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医药指南》2017,(20)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45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受检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病情变化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予以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P<0.05);恶化组与改善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对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改善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得到提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恶化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得到降低,(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可使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情况充分反应出来,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 - α1b(IFN- 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水平变化。方法 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行肝穿活检术 ,治疗前和治疗 6个月后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水平 ,观察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干扰素疗效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IFN-α1b治疗后呈完全应答者4 5 .6 %、部分应答者 2 6 .1%、无应答者 2 8.3%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为 G3者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 72 .2 %、G4者为75 .0 % ;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 ,治疗前后血清 s ICAM- 1水平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IFN- α1b可调控肝细胞表达 ICAM- 1,动态监测血清中 s ICAM- 1水平的变化 ,对评判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2 7例支气管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 1的水平 ,其中有 18例测定了恢复期血清sICAM 1的水平 ,同时以 16例正常儿童血清sICAM 1作对照。结果 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sICAM 1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重度哮喘发作儿童较轻、中度发作升高更显著 (P <0 0 1)。结论 sICAM 1参与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 ,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sE-SLT和sICAM-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系白细胞与气管壁相互作用的结果,炎症过程受细胞因子的调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表达于内皮细胞和其它抗原递呈细胞表面上,属于细胞粘附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肺结核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40例未经治疗及20例治疗2个月后肺结核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肺结核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组的sICAM-1水平高于继发型肺结核(Ⅲ型)组(P<0.05)。抗结核治疗后,血清sICAM-1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个月后肺结核患者sICAM-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CAM-1产生增多,可能抑制了机体的抗结核免疫,是导致肺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且sICAM-1水平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后随sICAM-1水平降低,病情好转。sICAM-1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机制,可作为判断肺结核严重程度及疗效判定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96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IgG、IgA、IgM水平均高于正常组,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其排列顺位依次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IgG、IgA、IgM指标水平高低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反应乙型肝炎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对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可随时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及治疗情况,对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P -选择素 (sP -selectin)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分别检测 1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 18例健康人血清中sP 选择素和sICAM 1水平。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的sP 选择素和sICAM 1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P <0 .0 1) ,恢复期血清中sP 选择素、s I CAM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 (P >0 .0 5 )。结论病毒性脑患者sP 选择素、sICAM 1与病程密切相关 ,检测血清sP 选择素和sICAM 1对病情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赐康对高脂血症患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治疗组9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给地赐康冲剂1袋,tid,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对照组30例正常者,于试验前测sICAM-1及sVCAM—1含量。结果:治疗组sICAM—1及sVCAM—1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8周后,治疗组可使sICAM—1和sVCAM—1明显下降(分别为27.4%及18%)P均<0.01,且治疗组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赐康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sICAM-1及sVCAM—1的含量,且依从性好,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对乙肝判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30例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进行测定. 结果 各组肝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BA、ALT、AST、TBIL都呈显著性增高(P〈0.01),慢性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其TBA也在逐步的增高;重型肝炎的TBA以及TBIL与其他肝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BA、ALT、AST、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坏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乙型肝炎的病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探讨MCP-1、TNF-α和sICAM-1在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5例足月 HIE患儿(轻度33例,中度 19例,重度13例)及 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MCP-1、TNF-α和sICAM-1水平.结果 轻、中、重度 HIE组患儿的MCP-1、TNF-α和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轻、中、重度HIE组MCP-1、TNF-α和sICAM-1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IE患儿恢复期(生后7 d)血清MCP-1、TNF-α和sICAM-1水平较急性期(生后1 d)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MCP-1、TNF-α和sICAM-1可能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检测血清中MCP-1、TNF-α和sICAM-1水平变化对判断HIE病情进展、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尖锐湿疣患者部分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46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结果 患者血清IL-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sE-selectin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ICAM-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免疫缺路和血清粘附分子水平的异常,可能与本病的复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变化规律的观察,探讨sICAM-1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77例RA,25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中sICAM-1及9例RA关节液中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所测静脉血清sICAM-1浓度,RA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RA活动期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及稳定期组,RA稳定期组与健康人组差异无显著性,RA组与AS组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治疗效果相关;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关节液sICAM-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ICAM-1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监测RA活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M-CSF和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史、症状、心肌酶、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研究对象143例,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9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N)22例为正常对照组。入院24 h内或接受体检当时采集血标本分装两个试管,分别离心、冻存待一次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比较三组对象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的差异;分析sICAM-1与M-CSF的相关性;对UA患者进行TIMI危险评分,按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比较各组间的sICAM-1和M-CSF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3组实验对象外周血sICAM-1和M-CSF水平的组间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②M-CSF与sICAM-1呈明显正相关;③不同TIMI危险积分组的组间比较,sICAM-1和M-CSF水平随TIMI危险积分的增高而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CAM-1和M-CSF共同参与冠脉斑块的形成,并相互促进对方的表达,二者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与妊高征的关系,收集妊高征患及正常孕妇各20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sVCAM-1浓度。结果表明,妊高征组sVCAM-1浓度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随着病情加重,其浓度也增加。结论:sVCAM-1可能参与了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可能对于妊高征的监测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 SICAM- 1、IL- 6和 TNF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4 9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SICAM- 1、IL - 6和 TNF含量 ,并以 3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 SICAM- 1、IL- 6和 TNF含量均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组 (P<0 .0 1) ,且与 AL T、TBil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SICAM- 1、IL- 6和 TN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CAM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ACS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E-选择素(sE-S)的浓度。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及sE-S的浓度分别为(371.78±66.78)μg/L、(644.91±169.73)μg/L及(46.14±10.14)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6.45±47.55)μg/L、(342.16±84.16)μg/L及(31.30±5.40)μg/L(P<0.05或P<0.01)。结论CAMs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肿瘤坏死因子-a(TNF-n)在急性白血病患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用ELISA法检测了70例(初治组36例.治疗后组34例)血清tNF-a球平(x土s,ug/L)结果表明.①与正常对照组(O01301 0.0233)比较一韧治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0.1387 0.0257无显增高(P>O.0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0.1836 0.0491明显升高(P0.05;③ANLL中:NR组(0.1700土0.0349)与初治组何差异无显意义(P>0-05).而CR组(O.1519土0.0341)与初治组何差异有显意义(P<0.05).ANLL的CR组与正常人比差异无显意义(P>0.05);④全程观察11例治疗前后TNF-a变化,ALL病情好转时TNF-a有上升;ANLL治疗前TNF-a水平高容易缓解.随着病情的好转而趋于正常.结论;TNF-a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关.TNF-a的检测有助于疗效估计及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之间收治的102例乙肝患者按照病情状况分为重型组和一般组,选同期健康献血的51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一般组和重型组患者IgG、IgA、IgM水平均升高,这两组患者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另外,重型组与一般组进行比较,IgG、IgA、IgM水平之间差异也存在有显著性(P<0.05)。IgG、IgA、IgM、TBIL水平恶化组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另外,恶化组患者的PTA值明显低于好转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情况对于患者的肝功能的情况能起到直接反应的作用,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是诊断乙肝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及其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及其抗体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2例急性乙肝,100例慢性乙肝,16例重型乙肝和10例肝硬化。结果 HBsAg、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9%、87.5%,两者无显著必异;急性乙肝病事前S1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慢性乙肝中转氨酶正常组和升高组,前S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33.0%。结论 在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中,无论是前S1抗原的出现 相似文献