 % )在 39~ 5 1s之间 ,1例 ( 2 .5 % )小于 39s ,3例 ( 7.5 % )大于 5 1s。腹主动脉 38例 ( 95 % )在 33~ 47s之间达到高峰 ,2例 ( 5 % )小于 33s。结论 经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当采用 2ml/kg体重对比剂剂量 ,注射速度为 3ml/s时 ,正常胰腺实质最佳强化时相为 39~ 5 1s ,即胰腺实质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最佳强化时相为 33~ 47s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对比剂技术在胸部螺旋CT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胸部螺旋CT应用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胸部肿块而申请CT检查 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 1ml/kg体重对比剂 (平均总量 5 9.5ml± 8ml)、3ml/s注射速度、2 5s延迟时间作全胸螺旋扫描。测量增强后纵隔血管、心脏和增强前后肿块的CT值。结果 上腔静脉CT值平均 2 65HU± 92HU ,升主动脉 193HU± 41HU ,肺动脉 15 1HU± 3 2HU ,左房15 8HU± 3 3HU ,降主动脉 199HU± 46HU ,与纵隔肺门的非血管结构密度差异明显。 2 8例肺癌肿块强化满意 ,平均增强 3 0HU。结论胸部螺旋CT应用小剂量对比剂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纵隔血管和肺内肿块强化效果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者收集了12例经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重点讨论了肝脏FNH在三期螺旋CT中之非典型表现,并与以往文献所述之典型CT征象作了比较。12例肝FNH的三期螺旋CT扫描方法是先以5ml/s的速度团注20ml对比剂,在腹腔动脉水平扫描,以测定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然后团注180ml对比剂在峰值后5s、注药后60s以及12~15min时分别作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层厚5mm。结果仅2例FNH符合常规增强CT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或肿瘤生化指标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双期扫描方法为动脉期(AP)延迟20—25s,门静脉期(PVP)延迟60—70s,以3ml/s团注造影剂100--150ml(2ml/kg)。结果:CT表现为胰腺内低密度肿块37例(88.1%),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32例(75.2%)。胰胆管扩张22例(52.4%),胰周血管侵犯20例(47.6%),胰周淋巴转移22例(52.4%)。胰周脏器侵犯12例(12/42,28.6%),肝转移9例(21.4%),腹膜种植5例(11.9%)。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提高了胰腺癌的诊断准确性,也能准确显示胰腺癌周围血管的侵犯和脏器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分析唾液腺肿瘤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的强化特点。64例唾液腺肿瘤病人(男31例,女33例,年龄15~82岁,平均49岁)行双期螺旋CT扫描。腮腺肿瘤53例,颌下腺肿瘤11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手术62例,穿刺活检2例)。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速率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后30s、120s行早期及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水平,扫描参数为:35s采集时间,5mm层厚,5mm/s床进速度,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先作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9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25s),门脉期(70~85s)及平衡期(180~200s)扫描,层厚5mm。分别观察平扫及增强各期正常胰腺的形态、密度的变化,胰腺癌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以及转移瘤的发现率。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腹部的CT扫描。正常胰腺血供丰富,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很明显,而胰腺癌为相对乏血管,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区,动脉期扫描正常胰腺和癌肿的密度差异较大,门脉期及平衡期可兼顾显示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瘤。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以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常规,动脉期对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肿瘤-胰腺对比胰腺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7.08±20.39)HU和(28.77±16.23)HU(t=2.533,P<0.01)。14例肿瘤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1例,术中切除9例。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小胰腺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有利于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胡娟  王鹤  王霄英  杨学东  邱健星   《放射学实践》2012,27(3):259-263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期CTU检查时双能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血尿待查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行全泌尿系CT平扫及分两次团注对比剂后行肾实质-肾盂期CTU扫描;对照组24例,行全泌尿系CT平扫及单次团注对比剂后行实质期和肾盂期双期增强扫描。实验组的肾实质-肾盂期图像的采集采用高低压瞬切双能CT扫描模式(GSI),其它所有期相的图像采集均采用普通CT扫描模式。在工作站上使用GSI后处理软件获得实质-肾盂期最佳keV图像。将CTU图像中集合系统分段,测量实验组的肾实质-肾盂期最佳keV图像和对照组的肾盂期图像中集合系统各段管腔内的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记录所有病例完成CTU全部检查序列的有效辐射量。两组病例CT值、CNR和有效辐射量的比较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分次团注CTU实质-肾盂期最佳keV图像各段集合系统腔内CT值均高于常规CTU肾盂期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CTU实质-肾盂期最佳keV图像与常规CTU肾盂期图像各段集合系统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CTU完成全部检查的有效辐射量(平均17.6mSv)明显低于常规CTU(平均2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CT成像用于分次团注双期CTU在降低辐射量同时,可获得与常规单次团注双期CTU相同的泌尿系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胰腺癌患者均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用量100mL(非离子型),高压注射器团注,速率2.5mL/s~3mL/s。观察并比较肿瘤及正常胰腺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1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9例,钩突部9例,体部3例。发现小胰腺癌3例,直径均小于2cm。肿瘤一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占62%,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占32%,肝脏、淋巴结转移灶占38%。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者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肝血管肉瘤,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80岁。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剂量150ml,注射速率2.5~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28s后作动脉期扫描,70s后作门脉期扫描。层厚7mm或10mm,螺距1.0~1.5,其中1例在对比剂注射4min后作了延迟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对每例CT图像作了分析。确定各例病灶的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IPT)的动态CT特征。方法6例IPT术前或抗炎治疗前均行以下方案的动态CT扫描:病灶层平扫、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在180s内间隔30s的病灶序列扫描。结果IPT的平均平扫CT值为33.5HU±6.66HU;30s时间段的平均CT增强值为10.3HU±2.40HU;60s时间段的平均CT增强值为39.17HU±6.27HU;峰强化在90s时间段,其平均CT增强为45.5HU±12.37HU,病灶达峰强化后在3min内无明显下降。结论综合分析平扫CT值、30s时间段的CT增强值以及90s以后的造影剂消退速度有助于IP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 (SP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 5 2例 ,对其术前可切除性进行评估 ,采用CT双期扫描方法 ,时间为动脉期 (AP)延迟 2 5s ,门静脉期 (PVP)延迟 6 5s ,以 3~ 4ml/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后扫描。结果 :SPCT判断可切除 9例 ,手术证实5例可切除 ,4例不可切除。可切除性阳性预测值 (NPV)为 5 5 6 %。SPCT判定不可切除 4 3例 ,手术证实不可切除 4 1例 ,可切除 2例 ,不可切除性阳性预测值 (PPV) 95 3%。结论 :SPCT术前对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判断准确率高 ,可作为临床放弃手术治疗较可靠的依据 ;但对可切除性的判定准确率较低 ,故选择手术治疗前必须十分谨慎 ,以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鲁观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2058-2059,206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肝脏灌注异常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肝脏灌注异常形成的因素.方法 搜集26例急性胆囊炎病例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二期CT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与胆囊;层厚为5.0~7.5mm,对比剂为碘海醇,采用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100ml,流速3.0~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延迟24~28s、门静脉期延迟70~75s.结果 26例急性胆囊炎有24例(92.3%)肝脏在动脉期出现斑片状、片状及半环状异常强化,异常强化区的范围为胆囊附近肝脏组织,静脉期肝脏异常灌注消失.结论 急性胆囊炎周围肝脏组织的炎性浸润、充血是形成异常灌注强化的病理基础.胆囊周围肝脏组织灌注异常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CT征象,在诊断急性胆囊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期CTU检查时双能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血尿待查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行全泌尿系CT平扫及分两次团注对比剂后行肾实质-肾盂期CTU扫描;对照组24例,行全泌尿系CT平扫及单次团注对比剂后行实质期和肾盂期双期增强扫描.实验组的肾实质-肾盂期图像的采集采用高低压瞬切双能CT扫描模式(GSI),其它所有期相的图像采集均采用普通CT扫描模式.在工作站上使用GSI后处理软件获得实质-肾盂期最佳keY图像.将CTU图像中集合系统分段,测量实验组的肾实质-肾盂期最佳keY图像和对照组的肾盂期图像中集合系统各段管腔内的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记录所有病例完成CTU全部检查序列的有效辐射量.两组病例CT值、CNR和有效辐射量的比较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分次团注CTU实质-肾盂期最佳keY图像各段集合系统腔内CT值均高于常规CTU肾盂期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CTU实质-肾盂期最佳keV图像与常规CTU肾盂期图像各段集合系统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CTU完成全部检查的有效辐射量(平均17.6 mSv)明显低于常规CTU(平均2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CT成像用于分次团注双期CTU在降低辐射量同时,可获得与常规单次团注双期CTU相同的泌尿系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碘对比剂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的差异。方法6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例,注射流率分别为4.5 ml/s、3.5 ml/s、4.5 ml/s,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与增强剂量注射流率相同,A组与B组加20 ml生理盐水冲管,C组注射完对比剂后不用生理盐水冲管。另一组20例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D组,扫描方法及参数同A组。碘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及采用电影模式增强扫描。测量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及增强剂量团注扫描时肝门水平腹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者到达最大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小剂量团注测试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A、B、C组为19~24 s,平均分别为(20±2)s、(19±3)s、(22±3)s;D组为24~42 s,平均(28±14)s。增强剂量峰值到达时间A、B、C组变化范围为20~26 s,分别平均为(22±3)s、(21±2)s、(24±2)s;D组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为26~44 s,平均(32±14)s。A、B、C组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对比剂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相差约2~7 s,D组3~12 s。结论64排螺旋CT进行碘对比剂测试小剂量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峰值时间,不同剂量和不同注射流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20.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